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2章 大明風云

大明立國基石

武將

1.**徐達**: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他以謹慎治軍和善于指揮著稱,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徐達在多次戰役中表現出色,最終被封為魏國公,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2.**常遇春**:元末紅巾軍杰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他以勇猛著稱,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軍中稱其為“常十萬”。常遇春在多次戰役中立下赫赫戰功,最終被封為鄂國公。

3.**李文忠**: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多次領兵出塞征討元軍殘余勢力,戰功顯赫,獲封曹國公。李文忠在軍事和政治上都有顯著貢獻,最終追封岐陽王。

4.**李善長**:明朝開國功臣,少時愛讀書有智謀,后投靠朱元璋,跟隨征戰,出生入死,功勞頗多。李善長在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國公,但最終因胡惟庸案被牽連,滿門抄斬。

5.**常茂**:明代開國名將常遇春的長子,繼承鄭國公爵位。常茂在納哈出投降時因砍傷納哈出導致其部潰散,后被安置到龍州,四年后去世。

6.**湯和**:明朝開國功臣之一,以勇猛善戰著稱。他在多次戰役中立下赫赫戰功,為明朝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7.**鄧愈**:明朝開國功臣之一,以勇猛和智謀著稱。他在多次戰役中表現出色,為明朝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8.**藍玉**:明朝開國功臣之一,以勇猛和智謀著稱。他在多次戰役中立下赫赫戰功,為明朝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9.**馮勝**:明朝開國功臣之一,以勇猛和智謀著稱。他在多次戰役中表現出色,為明朝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0.**傅友德**:明朝開國功臣之一,以勇猛和智謀著稱。他在多次戰役中立下赫赫戰功,為明朝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這些武將在明朝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通過他們的勇猛和智謀,為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文臣

1.**李善長**:他自幼喜愛讀書,有智慧和謀略,通曉法家學說。在朱元璋平定滁州時,李善長前往迎接拜見,并被留下掌管文史書籍。洪武三年(1370年),李善長被封為韓國公,位居開國功臣首位,詔書中將他比作蕭何,對他褒獎備至。然而,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因胡惟庸案被牽連,李善長及其家族七十余人被處死。

2.**劉基(劉伯溫)**: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至正十九年(1359年),受朱元璋禮聘而至,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次年賜歸。劉基因左丞相胡惟庸誣陷而被奪祿,入京謝罪后不久逝世。明武宗時贈太師,謚號“文成”。

3.**宋濂**:元末明初文學家、思想家,被尊稱為“太史公”。宋濂曾被朱元璋聘為翰林學士,參與《元史》的編纂工作,貢獻頗多。他在朝中以誠謹著稱,未嘗訐人過。宋濂的學問淵博,文章醇深演迤,被推為開國文臣之首。

4.**陶安**:明朝開國文臣,曾參與制定明朝的禮儀制度。陶安在朱元璋手下擔任要職,以其學識和才能受到重用。

5.**詹同**:明朝初期的文臣,曾參與制定明朝的法律和禮儀,對明朝的政治制度有重要影響。

6.**朱升**:明朝開國文臣,曾任翰林院編修,參與編纂《大明一統志》等書籍。

這些文臣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學識和對明朝的貢獻而聞名。他們的事跡和智慧為明朝的建立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明朝開國功臣匯總

1.**徐達**: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他以謹慎治軍和善于指揮著稱,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徐達在多次戰役中表現出色,最終被封為魏國公,位列開國“六王”之首。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達去世,追封中山王,謚號“武寧”。

2.**常遇春**:元末紅巾軍杰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他以勇猛著稱,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軍中稱其為“常十萬”。常遇春在多次戰役中立下赫赫戰功,最終被封為鄂國公。洪武二年(1369年),常遇春在北伐中原途中病逝,年僅四十歲。

3.**李善長**:明朝開國功臣,少時愛讀書有智謀,后投靠朱元璋,跟隨征戰,出生入死,功勞頗多。洪武三年(1370年),李善長被封為韓國公,位極人臣。然而,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長因胡惟庸案被牽連,滿門抄斬。

4.**李文忠**: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多次領兵出塞征討元軍殘余勢力,戰功顯赫,獲封曹國公。洪武十七年(1384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陽王,謚“武靖”,配享太廟,肖像掛在功臣廟里。

