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寫得同樣是‘申遺’943號的食物——“貓耳朵”。
“貓耳朵”也叫“掐疙瘩”,一個是美稱一個是形象的叫法。其實做面食的方法都大同小異,都是先和面再細加工,尤其是家常菜的做法更是沒有什么難度。
接下來還是按照大概的順序寫一下“貓耳朵”的制作流程。
首先用白面和面,揉好以后再搟面。
接著把搟好的面切成一塊一塊的長方形,上面撒一些白面,防止黏手。接下來簡單粗暴的做法就是一手拿面塊,一手掐。掐成手指蓋大小即可下鍋;而細致的做法則是“申遺”中所提到的,先是掐下一小塊面來,還是和剛才所說的手指蓋一般大小,放到面板上,然后大拇指按住掐下來的面表面,指尖貼住一邊不動,而手稍微用力一推,面就自動卷曲,形成了“貓耳”。接著下鍋煮熟。
煮熟以后有兩種吃法:一種是煮面的吃法,煮熟以后撈起來調上調味、拌著各種菜吃;另一種是炒面的吃法,撈起來以后重新下鍋,可以和雞蛋、土豆絲、白菜、青椒炒,其實不限蔬菜,不過一般都是這些菜,也可以和豬肉、木耳一起炒著吃,例如肉絲(純紅肉,特別有嚼勁,而且不會膩),五花肉(白肉多,也不錯。不過我看見白肉那么大一塊就感覺惡心,不喜歡吃)。這兩種炒面即叫做素面、肉面,素面一般比肉面便宜一塊錢,不過有的飯店兩種面價格一樣。
這就是‘申遺’943號傳統面食的全部內容了,我寫得其實并不好,沒有結合他們誕生的傳說來寫,也沒有詳細寫制作步驟。雖然這種家家戶戶都有的東西一般沒什么特殊的,但是在我們這個時代卻帶來了回味。因為有不少人在高考以后離開家鄉其實就很少或者再也沒機會去體驗曾經的童年了,這些家家各有味道的食物卻經常會在失落的時候浮現心頭。
而且我是悲觀的,在老人不斷離去以后,這些農村的東西還能留下嗎?因為我家是的的確確失傳了起碼三道菜了,而且那些好像只有我家在做,只有我爺爺會在每年的那幾個節日做來吃,平時都不吃。這就是農業社會的好與壞了,可恨自己平時不留意,也不相信這種事會發生,以至于現在一人離去,只留殘缺的記憶。我甚至好怕有一天會忘記。
希望“申遺”項目可以真正的發揮它的作用,好好的保留下這些中國人的最樸素的記憶,讓后人參觀時可以知道我的祖先曾經這樣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