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洪澇災害后的中醫急救與疾病預防

第一章 溺水急救

第一節 什么是“溺水”

“溺水”是洪澇災害期間非常容易出現的情況,是洪澇災害期間導致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實際上,“溺水”(指水的環境)為民間通俗說法,在醫學上嚴格稱為“淹溺”(指發病過程),因為患者淹溺的環境,不但有“水”的作用,還有其他溶質的作用,故在搶救這些患者時,應注意環境的影響;不慎跌入糞坑、污水池和化學物貯槽時,還可能引起皮膚、黏膜損害,甚至全身中毒。

一、“溺水”的分類

1.淹溺(submersion)

淹溺又稱溺水,是指人淹沒與浸潤于水,或其他液體介質中,并受到傷害的狀況。溺水的概念,是指經歷了與淹沒和浸潤于水有關的危難過程,需要進行現場生命支持,或進行急救觀察治療的情況。

淹溺可分為致命性淹溺和非致命性淹溺,造成死亡至少有13種原因,主要分為四類:①呼吸道相關損傷。②胃進水相關損傷。③溶質的影響,包括海水、淡水、冰水和泥漿、糞水的差異,以及過敏反應等。④淹溺后并發癥:癲癇發作、頸髓損傷、減壓病、毛細血管滲漏綜合征等。

2.水中獲救(water rescue)

水中獲救指游泳期間經歷一定程度的危難,但意識仍清醒的,患者可能得到其他人的幫助,只表現為短暫、輕微的癥狀,如咳嗽,但很快好轉,常被留在岸邊休息,一般不被送至醫院進一步診斷、治療。

3.淹溺性心搏驟停(drowning cardiac arrest,DCA)

淹溺性心搏驟停是淹溺最嚴重的臨床過程,指人淹沒于水或其他液體介質中,發生呼吸停止和(或)心搏停止的臨床急癥。其特點是發生突然、搶救困難、病死率高,但可以預防,常于游泳、船只沉沒、潛水、意外及自殺等情況下發生。

4.溺死(drowning)

淹溺的嚴重情況為溺死,是一種“致死”性事件。溺死通常是指溺水后24小時內死亡的患者,即溺水后在復蘇現場、急診科或醫院內經歷心搏驟停,并復蘇無效、宣布死亡的溺水事件。如果死亡發生在溺水24小時后,可定義為溺死相關死亡(drowning-related death)。

5.近乎溺死或溺閉(near-drowning)

近乎溺死或溺閉指溺水后存活超過24小時,并需積極救治一種以上溺水相關并發癥的患者,并發癥可能包括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神經性并發癥等。不過,目前溺死、溺死相關死亡、近乎溺死或溺閉等定義還存在爭議,因為溺死與近乎溺死通常不能依據時間(24小時)來區分。

二、淹溺的判斷

淹溺時,由于人淹沒于水中,水、水中污泥和雜草堵塞呼吸道,或因反射性喉、氣管、支氣管痙攣,引起窒息或缺氧,導致呼吸、心搏停止。水大量進入血液循環,可引起血漿滲透壓改變、電解質紊亂和組織損傷;當不慎跌入糞坑、污水池和化學物貯槽時,還可引起皮膚和黏膜損傷,以及全身中毒。若急救不及時,4~7分鐘即可造成呼吸和心搏驟停而死亡,故必須爭分奪秒地進行自救和互救。救治之前,先要準確地判斷淹溺。

洪澇災害期間,凡發現個體困在洪水中,被水沖擊,均應考慮淹溺的發生。在靜止的水中,發現拍水掙扎、頭部在水中異常起伏,或頭面部朝下靜息漂浮時,應該考慮溺水發生。需要立即通知附近救生員或撥打報警(急救)電話,組織現場人員開展救援。

