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喀布爾
喀布爾,阿富汗王國首都,位于該國東部的喀布爾河谷、興都庫什山南麓,北緯34度,東經69度,海拔1800米。喀布爾為喀布爾省省會,也是阿富汗的最大城市。
喀布爾是一座有3000多年歷史的名城,著名的東西方通商要道“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是連接中亞和南亞的貿易必經之路,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個中心。“喀布爾”在信德語中是“貿易中樞”的意思。
后世喀布爾南部的埃納克銅礦已探明礦石總儲量約7億噸,銅金屬總量達1133萬噸。據估計可能是世界第三大銅礦帶。阿富汗還可能擁有全球第五大鐵礦脈,煤儲量約7300萬噸。
阿富汗的歷史可上溯到波斯帝國時期,公元前六世紀居魯士大帝遠征時并入波斯。
公元前329年亞歷山大侵略后又并入其帝國。亞歷山大死后帝國三分,阿富汗地區又轉屬于東部的塞琉古王朝。
約公元前250年,位于阿姆河與興都庫什山間(包括阿富汗北部)的巴克特里亞總督狄奧多德據地脫離塞琉古王朝而獨立,建立了希臘化的巴克特里亞王國(中國史籍稱大夏、吐火羅等),前二世紀上半葉最強盛,曾擴地至印度河流域,后因內亂轉衰。
公元前二世紀上半葉,原駐于河西走廊的大月氏人被匈奴人所敗,遂西遷至阿姆河流域,約公元前140年—130年左右征服大夏,將中亞地區的希臘人逐向印度西北部。
公元一世紀時,貴霜統一諸部,擴張為強大的貴霜王國,其盛是西起咸海、東至蔥嶺,橫跨中亞和印度次大陸的西北部,倡大乘佛教。三世紀后漸衰,分裂為若干小國。五世紀上半葉被從北方襲來的嚈噠人所滅。
五世紀初,嚈噠人西遷,以后相繼征服伊犁河流域、河中地區、吐火羅、印度西北部,還擊敗了波斯薩珊王朝,殺其皇帝,成為一令人生畏的強族,其統治中心就在今阿富汗境內,信奉拜火教。
567年左右,薩珊波斯人與西突厥聯合擊滅嚈噠人,以阿姆河為界瓜分其領土。吐火羅被劃歸屬波斯,但不久(約568年)又被西突厥奪取。
627年,西突厥統葉護可汗派其長子在吐火羅建立了突厥人的王朝。
中國唐軍滅西突厥后,吐火羅的突厥王朝向中國稱臣,唐置月氏都督府于此。在今阿富汗境內及其附近還有若干臣屬于吐火羅的小國:護密、護時犍(唐置沙州都督府)、罽賓(修鮮州都督府)、帆延(烏鳳都督府)、訶達羅支(條支都督府)、骨咄(高附都督府)。另外,唐還于662—674年間封流亡來中國的波斯末皇之子卑路斯為波斯皇帝,置波斯都督府于波斯東部與阿富汗境內。
八世紀初,阿拉伯人的勢力進入,控制了吐火羅。自751年怛羅斯之戰后,蔥嶺以西之西域諸國盡皆歸于阿拉伯人,此后中亞地區逐漸伊斯蘭化。
821年,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霍拉桑總督塔希爾建立了塔希爾王朝,領有中亞北部、河中、阿富汗地區,名義上承認哈里發主權,但形如獨立。
867年錫斯坦省軍隊統帥亞庫布(綽號薩法爾)起兵建立薩法爾王朝,873年滅塔希爾王朝,領有波斯大部、河中、阿富汗、印度西部,中心在霍拉桑,曾一度入侵巴格達。不久,河中地區又興起了波斯人地方將領建立的薩曼王朝,900年滅薩法爾王朝。
962年,霍拉桑突厥族總督阿爾普特勤又據加茲尼城獨立,稱雄一方,建立加茲尼王朝,占領阿富汗。十世紀末滅薩曼王朝,相繼得到中亞與波斯各一部分、印度河領域北部,十一世紀受到塞爾柱土克曼人打擊而衰落,失去波斯、中亞領地。
