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足陽明胃經
【經脈循行】起于鼻旁,上行鼻根,與足太陽經脈交會,再沿鼻外側下行,入上齒齦,返回環繞口唇,入下唇交會于承漿穴;再向后沿下頜下緣,至大迎穴處,再沿下頜角至頰車穴,上行到耳前,過足少陽經的上關穴處,沿發際至額顱部。其支脈,從大迎前下走人迎穴,沿喉嚨入缺盆,下橫膈,入屬于胃,聯絡于脾。其直行的經脈,從缺盆沿乳房內側下行,經臍旁至氣沖部;一支脈從胃口分出,沿腹內下行,至氣沖部與直行經脈會合。由此經髀關、伏兔下行,至膝關節中。再沿脛骨外側緣下行,經足背至第2足趾外側端;一支脈從膝下3寸處分出,下行到中趾外側端;一支脈從足背分出,沿足大趾內側直行到末端。
【疾病主治】食欲減退,胃痛,嘔吐,腹脹,泄瀉,便秘;目赤痛癢,目翳;癲狂;熱?。幌轮舯?、轉筋等。

胃和胃經的作用
胃主受納、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為和。胃與脾互為表里,是脾臟轉化氣血的前提。胃主要是將食物受納和消化,然后營養物質通過脾的“升清”作用而上輸于心、肺、頭目,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胃有“降濁”的作用,就是把食物中不為身體需要的濁物水濕下降腸道。若脾吸收轉化不力,不但導致“氣血兩虧”,而且無力推動胃發揮作用,會出現食欲減退,難以繼續“吐故納新”,所以通常都講“健脾開胃”,就是這個道理。

胃經的相關器官
口(齒)、目、鼻、耳、胃。
胃經異常的信號
經絡癥:本經從頭走足,如有不暢,久積化火,容易出現發熱、出汗、頭痛、咽喉痛、牙痛、下肢關節痛等經脈循行部位的疾病。
臟腑癥:胃經功能下降,會出現食欲減退、胃痛、嘔吐、腹脹、泄瀉、痢疾、便秘等。
亢進熱證時癥狀:體熱,腹脹,打嗝,便秘,食欲增加,胃痙攣性疼痛,胃酸過多,唇干裂。
衰弱寒證時癥狀:餐后腹痛,腹瀉或嘔吐,消化力減弱,胃酸不足,憂郁,清涎多,下肢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