判斷淹溺,首先要了解淹溺的臨床表現。

落水時間短者,或人體吸入水量2.2mL/kg時,可出現輕度缺氧現象,表現為口唇、四肢末端青紫,面部腫脹,四肢發硬,呼吸淺表。人體吸入水量在10mL/kg以上者,1分鐘內即出現低氧血癥,或落水時間長者,可出現嚴重缺氧。表現為面色青紫,口鼻腔充滿血性泡沫或泥沙,四肢冰冷,昏迷,瞳孔散大,呼吸、心搏停止。溺死者多呈面色青紫、兩眼紅腫,口腔、氣管、胃及肺內有很多水泡沫,上腹部膨隆,皮膚腫脹,全身冰冷。另有一種溺水者,因落水后驚慌而迅速昏迷,或因冷水強烈刺激,而引起喉頭痙攣和聲帶關閉,導致呼吸、心搏停止,雖肺內進水不多,亦可致死。

淹溺會出現心搏停止,心搏停止又稱為心搏驟停,因心搏驟停發生的即刻,心電表現絕大多數為心室纖顫,故稱為室顫性心搏驟停;繼發于呼吸停止的心搏驟停稱為窒息性心搏驟停。心搏驟停即刻有四種心電表現,即心室顫動(VF)、無脈搏室速(VT)、無脈搏電活動(PEA)和心電靜止(asystole),心搏驟停后,體循環幾乎立即停止,數秒鐘內意識喪失,意識喪失前后多有抽搐、青紫、口吐白沫等表現,稱為心源性腦缺血綜合征;十余秒后出現嘆息樣呼吸,30~60秒呼吸停止;如果呼吸突然停止,一般在數分鐘后意識喪失,心搏停止。

第二節 溺水急救

洪澇災害期間,溺水發生率很高,而救治條件又非常有限,因為交通阻隔、設施毀壞,“溺水”者很難在第一時間送到醫療機構接受專業的醫療救治,因而洪澇災害期間的相互救助非常關鍵,可以極大降低溺水死亡的發生。溺水急救需要掌握以下要領。

一、評估現場安全,利用各種可能的手段幫助溺水者脫離水體

洪澇災害期間,水下情況復雜,盲目下水,可能造成進一步傷亡。因此,施救者應該在通知專業救援隊伍之后,利用附近船只、可漂浮物體和可及的救生圈、竹竿、樹枝、繩索等救生裝備進行救援。對被卷入離岸流的個體,應該指導其向與水岸平行的方向移動,對于水下情況相對簡單,可在充分利用救生裝備的基礎上,考慮(但仍不推薦)直接下水,游泳至溺水者處,安全接近溺水者,從其背側實施救援,避免被其抓抱而產生意外。

所有施救者必須明確一點,自身安全必須放在首位。入水后游到溺水者面前3~5米,先大口吸氣,然后潛入水底,從溺水者背后施救。萬一被溺水者纏住,應設法擺脫。擺脫方法:深吸一口氣憋住呼吸,把溺水者壓下水底;溺水者此時為了吸氣,必定踩于施救者肩上,可趁此機會,頂住溺水者數秒,使其頭部露出水面,順暢換氣。因為水情不同,水下可能有很多未知因素,目前不推薦非專業人員下水,不推薦多人手拉手下水,不推薦頭部扎水跳水。應盡可能采用岸上救助法。

二、幫助溺水者脫離水體后,正確實施急救

對清醒的溺水者,在脫離水體后,需要監測病情,注意保溫。對失去意識或者意識不清的溺水者,應迅速判斷呼吸和循環征象(脈搏、肢體活動、發聲等),若沒有呼吸或呼吸異常,應該立即給予人工呼吸,并實施心肺復蘇(按壓、通氣以及電除顫),直至患者恢復心跳(清醒、出現自主動作等)。即使不具備心肺復蘇技能,也要盡己所能,積極救治,即使只是一些聽過的急救方法,如背著行走、顛簸溺水者等,也均可嘗試,用于溺水者的救治。對于溺水后心搏驟停的患者來說,不管使用什么方法,只要積極救治,使心臟恢復跳動的概率,都會比完全放任、等待、無所作為大得多。如果條件允許,對于明確溺水的患者,無論病情輕重,均應到醫院進一步常規觀察、診療,防止潛在或后續損害的發生。

