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政府要節儉過緊日子
李世民施政之初,萬事艱難。
突厥一看中原發生政變,急忙起兵,試圖趁火打劫趁亂謀利。
626年八月,突厥頡利,認為唐朝易主,是侵略的絕佳機會,于是親率大軍二十余萬,馬不停蹄地來到渭水便橋的北岸安營扎寨,直逼長安。
內政不穩、外地入侵,怎么辦?
全軍押上吧?長安城也就幾萬守城部隊,肯定打不過強盛的突厥。
李世民在冷靜分析了當時的形勢之后,告訴群臣,懾服突厥,是有可能的。因為,頡利遠道而來,目的顯而易見,是想以武力敲詐勒索,必然不敢戀戰。
頡利可汗沒有直接進攻長安,而是派使臣執失思力來長安,目的就是來探大唐的虛實。
因此,只要將執失思力扣住,用金銀相誘惑,用武力相威脅,不用發動戰爭還是有讓突厥退兵的可能性的。
李世民決定硬剛頡利。他先做好部署,盡可能讓頡利認為長安城部隊數量足夠多。
同時,率領高士廉、房玄齡等六個文臣,騎馬飛奔到渭水河邊,與頡利可汗隔河相對。
頡利有點蒙,派出去的使臣不見蹤影,李世民又是差不多單騎赴會,該不會是后面有伏兵吧?
李世民揚起馬鞭,指著頡利,高聲斥責對方背信棄義,違反盟約。
突厥本來就不善言辭,頡利在李世民的嚴詞訓斥之下竟然張口結舌,無言以對。
就在此時,鼓聲震天、旌旗招展,李世民緊急調遣的軍隊已經陸續到達,擺開了陣勢。
頡利一看唐軍紀律嚴明、人數眾多,不禁有未打先怯之感。
連忙表示自己只是過來結盟的,并非想來打仗。
李世民深知此時還沒到決戰的時候,于是順水推舟,跟頡利展開了談判。
8月30日,雙方在長安城西郊的渭水便橋上,簽署了和平協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渭水之盟”。
(《資治通鑒》:上自出玄武門,與高士廉、房玄齡等立騎徑詣渭水上,與頡利隔水而語,責以負約。突厥大驚,皆下馬羅拜。俄而諸軍繼至,旌甲蔽野,頡利見執失思力不返,而上挺身輕出,軍容甚盛,有懼色。上麾諸軍使卻而布陳,獨留與頡利語。蕭瑀以上輕敵,叩馬固諫,上曰:“吾籌之已熟,非卿所知。突厥所以敢傾國而來,直抵郊甸者,以我國內有難,朕新即位,謂我不能抗御故也。我若示之心弱,閉門拒守,虜必放兵大掠,不可復制。故朕輕騎獨出,示若輕之;又震曜軍容,使之必戰;出虜不意,使之失圖。虜入我地既深,必有懼心,故與戰則克,與和則固矣。制服突厥,在此一舉,卿第觀之!”是日,頡利來請和,詔許之。上即日還宮。乙酉,又幸城西,斬白馬,與頡利盟于便橋之上。突厥引兵退)。
史書上將這次事件描述成李世民單騎呵退頡利,突厥自知理虧而回,這里主要是要突出李世民的英明神武。
但其實真實的情況可能不是這樣。
北宋的書籍《唐語林》中就有補充,說當初李世民是用空了府庫的方式讓突厥退軍的,意思就是把國庫的錢都給了突厥,人家才肯退去?!短普Z林》的這個記載也讓整個事件顯得是合情合理,頡利可汗是得到了大量的錢財才肯跟李世民歃血為盟,第二年拿出一小部分的牛羊作為謝禮贈與李世民。
應該說,“渭水之盟”是李世民迫不得已的權宜之機,損失了些錢財,但為李世民贏得了休養生息的寶貴時間。
休養生息的第一步:政府過緊日子
思想相統一,領導先帶頭。
李世民多次在朝堂上灌輸節儉的思想,指出秦朝秦始皇喜歡造樓堂館所,結果導致民怨不斷,最后二朝而亡。
(《資治通鑒》:上謂公卿曰:“昔禹鑿山治水而民無謗讟者,與人同利故也。秦始皇營宮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麗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縱之不已,則危亡立至。朕欲營一殿,材用已具,鑒秦而止。王公已下,宜體朕此意。”由是二十年間,風俗素樸,衣無錦繡,公私富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