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煊一路走過來后,正在干活的黎維祚,立即扔下鍬鏟,向他拱手作揖。
朱慈煊擺了擺手,示意他不必多禮。
“黎員外,現(xiàn)在硝土刮集之事,卻是做得如何了?”朱慈煊開門見山發(fā)問。
黎維祚仿佛早猜知他會這般詢問,立即表功般地朗聲回道:“太子殿下,在下官的安排下,一眾家屬百姓盡皆努力收集硝土,這兩天過去,我等收集的硝土之量,形勢頗為喜人呢。”
朱慈煊一臉笑容:“好啊,黎員外辦事如此得力,孤心下甚是喜悅,那現(xiàn)在采集的硝土,數(shù)量又是如何?”
黎維祚一聽,立即趨前一步,又表功似的喊道:“殿下,按在下測算,一間廁所大約能收二十斤硝土,而畜圈可得約十來斤硝土,至于各家各戶的墻角壁欄以及犄角坷垃等處,亦與畜圈等處相同,約可收得十余斤硝土呢。現(xiàn)在,用于制備震天雷的硝土總共采集量已基本完成,全部累計下來,只怕已有二百八十來斤,卻是足夠我軍使用……”
聽到這個數(shù)字,朱慈煊心下頗為滿意。
若黎維祚所言大致準確,那么再加上倉庫中的那點余量,朱慈煊總共可得到三百余斤硝土,算上提煉去雜以及相關損耗,至少可得近二百六十余斤可用于制造黑火藥的硝土。
再按近一斤黑火藥裝一罐的使用量來看,可以制造出將近兩百六十余個威力巨大的陶罐震天雷。
有了這般數(shù)量的震天雷,朱慈煊對于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守住關索嶺,打破吳應麒想要一舉奪地的狂妄夢想,頓是有了充足的把握。
也許,很快自己就要給城外那些狂妄的清軍,帶一個令他們意料不到的巨大“驚喜”了。
隨著硝土問題的順利解決,黑火藥開始源源不斷制造出來。
在關索嶺內(nèi)的空地,按朱慈煊要求比例攪拌均勻,并且配制完畢的黑火藥,開始統(tǒng)一晾干并保存。
朱慈煊看到,這些制好的黑火藥,其實他所想象中的那種純黑色,它們在陽光下呈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類似于泥土般的暗褐色。
這種顏色,才是正確配比后的黑火藥的標準色彩。
所以在歐洲歷史上,這灰正確配比的黑火藥,還有一個別名,叫做褐色火藥。
而在這時,給事中許冠業(yè)已從嶺內(nèi)的居民百姓家中,收集了足足三百余個大大小小的陶罐,以及大堆大堆的鐵片、鐵釘與碎瓦片。
看到朱慈煊前來視察,一臉泥灰的許冠,喜色顛顛跑到朱慈煊面前,大聲稟道:“殿下,現(xiàn)在下官已搜集了三百二十二個可用陶罐,有大有小,但每罐最少可裝兩斤之量,足夠殿下使用。另外,百姓知道殿下是為了守衛(wèi)此地,故皆踴躍捐出家中廢鐵,數(shù)量怕是有近千斤之數(shù)呢……”
朱慈煊看到,這陶罐數(shù)量倒是正好應對現(xiàn)有的硝石之數(shù),甚至還綽綽有余,這樣一來,萬一在裝填時有損壞,心下不禁甚是歡喜。
聽了許冠稟報的進度,朱慈煊欣喜不已。
好啊,現(xiàn)在黑火藥順利配成,陶罐又已準備好,那接下來,自可開始裝罐制成震天雷了。
待黑火藥晾干后,按當時明朝的工藝要求,就是給每個陶罐根據(jù)其體型,裝入適量的黑火藥,以及同樣大小的鐵片碎瓦等物,再用和好的黃泥封口,插入用草紙裹卷火藥制造而成的引線,一個陶罐震天雷,便正式制成了。
但是,若僅僅是這樣制成的陶罐震天雷,將有一個最大的缺陷。
因為粉末狀的黑火藥在槍管內(nèi)受力時很容易擠壓在一起,這樣在點火時會因缺氧而無法完全燃燒,這降低了火藥的威力。
在早期時,槍手們?yōu)榱私鉀Q這一問題,都會避免將火藥裝填的太緊,但太松也不行,因為這也會降低火藥的威力。這種做法對槍手的經(jīng)驗和技巧要求很高,普通人一時難以學會。
另外,粉末狀火藥還容易受潮,使得硝很容易潮解,讓火藥無法正常使用,除非使用前先用陽光曝曬一遍。
除此以外,粉末火藥運輸也不方便,因為粉末狀火藥在運輸顛簸的過程中,自身重量不同的硫磺粉、木炭粉和硝石粉會相互分離開來,其中密度最大的硝石粉會居于火藥桶的底層,最輕的木炭粉則會處于火藥桶的表層,這必然會使得火藥威力下降,甚至是根本點不著!
因為,為了能夠保證火藥的正常使用,當時的火槍手甚至會將硝石、硫磺和木炭粉分開攜帶,然后等到快要上戰(zhàn)場前再將它們配制成火藥。這在戰(zhàn)場上是個很大的缺陷,突發(fā)的遭遇戰(zhàn)、糟糕的天氣都會給火藥的臨時配置帶來很大的麻煩。
最終,還是顆粒化火藥的技術,解決了這些問題。
首先,顆粒化的火藥在經(jīng)過顛簸的運輸后,雖然也會分層,最大的顆粒會跑到火藥桶底層,最小的顆粒則跑到火藥桶表層,但這不會影響火藥的質量和使用。
其次,顆粒化火藥的吸潮性也遠小于粉末狀火藥,因為顆粒火藥的表面積與體積之比更小,從空氣中吸取的潮氣也就更少。在大航海時代時,最好的顆粒火藥還會使用石墨制的磨光機,來打磨掉火藥粒上的氣孔,以降低火藥的吸濕性延長貯存期。
最后,因為顆粒火藥都呈顆粒狀,所以即使是受到壓迫時,它們之間貼合的也并不緊密,不會像粉末狀黑火藥那樣形成一個“整體”。顆粒火藥之間留下的空隙,便于氧氣為火藥的燃燒起到助燃作用,并讓燃速更加均勻,從而提高火藥燃燒的效率,不像粉末火藥在射擊時那樣,會將相當一部分還未被點燃的火藥被噴出槍管,因此其威力得到了極大增加。
自15世紀初時,歐洲人就認識到了顆粒火藥的優(yōu)點,當時的一些人甚至認為一磅顆粒火藥的威力就相當于三磅粉末火藥的威力,當然這是對其威力進行了過分的夸大,但也由此可見,顆粒化技術對黑火藥的威力巨大提升。
這種出現(xiàn)在中世紀末期的技術,堪稱是火藥技術的一場革命,是火器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現(xiàn)在的太子朱慈煊,同樣打算使用這種更有效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