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偏執
- 三十歲以后的沉思
- 孫策大人
- 1359字
- 2023-01-08 21:39:50
人是非常容易偏執和極端化的。作為普羅大眾中的一員,絕大多數的人,只要稍微感到不順心,稍微感到自己的利益受損,就會偏執起來,就會怨天尤人,抱怨所處的環境,抱怨上層建筑,抱怨體制,甚至抱怨起人性的黑暗。
雖然我們常常聽說,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里,但是這其實是不準確的。首先,多數情況下,真理并不掌握在少數人手里,其次,掌握真理的少數人一定不是永遠站在多數人的對立面,他們往往是在日常的積累中,從多數人里脫穎而出,在知識層面和人生閱歷上有著相當豐富的積累,他們所處的是學術和專業的領導位置,就像是一面旗幟,而非無休止的否定他人的一切。掌握真理是需要積累的,一個知識匱乏的人永遠不可能掌握科學的真理。同樣掌握真理是需要付出的,一個尚未耗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就聲稱自己掌握了真理的人,那也一定是不可靠的。
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見過偏執的人。無法獲得女性的青睞,一定是因為自己沒有錢;無法獲得領導的賞識,一定是因為自己是跟領導關系不好;自己跟整個社會格格不入,一定是眾人皆醉我獨醒。這個世界上的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擁有著最為普通的生活方式,也形成了一般性的道德和行為準則。但是,針對一些少數派,在法律和道德允許的范圍內,社會又給予了非常高的容忍度。我們可以選擇特立獨行,可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一定不要去抱怨整個社會。如果你能理性的看待這個社會,你就會發現,社會上的絕大多數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們所追求的無非就是吃飽穿暖,衣食無憂。但是普通民眾的身份可能不一樣,他們可能是農民、工人、職員、教師、醫生、護士、一般公務人員、科研人員等等,拋去本身的職業的外衣,他們都是普普通的一般民眾,都有著最為樸素的衣食住行需求。
偏執是不產生任何正向價值的。針對于社會上發生的一些事情,我們可以理性地表達自己的見解,但是一定不是通過偏執的方式。人的思維是需要碰撞的,彼此之間的交流是可以讓大家更深刻地看待問題。但是偏執的人不是,偏執的人是不講道理的,或許他們有自己極端固執的道理,他們只會盲目地反對。世界很繁雜,總有你看不慣的事情,對世界拋出反對的聲音是很簡單的事情。但是如果一個人,總是拋出反對的聲音,并且沒有合理的依據,就沒有任何正向的意義。
我們要學會區分偏執與一般性的合理訴求表達。這個世界很奇怪,我們喜歡給事物下定義來幫助理解問題,但是我們又常常給別人扣上錯誤的帽子,對他人造成不小的傷害。如果有一天,我們有權利決定一個人的生存發展或者要為一個團體的生存發展負責的時候,面對他們的訴求,我們能否分得請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偏執的。如果我們錯把那些表達合理訴求的人當成偏執狂,那將是一個災難。
無休止的否定是一種偏執,但是無腦的肯定又何嘗不是。這個世界不是二級化的,并非除了是一定就是否。針對一本書和一部影視作品,總有兩種極端的聲音,有人將之奉為神作,有人卻把他批評的一文不值,其他類似的事情也是如此。當這類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在內心深處給一個準確的判斷,零分和一百分之間,我們應該給一個自己認可的合理分值,但是絕對不可以要么是零分,要么就是一百分。
正確地認識偏執是讓我們一來不要做一個偏執的人,二來學會面對偏執的人該如何應對。學會認清自我的同時,也會學認清和理解他人,一個人只有能客觀地看待身邊發生的人和事,才有可能收獲幸福美滿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