5.**馮勝**:元末時期,隨兄長馮國用投靠朱元璋,帶兵征討四方,建立明朝,頗有功績。洪武二十年(1387年),馮勝擔任大將軍,帶領傅友德、藍玉等遠征遼東,降伏納哈出,肅清元朝在遼東地區的殘余勢力,受封宋國公。然而,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馮勝因“勝功最多”,遭太祖猜忌,無罪賜死。

6.**鄧愈**:16歲領兵抗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率所部萬余人從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軍總管,朱元璋賜其名為鄧愈。鄧愈在多次戰役中立下赫赫戰功,洪武三年(1370年),鄧愈跟隨徐達遠征甘肅,擊敗北元軍隊,招降吐蕃、烏斯藏諸部。晉封為榮祿大夫、右柱國,封衛國公。洪武十年(1377年),鄧愈病逝,追封為寧河王,謚號武順。

7.**湯和**:至正十二年(1352年)參加郭子興起義軍,授千戶。在隨朱元璋渡長江、占集慶、取鎮江的諸戰中屢破元軍,累功升統軍元帥。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信國公。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因病去世,追封東甌王,謚號“襄武”。

8.**藍玉**:常遇春的妻弟,勇敢善戰,屢立戰功。洪武十二年(1379年)封永昌侯,洪武二十年(1387年)拜征虜大將軍。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封大將軍、涼國公,然而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因謀反罪被殺,剝皮實草,傳示各地。

9.**唐勝宗**:洪武三年十一月封延安侯,坐胡惟庸案被殺,爵除。

10.**陸仲亨**:洪武三年十一月封吉安侯,坐胡惟庸案被殺,爵除。

11.**周德興**:洪武三年十一月封江夏侯,因子作亂宮廷連坐而死。

12.**華云龍**:洪武三年十一月封淮安侯,有人彈劾其擅自居住在元朝丞相脫脫的府邸,還越級享用元朝宮中的物品,于是朝廷召回華云龍,華云龍在回京的途中去世。

13.**顧時**:洪武三年十一月封濟寧侯,洪武十二年病逝,追封滕國公,謚襄靖。

14.**耿炳文**:洪武三年十一月封長興侯,永樂二年自殺,爵除。

15.**陳德**:洪武三年十一月封臨江侯,洪武十一年因俱傷復發去世。

16.**郭興**:洪武三年十一月封鞏昌侯,洪武十七年去世,追封陜國公,謚宣武。

17.**王志**:洪武三年十一月封六安侯,洪武十九年去世,追封許國公,謚襄簡。

18.**鄭遇春**:洪武三年十一月封滎陽侯,坐胡惟庸案被殺。

19.**費聚**:洪武三年十一月封平涼侯,坐胡惟庸案被殺。

20.**吳良**:洪武十七年襲爵,永樂十二年有罪,免,爵除。

21.**吳禎**:坐追吳禎為胡惟庸黨,吳忠被處死,爵除。

22.**趙庸**:坐胡惟庸案被殺。

23.**廖永忠**:洪武三年封德慶侯,1375年因僭用龍鳳等違法之事被賜死。

24.**俞通源**:坐黨附胡惟庸,已死不予追究,爵除。

25.**華高**:洪武三年封廣德侯。

26.**楊璟**:坐追楊璟黨附胡惟庸,爵除。

27.**康茂才**:未及封而死,子康鐸受封。

28.**朱亮祖**:有罪,被朱元璋親自鞭打而死。

29.**傅友德**:初封穎川侯,洪武十七年進封,洪武二十七年賜死,爵除。

30.**胡美**:初封穎川侯,洪武十七年進封,洪武十七年賜死,爵除。

31.**韓政**:韓勛坐藍玉案被殺,爵除。

32.**黃彬**:坐胡惟庸案被殺。

33.**曹良臣**:曹泰坐藍玉案被殺,爵除。

34.**梅思祖**:坐胡惟庸案被殺。

35.**陸聚**:坐胡惟庸案被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沁水县| 类乌齐县| 昆山市| 长岭县| 茌平县| 天台县| 察隅县| 海安县| 万宁市| 张家口市| 铁岭市| 新乐市| 霞浦县| 潜山县| 溧阳市| 阿勒泰市| 博乐市| 蓬安县| 汉阴县| 邯郸市| 循化| 大悟县| 彭泽县| 沈阳市| 迁安市| 竹山县| 克东县| 安多县| 凤山县| 新绛县| 东海县| 元阳县| 宁河县| 湘西| 新乐市| 保山市| 崇左市| 邵武市| 奉贤区| 新巴尔虎左旗| 平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