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疾病預防

第一節 洪澇災害期間的溺水和觸電預防

暴雨降臨時,應盡量避免外出,可以選擇居家或在單位停留,待雨勢減緩或雨停后,再進行戶外活動。一旦發生洪澇災害,應避免涉水活動。如果必須外出,應注意以下事項,以避免溺水或觸電。

一、做好防水準備,科學應對電線斷落

1.暴雨、洪災發生時,電可能是無形殺手,盡量不要出門,如果必須出門,并可能涉水的話,一定要小心,并做好防水、絕緣準備,比如穿上雨靴。蹚水時,隨時觀察所通過路段有無帶電設備淹沒于水中。

2.如果你正好路過斷落電線的路段,該怎么做才能脫離危險?①如果你與斷落電線的距離大于8米,應在周圍做好醒目標志,并在第一時間通知當地供電公司到現場處理。②如果你與斷落電線的距離小于8米,這時你可能會產生腳麻的感覺,此時不要慌張,更不能跑。當帶電電線斷落在地面上時,距離斷落地點越近,電壓越高;距離斷落地點越遠,電壓越低。當你雙腳并立,站在地上時,雙腳電壓等級基本一致,危險性不大。一旦開始跨步,隨著雙腳落點不同,電壓也不同。這樣一高一低,就產生了電位差,電流就會進入人體。因此,正確的做法是:背向電線斷落點,單腿跳躍,跳至8米以外,避開跨步電壓,然后及時打電話通知供電公司,進行緊急處理。

二、安全施救,防止漏電,避開電線桿

1.一旦發現有人在水中觸電倒地,千萬不要靠近攙扶。必須在采取應急措施后,才能對觸電者進行搶救,否則不但救不了別人,而且還會導致自身觸電。

2.電動車被水泡過之后,盡量不要騎,不要挪動,防止漏電,等它徹底晾干。

3.在戶外行走時,盡量避開電線桿的斜拉鐵線。遠離電力設施,如電線、配電箱、變壓器、高壓電塔等,更不要在架空變壓器下避雨。不要觸摸電力線附近的樹木。

第二節 從生活習慣預防洪澇災害后疾病

一、合理飲食,預防洪澇災害后胃腸疾病

洪澇災害后容易出現胃腸疾病。羅振湘在《治痢南針》中提出:“痢疾者……其傳染迅速者,嘗至有一人患病,傳染一家,一家患病,傳染一鄉一邑……傳染迅速者,多由天時不正,并地下污穢之氣感于人身,郁結不解,變生此病。西醫謂之細菌,國醫謂之戾氣,其實細菌之發生皆因于戾氣。”可見,水患后由于衛生條件驟降,導致食水大量污染,細菌等病原體大量滋生,從而導致一系列胃腸疾病。合理飲食,預防洪澇災害后胃腸疾病,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1.牢記“三不要”

①不要吃腐敗變質食物(暑季食物容易變質霉變,霉變常見感染禾谷鐮刀菌)。②不要吃水淹死的家禽、家畜(對洪水淹沒過的食品,如糕點、飲料、汽水、啤酒等,要嚴格按食品衛生要求處理,嚴防食物中毒和疾病流行)。③不要喝生水(如有條件,可進行飲用水的消毒,或鉆打深水井)。

2.聽從“四建議”

①建議適當食用生蒜瓣,每日2~3次,每次1~3瓣,或將大蒜瓣放入菜食之中食用。②建議適當食用花椒,每日2次,每次0.5g(約20粒),可煮水或開水泡服,可預防傳染病及腸道寄生蟲。③建議適當食用馬齒莧、綠豆,可煎湯飲用,對防止感染有一定作用。④建議痢疾患者適當禁食,待病情穩定后,予清淡飲食為宜,忌食油膩葷腥之品。

二、洪災后皮膚病的預防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也是人體對抗洪水中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線,但是在抗災過程中,常有皮膚外傷,破壞了“防線”的完整性,造成細菌、病毒乘虛而入,引起以局部紅腫熱痛為主要表現的丹毒、蜂窩織炎和以手、足、口部皮疹為主要表現的手足口病。洪災過后,氣溫和濕度都較高,極易發生足癬、股癬等真菌性皮膚病,趾縫間、腹股溝等皮膚褶皺不易保持干燥的地方,會造成紅斑、脫屑、瘙癢等癥狀,更有甚者,會在家庭成員內部傳染。對于洪災后常見的皮膚病,預防重于治療。

