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夜晚雨過天晴,文先生習慣性地獨坐窗前,他拿出《道德經》讀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他一口氣讀了十遍后兩眼凝視窗外陷入沉思。經過這么多年的風風雨雨,他已經參透了人世無常,世事沉浮,自己的人生到頭來終究歸于平靜。想那世間之水,奔流到海是一種追求,剛柔相濟是一種能力,避高趨下是一種謙遜,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污濁是一種奉獻。而今自己不正如那不與萬物相爭的水嗎?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才最接近于“道”。正在此時,一輪圓月當空朗照,燈火昏暗的屋內頓時明亮許多,照在那發了黃的經書上,字字醒目仿佛像刻在心上一樣。他拿出那把伴隨他多年的二胡彈奏著,這把二胡他已用了多年,那支馬尾弓又細又軟,琴把已經發黑。文先生望著窗外那輪明月,他心血來潮盡興演奏著阿炳的那首《二泉映月》。悠揚的琴聲從小屋中傳出,彌漫在那個簡陋的空空的學堂內。學堂附近的人們聽到《二泉映月》那如泣如訴的聲音后,大家仿佛看到靜謐的夜晚一位盲人拿著二胡在月色下認真地演奏著,那悠揚的樂聲此起彼伏,偶爾傳來一聲聲的蟲鳴。在這凄美的琴聲中人們仿佛看到了月亮的光輝傾灑在湖面上,湖面周圍環繞那些郁郁蔥蔥的佳樹,山間野花的香味在空氣中四散開來;一會兒湖水在靜靜地聆聽這悠然的樂曲聲,仿佛那是一種生命的召喚,那悠揚的琴聲把所有潛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郁結都打開了;這靜靜的、甜蜜的、溫柔的夜色伴隨著樂聲傳到遠方直到天際。這連續不斷的琴聲好像是阿炳用心演繹出來的,他仿佛是在向人們訴說著阿炳受盡了苦難時發出的一種深沉的嘆息,表現出了阿炳對舊社會的控訴,體現了阿炳不甘屈服,不向命運低頭的個性。這絕妙的琴聲其實也是文先生對自己人生的一種傾訴和詮釋。隨著旋律的發展時而深沉,時而激昂,時而悲壯,時而傲然,這琴聲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辛酸與痛苦,不平與怨憤。幾分鐘過后,文先生停止演奏,他提筆寫下:
江城子·一場雨初晴
中秋一場雨初晴,正風清,月分明。一扇幽窗,心事付琴聲。何處知音千百覓?天有意,應知情。
人生彈指曲兒終,樂憂中,有人聽?過客匆匆,依舊醉無中。萬水千山漫長路,奔忙處,數英雄!
第二天上午上課時,他無意間把寫有這首詞的那張紙放到講臺上。愛提問題的趙智發現這張紙后就央求文先生給大家講解這首詞。
“同學們,《江城子》屬于詞牌名,又名‘村意遠’。興起于晚唐,來源于唐著詞曲調,由文人韋莊最早依調創作,而這首詞的名字是‘一場雨初晴’。”
“先生,這首詞中,你寫到‘人生彈指曲兒終,樂憂中,有人聽’這句話是說我們的生活雖然艱苦,有時吃不飽,穿不暖,學習條件也簡陋,但是能與你在一起讀書學習讓我們感到很快樂,因為你曾教育我們要像顏回一樣安貧樂道。”趙智說道。
“好的趙智,你的悟性真好。”
“先生,昨晚我聽到你彈奏出那悠揚的《二泉映月》,我感覺到隨著音樂的起伏有一種東西流入心底,那琴聲深深地感動了我,在變奏的樂曲中我聽到了你的心聲,后來我的那顆不安的心慢慢歸于平靜。我閉目靜靜地感受音符的跳動,感受節奏忽強忽弱,那時起時伏的節奏讓我感受到了一種苦難而平靜的人生,如山林清泉涓涓流著,生生不息。”一個圓臉的高個子女生說道。
“好孩子,你真的是一個有心人,我能與大家一起學習而感到榮幸和自豪。”
“先生,奔忙處,數英雄是什么意思?”又一位學生問。
“我還是先聽一聽大家的想法吧!”文先生微笑著說道。
“先生,我們生活困苦是因為當前的旱災、瘟疫,只要我們有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毅力、吃苦的精神就一定能熬過這段這艱苦的歲月,我們所有的長輩們都在田間拼命地干活,在修人工渠時也是不分白天黑夜地挖土運土,他們就是我們心中的英雄。”
趙智說完后,文先生再一次打量這個不滿十五歲的男孩兒,飽滿的額頭,高高的鼻梁,一雙深邃的目光散發著智慧的光芒。文先生雙手扶著趙智的雙肩,他微笑著并不住地點頭。