十二世紀中葉,赫拉特與加茲尼之間的古爾山區興起了古爾王朝,很快就據有阿富汗全境,后又滅加茲尼王朝,占波斯、印度各一部,1215年左右古爾王朝被興起于河中的花剌子模王朝所滅。
1220年,花剌子模被蒙古人滅亡,以后阿富汗相繼為蒙古汗國、伊爾汗國以及附屬于蒙古人的一些小政權統治,突厥人帖木爾興起后又歸其統治。帖木爾死后阿富汗又成為帖木爾后裔與西亞的土克曼人的黑羊王朝等國爭奪的戰場,十六世紀后又轉入波斯人手中。
1747年,阿富汗普什圖族阿布達里人酋長艾哈邁德乘波斯衰落之際獨立,建立了杜蘭尼王朝,使得統一的阿富汗國家正式形成。歷經杜蘭尼王朝(1747—1826),現如今國家政權屬于巴拉克宰王朝。
亞洲中西部的內陸國家。北鄰俄羅斯的保護國布哈拉汗國和希瓦汗國,西接波斯,南部和東部連英屬印度,國土面積64.75萬平方千米,長期以來一直都是英俄兩國爭奪的焦點。
阿富汗地形自東向西被興都庫什山脈隔斷,東部最高海拔7315米。除西南地區外,大部分國土為高山及深谷,63%左右的土地為高山,27%以上的地方在海拔2500米以上。
阿富汗位于赤道以北29—37℃間的亞熱帶山區,極其干燥,為干旱半干旱氣候,冬季寒冷,夏季酷熱。夏季(6—8月)平均氣溫超過33℃,冬季(11月至次年2月)平均氣溫為10℃左右。多地區位于高海拔地帶,常年低溫,夏季平均氣溫不超過15℃,海拔最高的地區冬季氣溫0℃以下。降雨50%以上的地區年降雨量在100—300毫米之間,剩余的50%中,除Ghore及Bamyan外,年降雨量在300—800毫米之間。平均來看,降雨量最多的月份為3月(53毫米),最干旱的月份為9月(5.3毫米)。
阿富汗的河流大部分是內陸河,多注入沙漠和湖泊。主要河流有阿姆河、喀布爾河、赫爾曼德河和哈里魯河等。河流旱季時,阿富汗的很多河流都會成為小溪,河流大多由山間小溪匯流而成,這些河流在春天由于山上冰雪融化而流量充足。在阿富汗眾多河流中,喀布爾河河流量常年穩定,其自西向東流入巴基斯坦境內并匯入印度河。發源于興都庫什山脈中部的赫爾曼德河是境內最長的河流,流經西南地區,終于伊朗哈里魯河自中部向西及西北流至伊朗與阿富汗邊境。
阿富汗約有30個民族,主要民族有21個,其中普什圖族約占40%,塔吉克族約占25%,哈扎拉族占19%,烏茲別克族占8%(由于阿富汗多年未進行人口普查,各民族準確人數和占比難以確定,不同數據來源差距較大),其余有土庫曼、俾路支、恰拉馬克、努里斯坦、吉爾吉斯、帖木里等20多個少數民族。南部地區包括阿巴、阿伊接壤地區,主要是普什圖族;與中亞國家接壤地區主要是塔吉克、烏茲別克、土庫曼族;哈扎拉族主要分布在中部巴米揚、戴孔迪、加茲尼等省。
普什圖語和達利語是官方語言。主要民族語言有達利語(占人口比例約50%)、普什圖語(約占35%)。大多數政府高級官員能使用英語,西部與伊朗鄰近省份民眾能聽懂波斯語,北部部分地區可用俄語交流。
阿富汗國內普遍信仰伊斯蘭教,穆斯林約占99%,其中遜尼派占80%,什葉派占19%。所有伊斯蘭教禁忌適用于阿富汗,如禁酒、禁食豬肉等。在阿富汗工作和生活,應特別尊重當地宗教信仰,切忌有任何侮辱古蘭經及相關圖案的言行。
阿富汗人打招呼一般是握手或者手放胸口表示敬意,朋友之間行貼面禮。當地衣著保守,男士不能穿短褲上街。政府工作人員著裝整齊,外事場合一律穿西服。
女士不穿緊身和暴露服裝,出門穿袍子(波爾卡)或帶頭巾,將頭和腳全部罩住。首都喀布爾相對開放,但大街上仍不時看到有婦女身披波爾卡。不少城市婦女也穿西式衣服,但均戴頭巾。中方人員拜會阿富汗官員或外出時,應注意著裝,女士應戴頭巾。
城外不遠處的小山坡上,普禮安少校率領一眾炮兵架起攻城炮臺。
“預備,3、2、1,放!”
