-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第13版)
- (美)保羅·海恩等
- 1028字
- 2023-06-16 10:58:03
1.5 通過相互調整達成協作
經濟學理論認為,你的選擇、計劃會改變他人的機會;人際互動使各種選擇的凈收益不斷變化,人們再根據這些變化不斷互相調整,從而完成社會協作的過程。這是一種非常抽象的說法。為了更加具體地解釋這個概念,讓我們再次回到交通流的例子上來。
想象這樣一條高速公路:在兩個方向上各有四條車道,所有入口和出口都設在右側。司機們都知道必須從最右道駛向出口。那么,為什么有些人會費事地換到最左道行駛呢?只要在高速公路上開過車就知道答案:因為最右道的車速最慢,從入口駛入或駛向出口的車速度較慢,會影響其他車輛行駛,所以趕時間的司機都會盡早離開最右道。
離開最右道以后,司機會選擇剩下三道中的哪一道呢?雖然無法預測任何一位具體司機的選擇(我們只能試圖理解整體的交通情況),但是我們知道,離開最右道的司機會均勻地分布在另外三條車道中。可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這樣的結果究竟如何達成?這個問題的答案正好能解釋上面提出的概念:“個體選擇導致凈收益的變化,而協作就是不斷根據凈收益變化互相調整的過程。”每一條車道的凈收益在不斷變化,司機會隨時關注這種變化,離開車速較慢的車道,駛入車速較快的車道。這些調整會使慢車道的車速提高,快車道的車速降低。最終,所有車道的車速一致(更準確地說,不再有任何一個司機認為換道能夠產生凈收益),于是調整的過程結束。以上的協調過程能夠快速、連續地完成,并且效率很高。如果有人在高速公路入口處派發票券,強制要求每一輛車只能在某個特定車道上行駛,那么該系統的效率將遠低于上述自動協作系統的效率。這和在超市排隊結賬的情況類似。
同樣的基本原則適用于社會的所有領域。在做出選擇之前,人們對選擇的凈收益有所預期,他們根據這種預期來選擇不同的行動。每個人的行為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他人對各種選擇的相對收益和相對成本的預期。對于任何一種行為而言,只要其預期收益與預期成本之比上升,選擇這種行為的人數就會增加。反之,如果上述比值降低,選擇它的人數就會減少。幾乎每個人都希望獲得更多的金錢,這一事實極大地輔助了上述協作過程的完成;在整套社會協作機制中,這一事實更是極為重要的潤滑劑。只要稍微改變某種選擇的經濟成本和經濟收益,就能讓許多人改變自己的行為,變得與他人正在采取的行動更加協調。如果人們預判油價上升,勞動節出游的人數就會減少。為了用有限的資源生產出人們想要的產品,我們必須促成社會成員的協作。這種協作的達成主要依賴于上述機制。上述機制是市場經濟的核心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