趙母也來到這間簡陋的教室內,她望著文先生,又看到了黑板上的那首詞若有所思。
“大姐,你好,剛才與孩子們共同交流我昨晚草創的這首詞,孩子們分析都很到位,都很用心,這些孩子將來都是有前途的。”
“先生,孩子們之所以敬仰你,不僅是你有豐富的學識,好的教學方法,更主要的是因為你有一顆愛他們的心,他們從你的身上感受到這種潤物無聲的愛,他們從你的言談舉止中看到了希望。”
“謝謝你的鼓勵和認可,我會盡最大的努力讓這些孩子健康地成長起來,讓他們學有所長成為國家的棟梁。”
“文先生,從趙智在這里學習的那天起,我真切地感受到你給孩子們的希望,看到你的這首詞我禁不住也作一首詩,還望你能雅正。”
望月
冷冷清輝銀練灑,今宵非照舊時天。點星寥落依獨步,一片憂心喚蒼顏。舊夢相隨三十載,新圖漫卷在眼前。隨波逐事塵風立,物外超然一世觀。
“好一個‘冷冷清輝銀練灑’,當前形勢嚴峻,生活艱苦,吃不飽穿不暖,人的內心總會有寒意而生;往日的月光是那么清澈,那么皎潔,那么美麗,而今天月亮還是舊時的明月,然而只是人的心情不同,所以說‘今宵非照舊時天’。”文先生慢慢地說道。
學堂里的十多個孩子望著文先生,他聽得如癡如醉仿佛忘了饑餓,忘記了所有的煩惱。
“孩子們,大家把這首詩記在本子上一定要把它背熟,記在心間。”文先生望著孩子們說道。
“文先生,你的這首詞和趙母的這首詩表達的主題很接近,這是一個主題所表達出的兩種形式。”一個叫王曼的女孩子說道。
屋內所有的目光共同投向這位個子不高,臉色微黃的女孩兒。
“孩子,你的悟性真高,你平時積累的知識也很多,而且想象力豐富,你是一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趙母微笑著向王曼說道。
“娘,她是我們這個學堂內比較勤奮的同學,她上課時記的筆記最多,而且課堂她是最專心的。”趙智說道。
“孩子,你應該向這位女同學學習,學習人家刻苦的精神、專心致志的態度。”趙母對趙智說道。
“孩子們,大家應該互相學習,因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文先生對著這十多個孩子說道。
“大姐,今后有時間你也過來給孩子們上課吧,對于經典文化我們共同交流,共同探討,因為這群孩子也需要你呀。”
“文先生,你曾經在大學任教,經驗豐富,而我只是在童年時上過私塾而已,我們的距離相差太遠。”
“大姐,你客氣了。其實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你不忙的時候還是來給孩子們講一講詩詞吧!”
“趙娘……你就來吧,來給我們上堂課吧!”
趙母聽到孩子們那發自肺腑的聲音,她激動地流下眼淚并答應了大家。
“孩子們,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我小時候上學的事情吧!在舊社會,我6歲上私塾曾師從兩位老先生,一位是本村的孫逸銘老先生,一位是外鄉的管易安老先生。我跟著孫先生讀過《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等許多啟蒙讀物。我們那時候的學習生活很單調,每天到校后,先讀完三段書后就開始練習寫毛筆字。每一段書都由先生一句一句地教,每段書的長短由學生自己定長短。所以,雖然教材相同,但各人的進度不盡相同。我們每天除了讀書、寫字外什么活動也沒有,那時的學習生活很枯燥。有時悶急了就裝作大小便去廁所里磨蹭一會兒。上廁所也只能去一個人。教室里掛著一塊很精致的小木牌兒叫作‘恭簽’,它大概意思是出恭用的標簽。誰去廁所都要拿上它。如果恭簽被別人拿去了自己就得憋著。”
“我跟著管先生學習四書五經、唐詩、宋詞、元曲。在學習的過程中單調地唱讀(一種拉長聲音的讀書方法)艱深的語句,這很容易令人發困,尤其是夏季老是打瞌睡。學習時一旦被先生發現,他先是大喝一聲:‘醒醒!’然后順手照頭上給你一巴掌或一銅煙袋鍋,瞌睡蟲便嚇跑了。有時候這兩招不靈,先生就讓你拿上‘恭簽’到廁所去罰站。你別說,這一招兒還真靈驗,露天廁所里很臭,里邊的人一會兒就清醒了……”
趙母把自己童年時期讀書的經歷娓娓說來,學堂里的孩子們聽得如癡如醉,趙母的學習經歷感染著每一個孩子,從此大家更加勤奮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