洪澇災害后皮膚病的預防,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經歷過洪水浸泡后,應使用干凈的水源清洗皮膚,并保持干燥。

2.已經出現的破潰傷口,應保持局部清潔,有條件的盡快開展覆蓋可疑病原菌的抗感染治療。

3.對于因過敏產生的皮膚病,應盡快脫離過敏原的直接接觸,這是最佳選擇。

4.若出現傳染性的皮膚病(如膿皰瘡等),應有意識隔離患病者與未病的家屬,同時消毒相關衣物、床鋪等。

5.及時驅蚊蟲,防止蚊蟲類叮咬引發的皮炎,可使用蚊帳、蚊香等防蚊蟲的物資,噴灑滅蟲劑殺滅室外蚊蟲,室內滅蚊則應采用氯氰菊酯或溴氰菊酯等對人體影響較小的驅蚊劑。此外,清除居住點周邊的積水,可遏制蚊蟲幼蟲的生長。

三、洪澇災害后血吸蟲等傳染病的預防

1.血吸蟲病的預防

血吸蟲病是由血吸蟲寄生于人體所引起的一種地方性寄生蟲病,主要病變為在肝臟與結腸內由蟲卵囤積而引起的肉芽腫。人體一般通過皮膚接觸含尾蚴(血吸蟲幼蟲)的疫水而感染,而作為中間宿主的釘螺,在血吸蟲病的發生、發展、治療及預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我國的血吸蟲病主要流行于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洪澇災害使人群接觸疫水機會增多,急性血吸蟲感染風險提升。同時,釘螺擴散范圍與程度增加,進而導致血吸蟲病疫情的反復與回升。

洪澇災害時,血吸蟲病的預防,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減少或避免接觸疫水,使用手套、膠靴等個人防護器材,接觸疫水頻繁的重點人群,應指導其使用防護油、防蚴靈等防護藥品,以降低血吸蟲的感染率。②生活用水、飲用水需格外注意衛生,消毒滅螺后方可使用。③加強人、畜糞便管理,轉移家畜,建立臨時廁所,并搭棚加蓋,防止雨水沖洗外溢,預防污染。④相關部門需全面監控災前災后釘螺及感染性釘螺分布,持續做好查滅螺工作,特別是一些往年檢獲感染性釘螺的環境。

2.流行性出血熱的預防

我國流行性出血熱最主要的傳染源是鼠類,由洪澇災害導致的鼠群遷徙,會增加受災地區及周邊地區疾病流行的風險。因此,災后當地政府及衛生部門應及時展開大規模滅鼠行動,捕殺的鼠類應焚燒或深埋。同時,也可以組織受災群眾集體接種出血熱疫苗。

個人應注意保持衛生的生活環境,盡量避免在地鋪或較矮的床鋪、草鋪上休息,以降低人鼠接觸的概率;妥善保存糧食、食品,不要食用包裝破損的食物。出血熱病毒對熱敏感,通過加熱飲用水、食物,可以起到很好的防范作用。

第三節 從食療預防洪澇災害后疾病

一、從食療預防中暑

洪澇災害多為暑天,雨止天晴后,高溫高濕,很容易出現中暑,通過以下食療方法,可以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

1.紫蘇汁(《調疾飲食辯》)

材料:紫蘇、木瓜、厚樸。

做法:三味藥泡水,代茶飲。

功效:散濕解暑,治霍亂腳氣。

2.生姜粥(《調疾飲食辯》)

材料:生姜、糯米。

做法:用糯米100g,生姜5~6片,搗爛,共入砂鍋內,水500mL,煮至米熟,入連須蔥數莖,再煮稠,加米醋二三匕。趁熱服用,溫覆取汗。

功效:主散表寒,又主胃寒吐逆,上氣干嘔,治感冒風寒,暑濕頭痛、骨痛,四時疫氣流行初起。

3.薄荷汁(《調疾飲食辯》)

