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創業的內涵與外延
對于“創業”一詞的概念,在國內外的學術和工業界都有很多的討論,本書在這里直接引用南京財經大學的學者李時椿的總結[3],即“創業”本義是“創立基業”“創建功業”。《辭海》中的解釋就是“創立基業”。《孟子·梁惠王下》有:“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把創建功業與一脈相承、流傳后世聯系起來。《現代漢語成語辭典》對“業”有如下解釋:學業、業務、工作;專業、就業、轉業、事業;財產、家業等。可見,“業”的內涵極為豐富。
在英文中“創業”有兩種表述方式:一是venture,二是entrepreneurship。venture的最初含義是“冒險”,但在企業創業領域,它的實際意義并不是單純的“冒險”,而是被賦予了“冒險創建企業”,即“創業”這一新的特定內涵。venture用于表示動詞“創業”,主要是20世紀創業活動蓬勃興起以后。venture比entrepreneurship更能揭示“創建企業”這一動態過程。在現代企業創業領域,往往用venture來指“創業”正在呈增長態勢。entrepreneurship則主要用于表示靜態的“創業狀態”或“創業活動”,從“企業家”“創業者”的角度來理解“創業”。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企業興衰更替的加速,“創業活動”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entrepreneurship才逐步被賦予“企業家活動”這一新的內涵。例如,John G. Burch 在1986年就已經將“創業”定義為“創建企業的活動”。
清華大學高建、姜彥福和雷家骕等學者認為[3],在國內,將entrepreneur-ship譯為“創業”“創業化”“創業型”和“創業活動”可能更合適,而entrepreneur可譯為“創業者”。本書將統一使用entrepreneurship這個概念,即創業指創辦一個企業,以便限制范圍進行有針對性的討論。
一談到創業,可能大家都會想到馬云、馬化騰等國內著名的創業者,或者埃隆·馬斯克、馬克·扎克伯格、布萊恩·切斯基等世界知名的創業者。
然而創業是一件非常艱辛和困難的事情,尤其是大學生對創業的理解,存在典型的幸存者偏差。
所謂的幸存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指人們通過各種途徑收集到的各種信息,一般只是經過某種篩選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信息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下面是一個經典的例子。二戰期間,盟軍需要用有限的預算和增加有限的重量加強對戰機的防護。軍方調查了作戰后幸存的飛機,按照統計學的原理,發現彈痕多分布于飛機兩翼、尾翼和機體中段。正要準備加固這些地方的裝甲時,一位統計學家亞伯拉罕·瓦爾德(Abraham Wald)卻力排眾議,指出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特別是沒有彈痕的部位,如駕駛艙、油箱、發動機等,因為這些部位受到重創的戰機,根本沒有機會返航,而這部分數據被忽略了[4]。事實證明,瓦爾德是正確的。
放到創業這個環境里,大多數人記住的都是成功創業者的名字,而很少關注創業失敗的情況。
本節只對創業的外延做最簡單的概述,比如,創建一家企業或者公司,然后,公司能維持下去,而對于具體事例的介紹可參見后面的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