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還能好好合作嗎
- (英)尼古拉·雷哈尼
- 2042字
- 2023-05-17 16:06:39
為什么人們會相互幫助
性狀變異由父母傳給后代最常見的方式是通過基因進行,即信息被原樣打包,從上一代傳遞到下一代。基因包含了細胞構建蛋白質的指令,而這些蛋白質正是生命的主力。6你的骨骼、皮膚、指甲和頭發都是由蛋白質組成的,大腦也是如此。你的想法、感受和情緒都是在由蛋白質構成的結構中發生的。
進化是隨著時間而產生的變化。在生物學意義上,進化指的是種群中不同基因變異(2)的興衰。由于自然過程(3)的影響,基因變異也會存在起伏。基因突變將新的變異引入種群,而像小行星的撞擊或火山爆發這樣的隨機事件,就可能純粹出于偶然地消滅掉整個基因譜系。但只有一種力量始終如一地將基因變異推向某一個方向,那就是自然選擇。在自然選擇的過程中,由于基因對基因攜帶者產生了影響,基因頻率會發生改變。自然選擇是一種盲目的分選機制,當性狀發生變異,且變異能夠遺傳給后代時,編碼了有益性狀的基因變異會傾向于在種群中累積下來。正如達爾文所強調的,這些差異可能很小,像“天平上的一粒谷子”只產生了“最微小的優勢”,但就是這毫厘之差,已經足以推動自然選擇這個偉大的變革引擎了。7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當基因變異能夠將具備生存或繁殖優勢的性狀賦予其攜帶者時,該攜帶者就會比其他未攜帶此基因變異的個體更具競爭力,此基因變異在種群中的頻率也趨于增加。對攜帶者有好處的變異,即那些有利于生存或繁殖的生理或認知性狀,往往會在種群中積累。用進化生物學的語言來說,這些基因將處于正選擇(positive selection)(4)狀態。當我們試圖解釋為什么在人群中會存在和延續某些行為特征的時候,如好斗、照顧后代或者善待陌生人等,我們其實是在關心與這些特征相關的遺傳變異是如何受到自然選擇的青睞的。這并非意味著人類的行為已經完全或確定性地被基因控制了,或者基因會在所有的身體或環境中產生相同的影響。然而,對于確實具有一些遺傳成分的性狀,無論多么微不足道,我們都可以試問,這些基因有多大可能性是由于它們促成的后果才傳承到下一代的。
從基因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有時被稱為“基因視角”(gene’s eye view),最著名的支持者是理查德·道金斯(5),他在他的專著《自私的基因》一書中就對此大加倡導。8基因是自私的,解釋清楚這個相當沉重的術語的真正含義十分重要。將基因定義為自私的并不意味著它們是不道德的或狡詐的,或者擁有自私的人所應有的任何可憎的性格特征。“自私的基因”也不是那些與自私的行為特征相關的基因的簡寫,如果有這樣的基因的話,它們只存在于最邪惡的個體中。相反,你體內大約25 000個基因中的每一個都可以被描述為“自私的”,或者,如果換種爭議較小的說法,可以說是“自利的”。基因是自利的,因為它們每個都有一個單一的,而且是凌駕于一切的“關注點”(6),那就是確保它們出現在下一代中。
從表面上看,“自私的基因”這個觀點似乎暗示著,任何降低個體繁殖成功率或生存率(以及支持它的基因變異)的可遺傳性狀,都將被無情地從種群中剔除。但是,如果我們接受這種對達爾文的邏輯進行狹隘解讀的世界觀,那么又該如何解釋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許多合作的例子呢?
來看一個具體的例子吧,回想一下我們在前面提到的螞蟻自殺的情況。乍一看,這種極端利他主義的做法似乎對達爾文的理論構成了嚴重的挑戰。達爾文的邏輯依賴于個人是由自身利益驅動的這一假設。大多數生物都試圖生存并擁有盡可能多的后代,即使這意味著饑餓的嘴巴數量超出了環境所能承擔的容量。自然選擇充當了一種隱蔽的分揀機制,可以把它比作篩子,當沒有足夠的獵物四處走動時,只有最強、最快、最適者(7)才能生存下來。再看看螞蟻自殺的行為,它們干的是舍己為公的事情,而且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那么,進化是如何以及為什么會推動這些英雄主義的傾向呢?
理解螞蟻奇怪行為的關鍵,是要認識到同一蟻群成員之間的親緣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在自然界中,一些最驚人的合作的例子都發生在家庭群體范圍內,這并非巧合。要領悟為什么友好的幫助行為經常從家里開始,我們需要擴大視野,找出個體的行為是如何給他的基因們帶來好處的,也就是采用基因視角。我和我哥哥體內存在著共同的基因,而它們是不在乎如何傳承到下一代的。從基因的角度來看,無論是通過我自己的孩子還是通過我的侄子侄女傳播基因,都無關緊要。如果給親屬帶來的好處,也就是后代的增加,足以補償助人為樂者所付出的代價,也就是放棄繁殖,那自然選擇會支持代價高昂的幫助行為。
這個用于解釋社會特征演變的總體框架被稱為“廣義適應性理論”(inclusive fitness theory)。9幫助行為會在哪里演進,幫助行為的對象又會是誰,根據這個理論都可以做出具體的預測。那些在巢穴外面犧牲自我、保衛蟻群的螞蟻不會帶來個體繁殖上的代價,因為工蟻們本來就是不育的。但是,它們的很多親屬都能從其無私的行為中受益,這就解釋了為什么自然選擇會鐘情于這種極端的犧牲行為。人類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也會受到親緣遠近的影響。有研究表明,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比起同父異母的兄弟姐妹,往往會見面更多,對親情的呵護也更多,哪怕他們都是在同一屋檐下長大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