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走后第三年的中秋,我第一次在夢里與她重逢。
那晚的月亮格外圓,清輝透過窗簾的縫隙灑在床前,像鋪了一層薄霜。我輾轉反側到凌晨才入睡,卻不想走進了最真實的夢境。老家的客廳里,母親和四姨坐在褪了色的布藝沙發上,茶幾上擺著幾個月餅,還有母親生前最愛吃的五仁餡。
“媽?“我站在門口,雙腿像灌了鉛般沉重。
母親轉過頭來,面容比我記憶中還要清晰。她穿著那件洗得發白的藍布衫,頭發梳得一絲不茍,眼角細密的皺紋里盛滿笑意。“來啦,“她拍拍身邊的空位,“正好說到你呢。“
我踉蹌著走過去,手指觸到她的衣袖——竟是溫熱的。這個細節讓我的眼淚瞬間決堤。四姨在一旁抹眼睛,卻還強撐著笑容:“你媽剛才還說呢,走得太急了,好多事都沒來得及......“
“可不是,“母親嘆了口氣,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沙發扶手上那個被煙頭燙出的小洞——那是我小時候的“杰作“。“隔壁李嬸比我查出來還晚兩個月,現在還能去廣場跳舞呢。“她的語氣里沒有怨恨,只有淡淡的困惑,仿佛在討論一件與她無關的小事。
四姨趕緊岔開話題:“今兒個中秋,你媽特意回來看你們。這會兒天地通明,各路神仙都忙著拜月呢,咱們也別說這些傷心事了。“
母親點點頭,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轉向我:“那些證件都辦好了沒?“見我一頭霧水,她急得直拍大腿,“就是結婚證啊!上次不是說要領證了嗎?“
我這才恍然大悟,喉嚨發緊:“早辦妥了,人都給您娶回家了......“話一出口就后悔用了過去時,但母親似乎并不在意,只是長長地舒了口氣,臉上的皺紋都舒展開來,仿佛終于卸下了一樁心事。
夢里的時間過得很快,轉眼窗外就泛起了魚肚白。母親的身影開始變得透明,我拼命想抓住她的手,卻只握住一縷帶著槐花香的清風。醒來時,枕巾已經濕透,窗外的月亮還掛在天邊,像一個沉默的見證者。
第二次深刻的夢境發生在妻子懷孕后。那是個悶熱的夏夜,我夢見和母親在老家的餐桌前吃飯。桌上擺著簡單的小菜和一鍋冒著熱氣的大米粥——那是母親最拿手的,米粒煮得開花,上面結著一層厚厚的米油。
“多吃點,“我給母親夾了一筷子涼拌黃瓜,“最近天熱,您胃口不好。“
母親小口啜著粥,突然說:“等到月份大了,連件小衣裳都搓不動,你得提前準備。“我拿筷子的手懸在半空,心臟狂跳——我們還沒把這個消息告訴任何親戚。
“媽,您......“我聲音發顫,“您都知道了?“
“傻孩子,“母親笑著搖頭,眼角的皺紋堆疊成溫柔的褶子,“當媽的什么不知道?“
粥碗上升起的熱氣模糊了我的視線。我鼓起勇氣問:“等孩子出生了......您還會來看他嗎?“
“會呀,“母親不假思索地回答,語氣輕松得像在討論明天的天氣,“當然會。“
她起身去洗手間,背影瘦小卻挺拔。我望著墻上那幅褪色的年畫,突然沖口而出:“媽,您別走了行不行?“沒有回應,只有水管里水流的聲音。我伏在餐桌上痛哭,直到把自己哭醒。窗外,晨曦微露,妻子的腹部微微隆起,一個新的生命正在其中安睡。
這些夢境太過真實,以至于我常常分不清哪邊才是現實。有時半夜醒來,會下意識摸向身側,總覺得母親剛剛還坐在床邊。妻子說我常在睡夢中囈語,喊著“媽,別走“,然后淚流滿面地醒來。
最神奇的是,母親在夢里從不說自己“死了“,總是用“走了“代替。她的時間似乎停滯在生前的狀態,依然操心著我的衣食住行,惦記著我沒完成的人生大事。而夢中的我也從不點破這層窗戶紙,配合著她演出一場心照不宣的戲碼。
清明掃墓時,我把這些夢講給四姨聽。她燒紙錢的手停頓了一下,火星濺到她的布鞋上。“你媽活著時就愛操心,“四姨望著裊裊青煙,“現在成了仙,還是改不了這脾氣。“她說老家有種說法,親人去世后頭三年,魂魄會在人間徘徊,了卻未竟的心愿。
“你媽這是放心不下你啊,“四姨把一籃水果擺在墓前,“等看到孫子平安出生,估計就能安心往生了。“四姨還告訴我,我結婚當天,有感應的人告知我四姨,她姐姐來了,來參加她兒子的婚禮了。
我跪在墳前,看著紙灰像黑蝴蝶般飛舞。母親的墓碑被陽光曬得溫熱,我偷偷把額頭貼上去,仿佛這樣就能離她近一些。遠處山路上,幾個孩童追逐嬉戲,他們的歡笑聲驚起一群麻雀,撲棱棱地飛向湛藍的天空。
妻子臨產前夜,我沒夢到母親,但是恰巧女兒是在我生日那日出生的。我覺得冥冥之中也是緣分吧,在30多年的那個上午,同樣差不多的時辰,我出生了。現在我女兒也和我一樣來到了這個世界。
如今女兒都跌跌撞撞的會走路了,雖然她從沒見過這位至親。有時我翻出那張卡西歐相機里的老照片,指著上面笑容溫婉的婦人告訴他:“這是奶奶。“她會用胖乎乎的小手指著照片,又指指天空,仿佛冥冥中真有某種感應。
母親離開得越久,我越覺得死亡或許不是終點。她以另一種形式存在著——在夢里,在風中,在孩子酷似她的眉眼間。那些夢境不是幻覺,而是她穿越時空寄來的家書,告訴我她從未真正離開。
前些天又夢見母親,是妻子夢到的,她夢到了她從未謀面的婆婆,還有她苦命的公公,兩人牽著手來看我們了。聽到妻子的話,眼眶濕了一大片。窗外,一彎新月掛在梧桐樹梢,清冷而溫柔。我輕手輕腳地下床,走到嬰兒床邊。女兒睡得正香,小手攥成拳頭放在腮邊,那姿勢竟與老照片里的母親如出一轍。
我忽然明白,母親從未離去。她活在每一次血脈的跳動里,每一場似曾相識的夢境中,每一處細微的家族印記上。而那些夢,是她留給我的特殊禮物——在現實與虛幻的縫隙里,我們依然能夠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