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后記
書名: 今日香堂自我起之青幫傳奇作者名: 廊坊張楊本章字數(shù): 3457字更新時間: 2023-05-10 12:44:27
愿景與熱忱
一部小說,是作者的心血,也是作者的心愿。它的成型,由無數(shù)個漫長而孤獨的夜晚組成,沉淀著生活里所有來不及說出口或者是表達明白的愿景。
作為一個讀者,在讀這個故事的時候,我更多的感觸是關于一個人恢弘人生的感嘆。雖然故事的發(fā)生環(huán)境有些遙遠,但新奇的視角和紀實的寫法,都讓我在那個年代,那段歷史里認識了一個人。他是小說的主人公潘清,也是青幫的立幫之人。在杜月笙等上海大佬的光環(huán)下,相信很多人同我一樣,會覺得小說的人物有些冷門。也正是因為冷門,才會有更多的發(fā)揮空間,對于這段故事也才有更多的認可。
紀實小說,是一段歷史全新的演繹,也是史書中那些疑惑更長久的延伸。雖然這個人物存在于歷史的洪流中,卻因為一部小說而被記住,甚至是研究。這便是這部小說的成功之處。能有如此的成果,還要源于作者的構思和創(chuàng)造。
我一直覺得,紀實小說很難下筆,因為它有歷史根據(jù),經(jīng)常會在考究的氛圍下難以再創(chuàng)造。但是作者利用相對通俗易懂的語言風格,讓這段歷史更加生動起來。至少像我這種很少看紀實小說的人,也能很欣慰地感同身受。
其實,作為同樣寫過一些杜撰小說的人來說,我更深知這部小說中作者所耗費的心力。因為喜歡所以愿意承受孤單和冷落,因為深愛所以才會堅持不懈。作者,是世界上最孤獨的創(chuàng)造者,只有擁有絕對熱忱才會堅持下去。
當然,作為作者的朋友,我也希望,這部小說只是一個跳板,它通向的是更加廣闊的,關于愛好的衍生。也希望,所有遇見這部小說的人,都懷著珍惜的心情,認真地讀下去。只為尋找歷史中那難得的一點共鳴,讓生活更加透徹。
李欣媛
2017年5月15日
承蒙張楊同學厚愛,極力邀我為他即將付梓的小說《今日香堂自我起》寫篇序言。盛情之下,卻之不恭,鄙人只好勉力為之了。
曾經(jīng)花了兩天時間,讀完了這部小說。掩卷之余,頗有感慨。這部小說講述了清朝初年一個幫會從無到有、發(fā)展壯大的歷史,而這期間發(fā)生的故事,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只不過是一朵微微泛起的浪花。這朵浪花,在陽光照射下,閃耀著繽紛各異的光芒,有謀略和奸詐,有忠誠和背叛,有愛情和怨恨。浪花消逝后,“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英雄故事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
作者張楊是我認識多年的朋友。工作之余,他廣泛涉獵各種史書,有著豐富的歷史知識儲備,是名副其實的“書癡”。對于這部小說的誕生,剛開始多少出乎我的意料,細細想來,卻也在情理之中。書讀多了,就會有個產(chǎn)出,不然怎么對得起十余年來讀的書呢?希望這部凝結作者心血的小說,讓讀者靜心享受閱讀的樂趣,了解那段逝去的歷史,有一點點感悟和啟迪,我相信這也是作者的初衷吧!
張振江
2017年5月16日
四年前,因為練拳認識張楊。那時候他就是這個樣子,鏡框都沒有換過,絡腮的胡茬注定是他每天的第一個煩惱……平日,往往練拳練到一半他就走了,去陪女友,以至于陪伴女友在我看來是他生活中的重中之重。后來我磕頭拜師,他來負責攝影攝像……他說他有了新女友。再后來,他拿來了他的小說,電子版,是個長篇,我知道他身在廟堂,但這一次我卻看到了他心中的江湖。字字如刀,有血有肉,快意恩仇。
如此,他一直期待,一直失眠,一直陪女友,一直被分手,一直欲言又止,一直娓娓道來……他愛說“好吧!”,總把劍背在身后,喜歡打幾個旋子,聊聊他的感情,還有他心中的豪杰。
吳楠
2017年5月18日
初聞張楊兄新書出版,并未覺得驚訝,而是感到一種久違的欣喜。早在多年前,就曾拜讀過張楊大學期間創(chuàng)作的劇本,彼時的我們剛剛大學畢業(yè),對未來有著無限的憧憬和亦真亦幻的遐想,他時常如是展望:“以后我要寫小說”,“以后能成為作家就好了”,等等,展望的那一刻,便是將未來的某幾年時間全額支付給了希望,漫長的投遞需要親力親為,機敏的才思和豐碩的積累更是不可或缺,我深知這兩者張楊都具備,早在小學和初中,張楊的歷史知識儲備就遠超我們同班的其他同學,我們常聽他講各個時期的歷史小背景,某個不起眼的歷史事件,或者大家感到輪廓模糊的歷史人物,他都能將豐富詳實的細節(jié)和前因后果展現(xiàn)給我們,有時是于課間閑談,有時則是被老師“欽點”來作為課堂內(nèi)容的補充。
