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友弟恭-父慈子孝」
書本和電視里常見的儒家典故或警世恒言,在我家則可算是鮮有耳聞了。
具體情況是:父母對祖輩頗多怨懟,妯娌之間往來極疏,女婿媳婦薄情少言,兄弟姐妹易生嫌隙,遇大事佯作一團和氣其實背地早已各懷心思,雖談不上什么大仇大恨,但也是對家這個字的意義表達全然不解。
根據我多年的總結,怪則怪封建老祖宗的那一句“重男輕女”!
爺奶都是江門農村出來的老廣,這種觀念尤其很重,所以父輩四姊妹里:兩個姐姐兩個弟弟之中,大姑和小姑是一派,我爸和小叔是一黨。
我這一輩中,大姑生的是二表哥:德哥(大我5歲)。二姑有兩段婚姻,和前夫生了大表哥:毛哥(大我6歲),和現在的二姑父誕下的是三表哥:建哥(大我1歲)。我是最小的老四,小叔至今快60仍沒有孩子(因為太懶不愿上班,自己都養不活何況子女)!
我看過在我出生前德哥和毛哥小時候的照片,他們比我早認識5年,還有鄰家的航哥也是他們親密的玩伴,排坐在花園大松樹下的他們在鏡頭前笑的很璀璨。之后留存下來的,也有毛哥帶我敬禮,德哥帶我跑步的確幸,也實在有德哥搶2歲我手里的大雪碧我哭的稀里嘩啦的片段。在我的印象里,二表哥是一直挺壞的,總在想辦法整我。我承認我被寵溺有加,必會帶些小毛病,但這些都不是我一個幾歲孩子能決定的,如果不是家族的偏倚,孩子之間是不會有深刻矛盾的,一個家族的三觀,父母的眼界永遠是決定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可惜我的爺奶,爸媽到今天仍舊對此絲毫不在乎!
我猜或許是我的出生擠走了兩個表哥在爺爺奶奶心中的地位,也或許是爺爺奶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我身上,大姑對此也是一直頗有微詞的。很多年后她曾對我說,覺得自己的二表哥在我們哥幾個中最受冷落,奶奶把所有的愛都給了毛哥和我(不算三表哥因為他養在二姑家逢年過節快閃一下),以至于忙著工作的大姑和大姑夫只能將德哥交給保姆而饑冷不定營養不足,最后影響了身高和發育。但所幸的是沒有影響到腦子。德哥學習一路都是拔尖出萃,老師對其的贊揚傳到了我們家的餐桌上,然而若干年后他在國外混的風生水起,攜手和他一樣單親家庭漠然成長的嫂子,在資本主義優良的福利制度下哺育了兩個男孩,想羨煞這個家族的所有人尤其是爺爺奶奶!我覺得這也和大姑和大姑父相當漫長歲月的碎碎念是離不開的!甚至在爺爺去世13年后,二表哥依舊沒去過一次爺爺的陵園,我想他連墓碑朝南還是北肯定都是不知道的!
兄弟的意義對于他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