材料:薄荷。

做法:薄荷擠汁,或熱水泡開,代茶飲。

功效:發汗解暑熱。

4.綠豆粥(《調疾飲食辯》)

材料:綠豆。

做法:綠豆煮水,飲用。

功效:主解熱毒,止煩渴。凡病稍近熱者,無不宜之。平人暑月常食此粥,亦極佳。

二、從食療預防皮膚病

洪災發生時,空氣濕度較高,外濕引動內濕,加之不能維持皮膚干燥清潔,蚊蟲叮咬,皮損破潰等,造成皮膚濕疹、瘙癢等癥狀,因而通過溫中化濕、清熱利濕,來預防皮膚病的發生,或作為輔助治療。

1.薏米綠豆百合湯

材料:薏苡仁50g,綠豆25g,鮮百合100g,白糖適量。

做法:將百合去內膜,加鹽輕捏,洗凈以去苦味。薏苡仁、綠豆加水,煮至半熟,加百合,文火燜至熟爛,加糖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消渴利尿。用以治療濕疹、風疹。

2.薏米赤豆湯

材料:薏苡仁、赤小豆各30g,冰糖適量。

做法:將薏苡仁、赤小豆加適量水,煮爛,加適量糖。

功效:清熱、利水、除濕。適用于濕疹、皮膚過敏性瘙癢。

3.馬齒莧粥

材料:馬齒莧100~120g,大米適量。

做法:馬齒莧洗凈切段,加入大米、清水適量,煮成稀粥,適當調味后即可食用。

功效:清利肝經濕熱。

4.冬瓜薏苡綠豆湯

材料:冬瓜(連皮)適量,綠豆100g,生薏苡仁30g。

做法:以上食材加糖,共同煮熟即可。

功效:清暑化濕。可用于洪水退后,氣溫升高導致的濕熱性皮膚病。

第四節 針灸推拿預防洪澇災害后疾病

經歷洪澇災害后,人體由于感受邪氣、毒蟲侵襲、正氣虛損等因素,容易出現相關疾病,給受災群眾的身體健康帶來巨大威脅。中醫診療注重見微知著、既病防變,中醫藥特色療法如針灸、導引和推拿,在災后疾病的預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受災群眾恢復生產生活保駕護航。

一、艾灸預防

艾灸療法借助灸火的熱力和藥物作用,發揮溫陽散寒、扶陽固脫的作用,用于洪澇災害后虛損性疾病的預防,如虛寒性嘔吐、泄瀉或正氣不足諸虛損證。

1.預防原則

預防原則為溫通經絡,扶助陽氣。

2.操作方法

以艾條灸為例,將艾條一端點燃,懸于腧穴或患處一定高度上,使熱力較為溫和地作用于施灸部位;或將點燃的艾條隔數層布或綿紙,實按在穴位上,使熱力透達深部。

3.推薦穴位

第一個推薦穴位為足三里。①定位: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②功效:助運化,調氣血,扶正氣,壯元陽。③應用:消化不良、虛勞羸瘦等。

第二個推薦穴位為氣海。①定位: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②功效:培補元氣,益腎固精,調理沖任。③應用:臟器虛憊、真氣不足、肌體羸瘦、四肢力弱、神經衰弱等。

二、針刺預防

針刺的意義在于“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針灸治療可通過外調經絡,內治臟腑,發揮其獨特優勢。

1.咳喘類疾病

洪澇災害后人體易感受外邪,風邪夾寒夾濕,壅遏衛陽,肺氣宣降不利而出現咳嗽、氣喘等癥狀。

(1)預防原則 宣肺祛邪止咳。

(2)操作方法 毫針針刺,以手太陽、手陽明經為主。

(3)推薦穴位 第一個推薦穴位為肺俞。①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②功效:調補肺氣,補虛清熱。③應用:咳嗽、氣喘等呼吸系統疾病。第二個推薦穴位為合谷。①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②功效:疏風散表,宣通氣血。③應用:發熱、喘咳及頭面類疾病等。