具備如此豐富的知識儲備并非偶然,記憶中,小學時張楊家旁邊就是新華書店,書店旁邊是學校,之所以印象這么深,因為兒時很羨慕他家離學校近,不用擔心遲到。現(xiàn)在依然羨慕,理由發(fā)生一些變化——家在書店旁邊,仿佛整個書店都成為了自己的御用書房——張楊也確實這么做的,我曾聽他提起過:寒暑假很喜歡一開門就去書店,在某個角落捧一本書能看上一天。有一種幸福,就是兒時喜歡的事情,數(shù)十年后,喜愛之心與日俱增,而有一種幸運,則是這種喜歡升華為另外一種形式,讓曾經(jīng)的喜愛有了歸宿。新書出版,初心仍在,如果說初心是因幸運偶爾撿拾的美麗石子,那么『一如既往』則是磨石成玉的銼刀。感謝張楊,準備了如此豐盛的歷史盛宴。
宛凌宇
2017年5月19日
本與楊兄十幾年前即為同窗。初時只覺此人精通歷史。嘗試與班中眾人一起故意刁難,一人手捧字典,翻開歷史年表,只說事件,讓楊兄回答年份。不想,此人卻對答如流。當時驚為天人,膜而拜之,成為一時話題人物。然而,今日得知楊兄著書,于佩服之余空自嘆息。想自學于文學專業(yè),碌碌無為十年,也曾舞文弄墨,卻不得成書成冊,面對楊兄之作,不禁赧然。
楊兄原本學于編導,求學之時嘗作劇本,本人也曾觀之。然而若與今日之作相比,則天壤之別。短短數(shù)年,楊兄文筆之進步,用詞之精準,令人刮目相看。
文中所言之人物大半可考,足見所下功夫之深。這卻與其精通歷史不無關系。當代也確有不少歷史學家喜作文學創(chuàng)作。私心之下,還望楊兄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企盼再出佳作。
本書中所述情節(jié)復雜,自廟堂至幫派,均有涉及;有場面宏大者,也有官場博弈者,有江湖險惡者,也有兒女情長者。相信讀者讀來或收獲良多。
最后,感謝楊兄相邀愚弟寫下這不倫不類之序。然雖如此,序中所語,必字字真切。望讀者讀過本序后,未讀此書之文,先知作者之性情,或了解書中之一二,不亦開卷有益?
能力有限,見笑于眾覽者也;所述肺腑,言盡于此。
馬永凱
2017年5月21日
2015年的冬夜,張楊給我發(fā)來一則消息,那是他大學師弟獲得金馬新人獎的新聞。我覺得張楊應該被某種東西擊中了,在此之前,他籌劃過無數(shù)個劇本,構思過不少的開頭,但始終缺少見諸紙面的機緣。可是我知道,這一次張楊要認真了。后來,我看到他幾易其稿,用無限的熱情和時間,澆筑出這本《今日香堂自我起》。而在文本層面的意義之外,更重要的是,一個勇于追夢的青年在文字的海洋中得以啟航——他開始了寫作,并將繼續(xù)寫下去。
史額離
2017年5月22日
心底的期盼
十三年前,他只是眾多愛看武俠小說的男孩子中的一員,而我們女生的樂趣,則是在課堂上,一邊聽他翻譯課本中某一句文言文后總會附加的滔滔不絕的野史,一邊偷窺語文老師(班主任)的表情。這一年,我們對“愛好”這個東西懵懵懂懂。
十年前,他開始在象牙塔里接觸劇本,習慣了用筆尖思考,用文字創(chuàng)建自己心中的世界,而我也因為在自己的生活里“看書”不再等同于看“語數(shù)外”等教科書而愛上大學——這座自由、神秘、充滿活力、又有大把時間充實自我實現(xiàn)自我的城堡。這一年,我們真正有了思考和選擇“喜好”的權利和能力。
六年前,他正式步入工作崗位,褪去少不經(jīng)事的浮躁,擔起了工作和家庭的責任,而我則鼓起勇氣第一次僅僅因為“喜歡”而選擇了跨專業(yè)繼續(xù)讀研。從這一年起,我們第一次有了各自不同的身份,我好奇他工作中的職責業(yè)績、人際關系,他羨慕我校園里的頭腦風暴、多彩生活。但是,從這一年起,我們也開始迷茫,開始認真地思考這樣一個嚴肅的話題——我到底喜歡什么樣的未來。
三年前,他的工作步入正軌,我也終于告別“學生時代”有了“社會人”的新身份。他在業(yè)余時間里寫過劇本、編過小說,為單位年會創(chuàng)作過小品、表演過評書,我也在不同的城市“燃燒著自己”,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這些年,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成長著,也在成長中對“愛好”這件事有了一份堅定、專敬和理性。
3天前,當我看到他與樣本《今日香堂自我起》的合影時,作為十多年的好友,除了替他高興以外,也甚是感動。我們的成長軌跡也許與許多青年朋友相似,如若不靜靜回憶、慢慢對比,竟不知年輕的我們其實糾結、奮斗、追求的,說大了叫“人生價值”,其實,不就是一步步實現(xiàn)埋藏在心底的那點“喜好”嗎?沒有什么比能在如此年輕的階段享受“做自己喜歡的事”更幸福了。這種感覺就好比太陽蹦出海平面,陽光可以盡情擁抱山川河流、飛鳥孩童那樣給人以力量和希望。
下一個十年,不一定期待張先生多么“多產(chǎn)”,但愿依然能夠分享你實現(xiàn)自己內(nèi)心某一個小愿望、小目標后的喜悅。
胡婧
2017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