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唐朝的那些事(四十一)
- 趣談隋唐史鑒
- 作家rTT0sc
- 1676字
- 2023-03-07 08:31:14
李世民:工作不好干,但還是要努力干好(六)
(三)整頓吏治、形成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原來秦王府的人,有些人在機構改革和分封中一直沒得到封賞,后來也沒有得到升遷提拔,于是有些人就聚集在一起發牢騷,特別是看到原來李建成、李元吉手下的人(主要是王圭、魏征等人)受到李世民重用,提拔得快,感到了不公平對待,心態開始失衡,怨言也多了。房玄齡不得不提醒李世民要注意。李世民并沒有被這些小的“雜音”所左右,他堅定地說:“君主大公無私才能使天下人心服。老百姓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因此設官吏定職守都是為了百姓,理應選擇賢才加以任用,怎么能以新人舊人來作為選拔人才的先后順序?”(《資治通鑒》房玄齡嘗言:“秦府舊人未遷官者,皆嗟怨曰:‘吾屬奉事左右,幾何年矣!今除官,返出前宮、齊府人之后。’”上曰:“王者至公無私,故能服天下之心。朕與卿輩日所衣食,皆取諸民者也。故設官分職,以為民也,當擇賢才而用之,豈以新舊為先后哉!必也新而賢,舊而不肖,安可舍新而取舊乎!今不論其賢不肖而直言嗟怨,豈為政之體乎!”)
在貞觀初機構改革時,有人建議將原來秦王府的士兵機構編制并入禁衛軍,因為這些人畢竟忠誠度高,比較安全。李世民不同意,說我是天底下百姓的君主,選人用人的標準是這個人是否賢達,難道秦王府之外的人就沒有可靠之人了嗎?沒有賢達之人了嗎?(《資治通鑒》或上言秦府舊兵,宜盡除武職,追入宿衛。上謂之曰:“朕以天下為家,惟賢是與,豈舊兵之外皆無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廣朕德于天下也”)。
這樣,李世民就給天下傳遞了一種信號,現在的朝廷是沒有派系之分,沒有親疏之別,只要你有才能,都能獲得朝廷的重用。
就是在這種選人用人的好氛圍下,大量的有志之士紛紛考公入仕,原來李建成手下的王圭、魏征等人也都得到了重用,實現了個人的人生價值。
下面來看一看王圭、魏征這兩名基層上來的平民子弟的成長史,體驗下貞觀年間君明臣賢團結一致搞事業的崢嶸歲月。
王圭,少小家貧,但很有志氣,史書記載其人志向深沉,不重名利,從不隨便交結朋友,深受叔父王頍的贊賞。但為官之路卻一直不順,原來在中央辦公廳秘書局工作,后來叔父王頍跟隨漢王楊諒起兵反對隋煬帝,兵敗被殺。王珪是王頍之侄,按律應當連坐。他最終逃到了終南山中,隱居十余年。武德年間,因為太子李建成與李世民的矛盾激化,李淵認為:王珪作為太子府秘書局副局長(太子中允)未能勸導太子,致使其兄弟失和,將他流放巂州(四川省西昌)。
玄武門之變后,王珪與魏征一同召回朝中,出任諫議大夫。
627年,貞觀元年,李世民對群臣道:“只有君臣相得,天下才能太平。漢高祖以武功取天下,能夠傳國久遠,就是因任用賢臣之故。我雖然不算圣明,也希望你們能直言勸諫,使天下安定。”王珪聽了也是心頭一暖,特別是作為前太子李建成的心腹,沒有收到牽連被殺或者被貶,領導反而推心置腹地溝通,怎能不肝腦涂地死而后已?連忙說道:“陛下若能廣開言路,納取諫言,臣必竭盡心力。”當時,王珪多次進諫,深受太宗信任,改任黃門侍郎,兼太子右庶子,賜爵永寧縣男。
一次,李世民對王珪道:“你可對房玄齡等人加以品評,并說說自己同他們比較誰更賢能?”王珪答道:“勤勤懇懇地報效國家,盡心竭力無所保留,我不如房玄齡;文武雙全,出征可以為將,入朝可以拜相,我不如李靖;陳事進言詳盡明白,上傳下達忠實公正,我不如溫彥博;解決繁重的困難,妥善處理各種問題,我不如戴胄;以諫諍為己任,希望皇帝跟堯舜一樣圣明,我不如魏征。說到辨別清濁,疾惡獎善,我與他們相比,倒是略有長處。”李世民深表贊同,房玄齡等人也認為評價非常準確。(《貞觀政要》時房玄齡、魏征、李靖、溫彥博、戴胄與珪同知國政,嘗因侍宴,太宗謂珪曰:“卿識鑒精通,尤善談論,自玄齡等,咸宜品藻。又可自量孰與諸子賢。”對曰:“孜孜奉國,知無不為,臣不如玄齡。每以諫諍為心,恥君不及堯、舜,臣不如魏征。才兼文武,出將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詳明,出納惟允,臣不如溫彥博。處繁理劇,眾務必舉,臣不如戴胄。至于激濁揚清,嫉惡好善,臣于數子,亦有一日之長。”太宗深然其言,群公亦各以為盡己所懷,謂之確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