三、溺水自救

1.水中自救

當人落水之后或發生淹溺時,最重要的是屏住呼吸,全身放松,除去身上重物,保存更多的體力。如果身體沉入水中,落水者應立即采取如下動作:雙臂掌心向下,從身體兩側類似鳥類飛翔動作,順勢向下劃水,同時雙足類似爬樓梯動作,用力交替向下蹬水;當身體上浮時,應冷靜地采取頭向后仰、面向上方的姿勢,爭取先將口鼻露出水面;一經露出水面,立即呼吸,此時呼氣要淺,吸氣宜深,盡可能使自己的身體浮于水面;同時踩水,避免身體再次下沉。如果淹溺發生在游泳池深水區域,或底部堅硬的水域及河床,落水者可在觸底時用腳蹬地,以加速上浮,浮出水面立即呼救,堅持到救援人員到達施救。如果淹溺發生時,被水草或水下雜物纏住,應深吸氣后屏氣,再潛入水中,同時用雙手慢慢解脫雜物纏繞。此時切忌掙扎,以減少身體耗氧量,延長水下耐受時間。發生嗆水時,應保持冷靜,克制咳嗽感,先在水面上閉氣,靜臥片刻,再將頭抬出水面,邊咳嗽邊調整呼吸動作,待氣管內的水排干凈后,呼吸就會恢復正常。

2.肌肉痙攣性收縮自救

肌肉痙攣性收縮俗稱“抽筋”,是一種突然發生的情況,較為常見,原因多為水溫較低、過度疲勞、過度呼吸等;常發生部位為腓腸肌,手指、足趾、大腿、上臂等處也時有發生。應依據不同的部位,采取不同的方法自救:①腓腸肌或足趾。緊握患肢足趾,并用力向上拉,使發生痙攣的下肢伸直,并用另一側下肢踩水,一側上肢劃水,幫助身體上浮。②大腿。使肌肉痙攣性收縮的大腿彎曲。③腹直肌。腹直肌抽筋即腹部(胃部)處抽筋,彎曲下肢,靠近腹部,用手抱膝,隨即向前伸直。

3.遇漩渦時自救

漩渦通常是在流速較快的水流遇到障礙物時產生的,通常位于障礙物下游。故接近障礙物(如水壩、河道突然變窄等)時,應盡量遠離障礙物;如果已經接近漩渦,應立刻放平身體,俯臥浮于水面上,沿著漩渦邊,用爬泳的方法,借力順勢快速擺脫漩渦,身體必須平臥在水面上,切不可直立踩水或潛入水中;如果不慎已經進入漩渦,并被拽入水下,則應立即屏氣,然后盡量蜷縮身體,雙手抱頭,盡可能避免要害部位撞在障礙物上;當旋轉解除后,立即在水下睜眼觀察周圍情況,并迅速劃水,使自己上浮。

4.汽車內淹溺自救

汽車內淹溺時有發生,最重要的自救策略是尋找正確的自救方法,避免被困;并第一時間撥打救援電話,報告自己的方位。

自救措施:①當車輛落水時,應選擇手動操作,提前打開門鎖及車窗。②車輛剛落水時,車內外大氣壓幾乎相等,此時車門容易打開。有證據證明,在車輛最初入水的30秒至2分鐘,是最佳逃生時間。③如果車門已經無法打開,可嘗試尋找車內重物,如工具箱中的榔頭、千斤頂、便攜式破窗器等,把車窗砸碎逃生。如果無法砸碎車窗玻璃,應抬高頭部,便于得到空氣,同時放松身體,平靜呼吸,保存體力,冷靜等待,直到車輛進水幾乎達車頂時,再打開車門逃生。