2.吐瀉類疾病

洪澇災害后人體易感受濕邪,脾陽被困,胃納失調,氣機升降失調,而出現嘔吐、泄瀉等癥狀。

(1)預防原則 運脾化濕和胃。

(2)操作方法 毫針針刺,以胃和大腸的募穴、下合穴為主。

(3)推薦穴位 第一個推薦穴位為中脘。①定位:前正中線上,胸骨下端與肚臍連接線中點。②功效:理氣和胃,調理腸腑。③應用:腹痛、嘔吐等消化系統疾病。第二個推薦穴位為天樞。①定位: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②功效:理氣止痛,活血散瘀。③應用:腹瀉、便秘等消化系統疾病,月經不調等婦科疾病。

3.痛痹類疾病

洪澇災害后人體易感受風寒濕邪,多邪夾雜,痹阻經脈而出現肢體疼痛、運動不利等癥狀。

(1)預防原則 通經活絡,行氣止痛。

(2)操作方法 毫針針刺,以疼痛局部為主。

(3)推薦穴位 第一個推薦穴位為血海。①定位:股前區,髕底內側端上2寸,股內側肌隆起處。②功效:活血祛風,行血化瘀。③應用:膝關節疼痛,月經不調等婦科等疾病。第二個推薦穴位為陰陵泉。①定位: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②功效:健脾利水,通利三焦。③應用:下肢疼痛、腹脹等消化系統疾病。

三、導引預防

中醫導引具有扶正祛邪、培護元氣、行氣活血、疏通經脈、舒筋通絡的作用,從而調節人體陰陽,實現保養攝生的愿景。對洪澇災害后可能出現疾病的預防,也能發揮重要作用,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愈后防復。

1.太極拳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武術拳法,在國內外備受歡迎。其在拳術上講究內外兼練、柔和、緩慢、輕靈,具有中正安舒、輕靈圓活、松柔慢勻、開闔有序、剛柔相濟等運動特點。

(1)作用 身心兼修,調節身體功能,對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免疫功能及運動系統,都有很好的調節作用。

(2)適合人群 各年齡段均適宜。

2.八段錦

八段錦是一套獨立而完整的健身功法,其練習無須器械,不受場地局限,簡單易學,作用顯著。動作特點:柔和緩慢,圓活連貫;松緊結合,動靜相兼;神與形合,氣寓其中。

(1)功效 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調理心腎、脾胃、三焦,對各個臟腑的保健都有促進作用。

(2)適合人群 各年齡段均適宜。

四、小兒推拿預防

小兒推拿通過扶正祛邪,調整臟腑氣血功能,達到預防和治療兒科疾病的作用。尤其在咳喘類呼吸系統疾病、吐瀉類消化系統疾病,以及生長發育不良等虛損類疾病的防治中,具有獨特臨床優勢和療效,在兒童保健領域獨樹一幟。

1.清天河水

(1)定位:前臂正中,總筋(掌后腕橫紋中點)至洪池(肘橫紋處,肱二頭肌肌腱橈側緣)成一條直線。

(2)操作:用示、中指指腹自小兒腕部推向肘,推100~300次,如圖3-1所示。

(3)功效:調理肺衛。

(4)應用:治療小兒咳喘等呼吸系統疾病。

圖3-1 清天河水

2.捏脊

(1)定位:軀干后正中線。

(2)操作:用捏法自下而上操作3~5遍,如圖3-2所示。

(3)功效:調陰陽,和臟腑,通經絡。

(4)應用:治療小兒吐瀉等消化系統疾病。

圖3-2 捏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邵东县| 华宁县| 运城市| 城固县| 金山区| 梅河口市| 梧州市| 全州县| 阿坝县| 丽江市| 梅河口市| 承德县| 西和县| 南昌市| 阿荣旗| 梁平县| 彩票| 镇江市| 西畴县| 扶余县| 确山县| 祁连县| 林口县| 张家界市| 昌黎县| 专栏| 元江| 江门市| 连云港市| 德清县| 新河县| 巴南区| 兴和县| 封开县| 广西| 钟山县| 肥乡县| 乐安县| 广河县| 敖汉旗| 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