砰!砰!砰!
隨著24磅的重型火炮發出沉重的怒吼,一顆顆炮彈呼嘯而往砌石形成的城墻上砸去。
轟鳴聲持續近半個小時,已不成樣子的山城搖搖欲墜,軍官一聲令下士兵們口中吶喊著各種口號向前沖去。
……
城里王宮內
國王希爾·阿里汗埃米爾焦急的不斷在大堂里踱步,這時一陣急促的腳步聲由遠而近,是一個渾身上下塵土飛揚的士兵,跑到近前來不及行禮只聽他道:“稟告陛下,各位。英國人的火炮實在是太兇猛了,俄國人支援的武器抵擋不住,再加上他們的人數眾多,現在他們已攻進城內。”
無人怪他無禮,國王希爾心存僥幸地問:“王城周圍的情況如何,可有希望突破出去。”
“陛下,各位。周圍均被英國士兵團團圍住,沒有任何希望突圍成功。”士兵不敢抬頭。
“埃伽瑪,現如今的情況你也看到了,你有什么對策?”聽見充滿絕望的回答,希爾身子一頓踉蹌,幸而兩旁的侍衛手疾眼快才沒摔倒,聲音嘶啞的問他的心腹大臣。
“陛下,如今我們只能夠向英國投降或者…以身殉國。”埃伽瑪明白他的這位國王陛下不想承擔由自己提出投降的罪名,他只能如此說道。至于自殺殉國,這是不可能的他非常了解這位國王的性子,提出來無非是做好臣子的本分。
“噢,埃伽瑪,那你認為我們應該選擇哪一條?”希爾面色悲嗆地看著他。
“陛下,各位。我認為我們應該選擇向英軍投降,我聽聞亞瑟是位心胸開闊和念存仁慈的王子,向他投降是我們最好的結果。”埃伽瑪語氣悲傷配合的說道。
“唉,先祖的基業在我的手里毀于一旦,不肖子孫無顏面對祖先啊,嗚嗚嗚~”希爾在侍衛的攙扶下痛哭流涕。
“嗚~嗚~嗚”
滿堂的文武大臣無不放聲大哭,很快悲聲傳至正在互相攻伐的兩軍。
瑪德克少將是本次圍攻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最高指揮官,他率領十萬士兵先是把王都周邊的城鎮一一拔掉,然后才重兵圍困孤城。
他本來正欣喜于行動的大功告成,和同僚暢享戰爭過后的封賞,忽然聽聞城內響徹云霄的哭聲傳來,他們都不禁一愣。
本想發聲大笑,但又記起戰爭之前的會議上亞瑟王子的囑咐,只得忍住現在還不是時候。
“去詢問怎么回事,不是命令你們不得侮辱國王及大臣家眷們嗎,難道你們敢違抗我的命令?”瑪德克喚來衛兵讓他前去詢問。
不多時,得到消息的衛兵跑回來稟告:“瑪德克少將閣下,他們主要是想向亞瑟王子殿下投降,但殿下不在,不敢出來向我們投降。”
“噢,是這么回事,沒想到亞瑟王子的美名傳的這么遠,就連信息落后的阿富汗也知道了,好吧,你去告訴他們,向我投降也是一樣的,我遵循王子殿下的指示不會虐待他們的,讓他們放下武器出來吧。”瑪德克感嘆了一句接著說道。
攻下喀布爾后,只剩下一些零散的抵抗了,如果有他們國王的背書接受整個阿富汗地區,恢復秩序的過程中會順利很多。
……
緬甸,貢榜王朝,金城
這是緬甸地區最后一個王朝,緬甸歷史可以上溯到1000年前。根據法文和英文考古資料,緬甸在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已有人類活動。當時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將緬甸劃分成“上緬甸”和“下緬甸”是莽瑞體的劃分。相傳公元前200年驃人進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區,并掌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漢書》稱諶離。兩世紀之后孟族來到錫唐河流域,而在849年緬甸人接管驃河流域并建立蒲甘城。
在緬甸的范圍內,從1世紀開始,己陸續建立了地區性的國家,并有較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宗教、文化,它們為緬族的興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在北部,有撣族建立的撣國。97至131年,撣國曾三次遣使訪問中國的東漢王朝。
