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人類還能好好合作嗎作者名: (英)尼古拉·雷哈尼本章字數: 1710字更新時間: 2023-05-17 16:06:42
與眾不同的共生菌類
在過去10年左右的時間里,由于研究者認識到了多細胞生物和豐富、活躍的微生物群落之間的共生關系,個體與群體之間的界限再次變得模糊起來。人體腸道中微生物細胞的數量,和人體全身的細胞數量大致相同。9盡管我們一般將微生物視為病原體,但其實很多微生物益處多多,以至于宿主經常對它們“孜孜以求”。比如說,臭蟲離開了腸道微生物就無法消化,于是母臭蟲會在卵的下面放上一小塊含有這些共生菌的糞球,這樣一來,當幼蟲剛孵出來的時候,它就有了第一頓重要的食物(10)。要是吃不上這份含有共生菌的小點心,幼蟲就無法消化它們賴以為生的植物。10類似地,白蟻罕見的消化木材的能力也依賴于一系列腸道微生物,而它們獲取這些微生物的方式則是吃吃喝喝,吃喝的食物是其他蟻群成員排泄的糞便和富含共生菌的液體。
雖然這些習性聽起來有些不雅,但實際上人類嬰兒獲取腸道菌群的方式與此相差無幾。嬰兒在子宮里時處于無菌環境,第一次接觸微生物是在陰道分娩期間,來自母親腸道的幾種菌類得以在新生兒的腸道中繁殖,而這個過程會快速啟動嬰兒免疫系統的發育。剖宮產的嬰兒接觸到的微生物群落與陰道分娩的嬰兒不同,所獲得的腸道菌群種類也會少一些。11一項研究發現,即使嬰兒長到了7歲,陰道分娩和剖宮產的孩子體內的腸道菌群仍然存在明顯差異;同時,研究也發現,剖宮產導致了微生物多樣性的下降,而這又牽扯到剖宮產的孩子對一系列特應性疾病的易感性增加,如哮喘、過敏和濕疹。
微生物和宿主之間相互依存、高度共生,基于這一事實,一些科學家認為,微生物和宿主的基因組應該被看作單一、連貫的整體單元,并將其稱為共生總基因組(hologenome),又稱全基因組。同時,宿主和微生物也應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即共生總體(holobiont),又稱全生物體。
不過,我認為這樣一種籠統的分類是沒有意義的。多細胞宿主所依賴的許多微生物是從非寄生的種群中獲得的,這說明這些微生物與其宿主的命運并非密不可分。每個宿主都是成百上千種微生物的家園,如此之多的組合,不太可能形成一個自然選擇作用下的單一個體。通常對我們無害甚至有益的微生物,在體內也可能會改弦易轍,變得紊亂失調,甚至可能會有助于癌細胞的生長和增殖。簡言之,微生物可能會給宿主帶來好處,但要說由于這些好處而帶來了生物性狀的進化,那還是言過其實了。微生物群系是一個重要的合作伙伴,但它并不是作為個體的你的一部分。
盡管如此,所有的多細胞生物體內還是存在著一個與眾不同的共生菌類,而它可以名副其實地成為個體的一部分。這就是活在你每一個細胞之內,并且制造能量的線粒體。12在真核細胞的形成過程中,能夠獲取這些小小的能量源,可謂是一個關鍵性的創舉。這一事件在地球的生命史上只發生過一次,但就是在此之后,生命之樹上才出現了多細胞生物這一分支,地球上所有的動物和植物都源自此。
最初,線粒體幾乎可以肯定是作為毫無拘束的菌體而存在的,純粹由于機緣巧合,它才發現自己可以藏身于另一個細胞之內。無人知道這件事是如何發生的,一種可能的場景是碰上了一個消化不良的吞噬細胞(單細胞的捕食者),它吞下了體型較小的線粒體卻沒有消化它。恰恰是這種消化不良給雙方都帶來了好處,即捕獲者得到了免費的能量供應,線粒體則獲得了細胞的庇護。
線粒體提供的能量意味著真核生物可以生長得比原核細胞大很多(平均大15 000倍),有可能會讓真核生物利用新的生態位,吞食其他更小的細胞。由于獲得了額外的能量,真核細胞的新陳代謝率會更高,換言之,就意味著它能做更多的事情。細胞的大部分能量都被用作合成蛋白質,這就仿佛加裝了新的電池,真核生物合成蛋白質的效率越來越高,基因組的大小也得以增加。通過把合成的蛋白質以不同的方式組合起來,一個細胞可以創造出新的內部結構,并賦予它們不同的功能。在這個過程中,細胞的尺寸和復雜性都得到了不斷的提升。
線粒體的祖先是細菌,但線粒體最終得以成為整體的一部分,微生物群落卻無緣于此。原因是線粒體已經永久地將自己融入了其共生體的生命之中。它們繁殖的唯一方式是與組成生物體的細胞同進退。在這里,讓我們再次強調,進化創造個體確非易事:要成就一個新的個體,必須幾乎完全抑制構成個體的各個部分之間發生沖突。
“幾乎”這個詞就是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