四、淹溺性心搏驟停的急救

無反應的溺水者一旦被移出水中,施救者即應開放氣道,給予2~5次能見到胸廓抬起的人工呼吸,普通施救者應根據基礎生命支持指南,立即進行胸外按壓及通氣循環支持。

1.判斷患者意識

急救人員在患者身旁快速判斷有無損傷和反應,可輕拍或搖動患者的肩部,并大聲呼叫“您怎么了”。如果患者有頭頸部創傷,或懷疑有頸部損傷,要避免造成脊髓損傷,對患者不適當的搬動,可能造成截癱。

2.判斷患者呼吸和脈搏

一旦患者呼吸異常(停止、過緩或喘息),即可認定出現心臟泵血功能機械活動的突然停止,應該立即予以心肺復蘇。

3.啟動急救醫療服務體系

對于第一反應者來說,如發現患者無反應、無意識及無呼吸,只有一人在現場,對成人要通過免提功能,先撥打當地急救電話(120),自己馬上開始實施搶救。

4.胸外按壓的技術標準

按壓頻率100~120次/分鐘,按壓深度成人不少于5cm,但不超過6cm,每次按壓后胸廓應完全回復,按壓與放松比大致相等。盡量避免胸外按壓中斷,按壓分數(即胸外按壓時間占整個心肺復蘇時間的比例)應≥60%。

按壓時,患者應仰臥,平躺于硬質平面,術者位于其旁側。若胸外按壓在床上進行,應在患者背部墊以硬板。按壓部位在胸骨下半段,按壓點位于雙乳頭連線中點。用一只手掌根部置于按壓部位,另一手掌根部疊放其上,雙手指緊扣,手指不接觸胸壁,以手掌根部為著力點進行按壓。身體稍前傾,使肩、肘、腕位于同一軸線上,與患者身體平面垂直。用上身重力按壓,按壓與放松時間相同。每次按壓后,胸廓完全回復,但放松時手掌不離開胸壁。按壓暫停間隙,施救者不可雙手倚靠患者。

兒童心肺復蘇標準的操作流程與成人大致相同,主要差別是胸外按壓的深度,兒童應控制在大約5cm,至少身體前后徑的1/3。在實施雙人兒童心肺復蘇時,按壓與通氣比應為15∶2(成人為30∶2)。高質量心肺復蘇的標準與成人相同。

5.開放氣道

無反應的溺水者一旦被移出水中,口鼻內的泥沙、水草要及時清理,但沒有必要試圖清除吸入氣道中的水分而延誤心肺復蘇,這是因為大多數溺水者只吸入中度的水分,而且吸入的水分很快被吸收,進入血液循環或肺泡內,因此水分不會成為氣道阻塞物。有些患者根本沒有吸入任何東西,可能出現了喉痙攣或呼吸窒息。

6.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時,每次通氣必須使患者的肺臟膨脹充分,見胸廓上抬為度,切忌過度通氣。口對口呼吸要確保氣道通暢,捏住患者的鼻孔,防止漏氣。施救者用口把患者的口完全罩住,呈密封狀,緩慢吹氣,每次吹氣應持續1秒,確保通氣時可見胸廓起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海市| 英山县| 苍梧县| 自贡市| 瑞丽市| 六枝特区| 尼玛县| 龙里县| 东源县| 富顺县| 黄山市| 文安县| 易门县| 宣汉县| 连州市| 丹阳市| 通州市| 尚义县| 隆子县| 北安市| 巴楚县| 沁阳市| 伊吾县| 邵东县| 常州市| 福泉市| 通州市| 越西县| 台东县| 茌平县| 静乐县| 丰都县| 迁安市| 招远市| 肥西县| 海晏县| 固安县| 垣曲县| 太仆寺旗| 镇平县| 澄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