大約4世紀后,可能從西藏高原南遷的南詔、驃族不斷增加,南詔以大理一帶為據點,驃族則移至緬甸中部,逐漸建立國家。驃國興起后,便征服了撣國。
613~718年毗訖羅摩王朝統治驃國時十分強盛,有18個屬國,298個部落和9個城鎮。其疆域北抵南詔,東接陸真臘,西接東天竺,南至海,據有整個伊洛瓦底江流域。
蒲甘王朝:1044年到1297年是蒲甘王朝統治時期,蒲甘王朝是緬甸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849年,披因比亞建立蒲甘王國。1004年,蒲甘王國遣使到中國向北宋朝貢。1044年,阿努律陀即位為國王;當時緬甸地區列國爭霸,蒲甘王國信奉大乘佛教的支派阿利僧派。
阿努律陀積極向外發展,于1057年揮師南下,討伐孟人國家直通,打敗直通使蒲甘王國得到了出海通道。占領直通國后,阿努律陀把上座部佛教傳入蒲甘王國,并立為國教。
1271年,蒙古帝國大汗忽必烈改國號為元。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多次遣使到蒲甘國招降,蒲甘國王不理會。1277年,元兵進攻八莫,因氣候炎熱退兵,而后元兵又多次進攻蒲甘國。1279年,元朝滅南宋,統一中國,國力大增。
1283年,元軍自云南地區進攻蒲甘國,1287年,蒲甘城破,那羅梯訶波帝向元朝投降,緬甸北部成為元朝的緬中行省(1286年-1290年),后緬中行省撤消,忽必烈以其處云南極邊,立其酋長為帥,令3年一次入貢,在緬國設立宣慰司、軍民府以及驛站。
元朝敗蒲甘國后,其疆土就開始分裂。撣族乘機發展勢力,1368年于緬甸東部阿瓦建立阿瓦王國。而孟族在緬甸南部建都馬達班,1369年遷都勃固,建立勃固王國。
這2個王國建立后南北交戰,緬甸境內四分五裂,各王邦部落或臣服于元明兩朝,或俯首于暹羅,延綿250余年,直到16世紀30年代中國明朝萬歷年間。
勃固王朝:1287年到1531年為勃固王朝。瓦里魯趁蒲甘王國的衰敗,稱霸下緬甸。1298年向中國稱臣。瓦里魯時期,緬甸出現了最古的法典-《瓦里魯法典》。
勃固同中國元、明兩代關系密切。元朝稱它為“登籠國”,曾遣管竹思加出使其國,國王遣其舅兀剌合萊隨同中國使者來華報聘。明朝稱“得冷國”(都是“得楞族”的對音,即孟族國家),又稱大古剌(即白古),1406年明朝永樂年間遣使周讓至其國,立大古剌為“宣慰使司”。從1406~1425年,大古剌宣慰司和底馬撒宣慰司不斷遣使來中國。
阿瓦王朝:1364年12月,德多明帕耶建阿瓦城作為首都,阿瓦王朝正式建立,向中國稱臣。1371—1372年間,阿瓦擊退了撣人的入侵。1373年,若開歸附于阿瓦,直到1385年。1386年,孟國的渺米亞侯勞皮亞背叛其新國王亞扎底律,歸附阿瓦,由此引發了四十年戰爭。
明康王時期,四十年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緬軍甚至一度逼近孟國首都漢達瓦底,吞并了孟國三分之二的國土,但是自緬太子明耶覺蘇瓦于1416年戰死后,阿瓦勢力大衰。1431年,若開的那臘梅臘驅逐緬人、孟人建立了獨立的若開王國。
1439年,孟瑞王即位后曾協助明朝征服征討麓川,并控制孟養、格禮。溫多王即位后,繼續協助明朝打擊麓川,之后又幫助麓川思氏父子反抗明朝。溫多王時期,阿瓦平定了東吁、東敦等叛亂,又擊敗了北方的強敵木撣,國力較為強盛。
1480年,明康第二即位,木撣在思陸的領導下開始強盛,而卑謬、東吁地區相繼叛亂,阿瓦疲于應付。1501年,明康第二去世,次子瑞南覺欣即位,北方的木撣、南方的卑謬、東吁開始發難,最終在1526年,木撣王色隆法攻克阿瓦,緬人王國滅亡。
