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澇災害疾病中醫藥防治手冊
- 劉清泉 崔應麟 梅建強主編
- 2457字
- 2022-11-15 20:49:03
第二章 創傷急救
第一節 什么是創傷
創傷(trauma)為機械因素加于人體所造成的組織或器官破壞。創傷可以根據發生地點、受傷部位、受傷組織、致傷因素及皮膚完整程度進行分類。洪澇災害期間常見的創傷有以下幾種。
一、閉合性創傷
皮膚保持完整,有時雖有傷痕,但不伴皮膚破裂及外出血,可有皮膚青紫(皮下出血,又稱瘀斑或皮下瘀血)。若損傷部位較深,則傷后數日方見青紫。
1.挫傷
挫傷是指由鈍器或鈍性暴力(如撞擊等)所造成的皮膚或皮下諸組織的創傷。常有皮下脂肪、小血管的破裂,有時還可導致深部臟器的破裂。
2.扭傷
扭傷是關節部位在一個方向受到暴力所造成韌帶、肌肉、肌腱的創傷。一般情況下,扭傷并不造成關節的脫位,但可引起關節附近骨骼的骨片撕脫。
3.閉合性骨折
閉合性骨折是指直接或間接外來暴力,造成骨骼的連續性中斷,但皮膚無破裂。在骨折發生的同時,伴有附近肌肉、血管及神經的損傷。
4.擠壓傷
擠壓傷是指由重物較長時間擠壓所造成的嚴重創傷。如房屋倒塌、坑道泥土陷埋、車輛相撞等原因。
二、開放性創傷
開放性創傷伴有皮膚黏膜破裂及外出血。細菌易從創口侵入,引起感染。故開放性創傷必須及時清創。
1.擦傷
擦傷是指皮膚同粗糙致傷物摩擦而造成的表淺創傷。受傷部位僅有少量出血及滲出,因而傷情都較輕。
2.刺傷
刺傷是指由細長、尖銳的致傷物所造成。傷口雖不大,但深部組織、器官可遭受破壞而不易被察覺,而被忽視。刺傷易引起深部感染。
3.切割傷
切割傷是指由鋒利的致傷物(如刀刃、玻璃)造成。傷口邊緣較整齊。切割傷深度隨外力大小而異。
第二節 創傷急救
一、第一目擊者創傷救治原則
創傷致死第一個死亡高峰發生在傷后幾分鐘內,占死亡的50%以上。在洪澇災害中,死亡原因多因腦干挫傷、高位脊髓傷,心臟、主動脈或其他大血管損傷,以及溺水、窒息引起。在重大洪澇災害面前,受到諸多因素影響,如信息傳遞及處理時效、轉運時間、交通情況、救援空間等限制,使得專業醫師很難在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因此,“第一目擊者”往往將承擔基本急救任務。
二、現場環境評估
當第一目擊者首次接觸傷員時,不論面對單個傷員還是多名傷員,或現場環境如何復雜多變,急救人員、患者及周圍人員的安全是第一重要的。在很多重大事故的現場,往往因為實施救援時忽略了對現場環境安全的評估,致使事件的嚴重程度進一步擴大,傷亡人數不斷增多,甚至造成救援人員在工作過程中受到不必要的傷害。因此,第一目擊者在進入事故現場前,一定要對現場環境進行徹底全面的評估,如洪災現場是否存在觸電風險,是否存在塌方風險,有無明火,有無燃油燃氣的泄露,是否存在急流暗流,能否準確評估水位等,應充分了解事件性質,尋求人力、物力的幫助,以及確定是否可以獲得專業的救助或醫療支持,以期在進入現場前有充足的醫療準備,以及完備的個人防護措施。
三、檢傷分類及處置
對大量傷病者進行及時有效的檢查、處置,盡可能挽救更多的生命,最大限度減輕傷殘程度,以及安全、迅速地將全部患者轉運至有條件的醫院,行進一步治療。如果現場傷病員不多,且有充足的醫療救護力量,應對所有傷員同時進行檢查、處理;如現場傷病員多,又沒有足夠的醫療救護人力、物力時,必須先對全部傷病員進行快速檢傷分類,確定哪些有生命危險,應最先獲得救治,哪些可暫不救治。
1.意識狀態的評估,迅速判斷傷員是否清醒,是否有所反應。對于意識喪失、呼吸停止及大動脈搏動不能觸及的傷員,應立即進行心肺復蘇(操作要領見“溺水急救”部分)。
2.循環狀態的評估,主要包括:脈搏、末梢循環,以判斷傷員出血情況,同時也應迅速觀察患者全身有無可見的活動性出血,并采取相應的止血措施,這是在創傷早期挽回傷者生命的重要手段。
3.氣道的評估。溺水、火災、泥石流等,通常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氣道梗阻,特別是火場逃生的傷員,氣道梗阻往往在數分鐘至幾小時內迅速發生。救治者要有意識地及時清潔患者口腔及氣道。
4.呼吸的評估,包括呼吸頻率、節律等,對于已經停止自主呼吸,并且不能檢查到脈搏波動的患者,應立即進行心肺復蘇。
四、洪災常見創傷基本處置
1.止血
傷口出血呈噴射狀或鮮紅血液涌出時,立即用清潔手指壓迫出血點上方(近心點)使血流中斷,并將出血肢體抬高或舉高,以減少出血量。
用止血帶止血時,應先用柔軟布片數層,墊在止血帶下面,不要在上臂中1/3處和腋窩下使用,以免損傷神經。嚴禁用電線、鐵絲、細繩等作為止血帶使用。
2.消毒
常規消毒的第一步,需要清理傷口和止血,防止造成傷口感染化膿。如果傷口存在流血情況,應及時用紗布壓迫止血。操作過程中,應盡量避免直接用手接觸傷員傷口。
對于已經化膿或伴有大量分泌物的傷口,應先用生理鹽水清洗稀釋膿液,然后用棉簽或棉球蘸掉膿液和腐肉,保持傷口干凈平整,再進行消毒。
傷口清理干凈后,棉球蘸取碘伏、過氧化氫等,給創面消毒處理,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也可以選用消毒酒精對創面進行消毒,但酒精的刺激性較強,應根據傷員的情況酌情選擇。在不具備藥物的情況下,應使用生理鹽水或清水,對創面進行反復沖洗,防止感染。
3.包扎
包扎在外傷中應用非常廣泛,有止血、保護傷口、防止感染、扶托傷肢,以及固定敷料、夾板等作用。
常用的包扎材料有急救包、三角巾、繃帶、四頭帶等。在緊急情況下,亦可就地取材。
包扎的注意事項:①開放性傷口在包扎前應做好消毒。②充分暴露。③快速檢查,明確傷處及出血點。④動作要輕,以免造成二次傷害。⑤包扎牢固,松緊適度,打結時要避開傷口和不宜壓迫的部位。
4.固定
固定的目的在于制動、止痛,減輕傷員痛苦,防止傷情加重,防止休克,保護傷口,防止感染,便于運送。適用于骨折傷員。
5.搬運
傷員轉運環節是救援流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也是最容易發生二次傷害的環節。
搬運注意事項:①昏迷傷員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可用別針穿過舌尖、拉出固定于領扣附近,防止窒息。②頸椎傷應有人協助牽引、固定頭部。③脊椎、脊髓傷要避免傷員身體彎曲、扭轉,要平抬平放,宜用平板擔架和仰臥姿勢。④搬運過程中,要時刻注意傷情變化,如發現面色蒼白、頭昏眼花、血壓下降、脈搏減弱、惡心、嘔吐、煩躁不安等,應暫停轉運,必要時應就地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