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萬歷二十一年、朝鮮宣祖二十六年(公元1593年)一月八日上午,平壤城的總攻開始后第一路的浙江海防參將兼南兵游擊將軍吳惟忠率領三千名浙兵、遼東副總兵查大受率領三千名遼東騎兵和朝鮮休靜大師率領一千五百多名僧兵來到牡丹峰山下后,此時駐守在山頂上城堡內的是日本肥前國大名松浦鎮信率領的兩千多名日軍。吳惟忠、備倭浙江都司樓大有率領的浙兵和查大受率領的騎兵、休靜大師率領的朝鮮僧兵分別從正面、西面和東面三個不同的方向對牡丹峰山頂上的城堡發起了多次沖鋒,而站在城堡上的松浦鎮信也不斷地命令部下、足輕用鐵炮對下面的明軍、朝鮮僧兵進行射擊。
此時明軍和朝鮮僧兵對城堡發起的許多次沖鋒都沒有成功,于是吳惟忠決定用虎蹲炮和架火戰車對城堡上的日軍進行攻擊,當他要下達命令時,胸口上被一名在城堡上的日軍足輕用鐵炮射傷,他忍著巨烈的傷痛,然后用力地大聲命令樓大有、查大受和南兵游擊將軍葉邦榮等將士道:“所有人停止沖鋒,把全部架火戰車和虎蹲炮點燃向城堡上的日軍開炮。”霎時間,牡丹峰上炮火連天,好多城墻都被炸崩塌了,許多日軍將士也都被炸飛了。
葉邦榮(生卒年不詳),浙江金華府義烏縣后宅鎮葉宅村(今浙江省金華市義烏市后宅街道葉宅村)人,抗倭名將,南兵游擊將軍。
虎蹲炮是戚繼光發明的一種用來遠程射擊的小型迫擊炮,它長度為2尺,重達36斤,可以安裝在戰船上開炮,也可以在陸地上開炮,并且士兵可以雙手抱著虎蹲炮對敵人進行射擊,因為火炮的底部是用兩端鐵爪的底座支撐,支撐起來后火炮的外形就像一只兇猛的老虎蹲坐在地上,又因為戚繼光被倭寇稱為“戚老虎”,所以這種火炮就被叫做“虎蹲炮”。
架火戰車是明朝時用來發射火箭的手推戰車,是早期的多管火箭炮,它比歐洲各國正式使用火箭炮早了五百多年。它是在一輛人力獨輪車上裝有六個長方形箱體的火箭發射筒,并且要排列成上、下兩行,一共放置有一百六十支火箭。全部火箭的引火線都連接在一起的,由此形成引火總線。發射時只要點燃引火總線,所有火箭就會被噴射出去,同時戰車的上方還掛有卷起的棉簾,可以擋住敵人射出來的鉛彈。
松浦鎮信率領的日軍傷亡慘重,自己的部下和足輕一個個不是被當場炸死,就是被炸飛出去后摔死在地上,因為牡丹峰的山腳下和平壤城東北的密臺門相連接,所以他就慌慌張張地率領少數日軍往山下的平壤城里逃跑,牡丹峰就這樣被吳惟忠、查大受等人成功占領。
吳惟忠看到日軍往山下逃跑后,他露出了高興的笑容,終于他再也堅持不住了,馬上就要倒下去了,兩位白胡子老將軍樓大有和葉邦榮看見后連忙一起伸手把他扶住,然后在一名浙兵將領和一名朝鮮僧兵的攙扶下到山下的明軍大營里治傷。樓大有看見吳惟忠被攙扶下去后對大家說到:“大家放心吧,吳老將軍不會有事的。現在我們要做的是一起往山下追趕倭寇,并和提督大人他們會合。”于是葉邦榮、查大受、休靜大師等明軍將士和朝鮮僧兵在樓大有的率領下朝山下的平壤城追去。
此時山下的第四路南兵游擊將軍王必迪、嘉湖蘇松調兵游擊將軍戚金、朝鮮平安道兵使李鎰、朝鮮防御使金應瑞等明朝聯軍將士在力大無比、高大勇猛的欽差浙直調兵兼神機營左參將駱尚志率領下正在進攻南邊的含毬門。
駱尚志(生卒年不詳),號云谷,抗倭名將、民族英雄,唐代著名詩人駱賓王的后裔,浙江紹興府余姚(今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人。他臂力過人,力大無比,能舉千斤,軍中號稱“駱千斤”,萬歷朝鮮戰爭中駱尚志在浙兵中擔任欽差浙直調兵兼神機營左參將。
王必迪(生卒年不詳),抗倭名將、南兵游擊將軍,王必迪和駱尚志、吳惟忠被后人并稱為“南兵三營將”。
戚金(公元1556~1621年),號少塘,南直隸定遠縣(今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人,明朝末期名將,抗倭名將戚繼光的族侄,從小被伯父戚繼光收養,戚金長大成人后隨戚繼光南征北戰,他英俊帥氣、文武雙全,史料上稱戚金是“練兵頗有(伯)父風”,萬歷朝鮮戰爭中戚金在浙兵中擔任嘉湖蘇松調兵游擊將軍,此時的他36歲,在浙兵中是一位比較年輕的將領。
李鎰(生卒年不詳),朝鮮名將,萬歷朝鮮戰爭中擔任平安道兵使。
金應瑞(公元1564~1624年),朝鮮名將、民族英雄,萬歷朝鮮戰爭中擔任防御使。
而在旁邊遼東副總兵祖承訓也正在率領五千名明軍假扮的朝鮮軍進攻蘆門,接下來一場勝利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