東吁王朝:在東吁王朝建立之初,緬甸仍處于分裂時期,但緬甸內部已經出現了幾個較大的各自為政的政治實體,主要有:“以阿瓦為首都的上緬甸-阿瓦王國;以白古為首都的下緬甸-白古王國;以謬漢為都城的阿拉干王國;東吁王國。”
1539年,莽瑞體率軍吞并緬甸南部富庶的白古王國,并向更遠的地區進兵,發動了“良兆之戰、馬都八之戰、卑謬之役、七國之戰、遠征阿拉干”等軍事行動征服各個割據政權。在1550年之前,東吁王朝基本實現了緬甸中部和南部的統一。
在1550年莽瑞體被弒后,緬甸的割據勢力重新抬頭,各地封建主開始擁兵自重,各自為王。莽應龍在1551年繼任后,在政治上分化叛亂的封建主,在軍事上利用西方人的勢力,東吁王朝清除了內部的分裂勢力,并占領了撣族控制的地區,實現了緬甸歷史上的第二次統一。東吁王朝的興起不僅結束了緬甸兩百多年的分裂局面,也使緬人為主體的封建王朝再次控制了整個緬甸。
莽應龍在位時利用撣人上層對當地民族進行統治,正式建立了土司制度,完成了緬甸的第二次統一。為發展政治、經濟、文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績卓著。統一后的東吁王朝開始對外用兵,侵入暹羅腹地,吞并各撣邦土司地并進犯中國西南邊疆地區。
1583年初,明廷開始重整西南邊防,反擊侵略。明軍于1583年至1584年(萬歷十一年至十二年)在邊境地區進行了反擊,明軍陸續收復被緬軍侵奪的全部領土,收降了投緬的岳鳳,并重新奪得孟養、木邦、隴川、孟密地邊地土司地區的控制權。
莽應龍死后,阿拉干王朝封建主乘機率葡萄牙雇傭兵,并同東吁封建主聯合,于1599年攻占白古,俘獲緬王莽應里(緬名南達勃因)。
莽應龍幼子良淵王(1600—1605在位)占領以阿瓦為中心的“糧倉”地區,保住了上緬甸。繼其王位的阿那畢隆光復了下緬甸的所有失地,1613年收復了被葡人占領的沙廉,把葡萄牙侵略者驅逐出緬甸,再次完成了緬甸的統一。
1638年進行一次全國性普查,編制了各地戶口、耕地面積、產量和稅賦情況的調查統計,作為征稅和征調勞役的依據。平達力時(1648—1661)國力日衰。
1627年,荷蘭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在緬甸設分公司。1688年和1709年,法國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又在沙廉設分公司,控制其對外貿易,殖民勢力侵入緬甸。1740年,緬甸孟族起義,動搖了東吁王朝的統治。1752年孟族軍隊占領首都阿瓦,結束東吁王朝統治。
東吁同中國明朝關系密切。1635年遷都阿瓦。明朝于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在底兀剌(即東吁)設宣慰使司。1425年(洪熙元年)和1430年(宣德五年)東吁曾兩次遣使來中國入貢。
1582(萬歷十年)—1583年莽應里曾進犯云南,被擊退。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南明永歷帝逃亡到緬甸,緬甸無力抵御吳三桂的進攻,只得引渡永歷帝以換取清軍的撤兵。
貢榜王朝:瑞波平原的緬族首領雍笈牙派兵多次南下討伐孟族人,1752年再次實現了全緬甸的統一,建立了壅籍牙王朝(也稱貢榜王朝)。貢榜王朝是緬甸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同時也是西方資本主義勢力干涉的開始。貢榜王朝不但統一全緬甸,也對外四處用兵擴張疆土。貢榜王朝繼承了東吁王朝時期的土司制度和兵制。
孟駁繼位(1763~1776)后,于1767年攻克暹羅王都。1768~1775年,暹羅人民在鄭信的領導下起義,把緬軍全部逐出暹羅國土。孟云執政時(1782~1819),將國都遷到附近的阿布拉馬拉,孟云時期是貢榜王朝的黃金時代。
由于其勢力不斷向云南邊界伸展,干涉云南邊境土司的內部事務,不時侵擾中國傣族地區,引發了乾隆年間的清緬戰爭(1765—1769)。清緬戰爭期間,清政府一度恢復了對孟拱、木邦、孟艮、整邁等土司的統治,但是隨著征緬戰事的結束,緬甸備表入貢,清王朝對這些土司旋又不加過問。
1824年3月,英國以緬甸加強阿拉干防務,企圖進攻吉大港為借口,發動了第一次侵緬戰爭。戰事持續一年,緬甸戰敗,緬王孟既被迫于1826年2月簽訂《楊達波條約》。第一次英緬戰爭打斷了緬甸社會獨立發展的進程,加深了緬甸的民族危機。
1852年4月1日,英國人以緬甸地方當局“虐待英商”為借口,派軍艦封鎖仰光,戰爭持續一年左右。未經簽訂任何條約,英國單方面宣布吞并勃固地區。在1862年英國將阿拉干、勃固和丹那沙林合并稱“英屬緬甸”,以仰光為首府歸英印總督管轄。
曼同于1858年廢棄舊都阿摩羅補羅,遷都至金城-曼德勒。兩次英緬戰爭之后,下緬甸淪為英國殖民地,貢榜王朝偏安于緬甸北半部。
由城衙府邸改造成的王宮,狹窄而老舊,就像這個日落西山的王國一樣不堪,國王敏東坐在王座上如同老僧入定,靜靜地看著底下左右文武們為局勢爭執不休。
他是緬甸貢榜王朝第十位君主,第八位君主瑞波和第二位王后湄德馨的獨子,也是瑞波的第四子,即第九位君主蒲甘的異母弟,湄德馨王后的出身未明,可能跟第七位君主巴基道的湄努王后一樣是宮女出身,所以不是近親結婚,蒲甘在位期間殘暴不仁,他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于公元1878年發動宮廷政變廢殺異母兄蒲甘,隨即繼承王位,時年45歲。
他在位期間的公元1857年英國漢諾威王朝滅掉印度莫臥兒王朝,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他清楚認識到緬甸面臨同樣的國家和民族危機,效仿西方進行承上啟下的改革,史稱敏東改革,簡單來說就是跟中國清王朝晚期的洋務運動類似,一定程度增強了緬甸貢榜王朝國力,但根本上是維護封建統治,國家和民族問題沒有解決,他在位后期緬甸抵抗英國入侵的戰爭再次失敗,一半領土淪為英國殖民地,敏東改革以破產告終。
“夠了,爭吵就能夠解決問題嗎,能夠解決城外的英國士兵嗎。”敏東被他們吵得頭痛欲裂,忍無可忍之下打斷他們的爭吵,問首相孟明良:“首相,你說我們如今該怎么辦?”
“稟陛下,如今我們只有一條出路那就是向英國人投降,除此之外別無他法。”孟明良上前一步微微鞠躬,拱了拱手道。
“唉,那你去吧,代表我出城向英國人投降吧。”敏東無奈,早在十多年前被英軍攻破舊都時,他就料到了今日的結局,這么多年茍延殘喘下來無非是不甘心罷了。
“是,陛下。”孟明良隨意拱了拱手,便向城門走去。到了如今地步,他心里對敏東早已沒了敬意,他一直都是主降派的領頭人物,在半月前得到英國人將要入侵王國的消息時,他就同一眾官員勸諫不做抵抗直接投降。奈何國王不采納他的建議,今日這般又是為何。
出了城門,他和三兩隨從高舉雙手,口中一齊高呼:“我們投降!”
英軍讓開一條通道,在惡意環視當中他們徑直向前走去,及至一位明顯可以看出領頭的將領不遠處停下,再次重復:“我代表貢榜向你們投降,請接受我們的請求。”
“你叫什么名字?”萊茵見他在這樣的環境中還能保持著不凡的氣度,沒有立即回答而是詢問他的名字。
“回萊茵將軍的話,您可以稱呼我為孟明良,我們的請求您答應了嗎?”孟明良不卑不亢的說道。
“不錯的名字,回去告訴你們的國王請求我答應了。”萊茵先夸贊了一句而后有些期待的問他:“至于你孟明良,這次戰爭過后你有沒有興趣加我手底下為我辦事?”
“感謝您的好意,我非常樂意為將軍效勞。”孟明良吩咐一個隨從回去報信。
“你很識相,你就先跟在我身邊吧,等之后在為你安排事物,現在讓我們一起去看看你的這位國王陛下。”萊茵笑著調侃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