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困局:世界正在懲罰不改變的人
- 翻盤
- 蔡萬剛
- 9358字
- 2022-10-20 11:27:18
第1輯 逆戰 如何在一般基點上,成為不一般的人
一般,是因為你自認一般
很多人人生困頓,都是因為受困于自身的心理高度。
他們總是認為自己不配擁有更多,各種優秀與美好的事物都與自己無緣。他們之所以做著很一般的事情,過著很一般的生活,都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要求與期望值不夠高。他們不明白,自己完全可以掌控自己的命運,可以實現任何可能的目標,做自己想做的人。
一位士兵給拿破侖送信,由于過于匆忙,在他把信件送到之前,所騎的戰馬就摔死了。拿破侖口述完回信之后,將信交給這位士兵使者,并命令他騎上自己的馬,盡可能快地將回信送過去。士兵看著這匹披戴著極好馬飾的高貴馬,說道:“不行,將軍,這匹馬對于一名普通士兵來說太豪華、太高貴了?!蹦闷苼稣f道:“相比較法國士兵來說,沒有什么東西太豪華,或太高貴?!?
世界上到處都是像這個可憐的法國士兵一樣的人,他們既羨慕別人的擁有,又覺得別人擁有的東西對自己來說太奢侈,與自己卑微的身份不相稱。他們從未意識到,恰恰是這種自我貶低的思想削弱了自己的意志力。他們對自己沒有足夠的自信,沒有足夠的期望,也沒有足夠的要求。
古人說“哀莫大于心死”,又說“兵強于心而不強于力”,在思想上自我設限的人,會將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他們的潛意識都會告訴自己,我不一定能做好或我做不了!這不自信的心理反應足以令他們退縮或無法全力以赴地去做事情。
科學家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疾跳起,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一百倍以上,堪稱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動物!然后,他們在跳蚤上方罩一個玻璃罩,再讓它跳,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連續多次之后,跳蚤改變了起跳高度以適應環境,每次跳躍總保持在罩頂相對的高度。接下來,研究人員逐漸降低玻璃罩的高度,跳蚤每次都在碰壁后被動地改變自己的起跳高度。最后,當玻璃罩接近桌面時,跳蚤已無法再跳了。于是科學家把玻璃罩打開,再拍桌子,跳蚤此刻已不會跳了。
成功與失敗皆取決于思想的力量。真正的思考者自信,他們自信一定會成功。從某種程度上說,沒思想的人也自信,他們自信一定會失敗,自信自己是平庸者。一般與不一般,只是相信的內容不同罷了。
美國有個叫約翰·歌德的人,25歲以前幾乎一無是處,25歲時偶然參加了美國成功學院的一個關于“精神,信念和目標”的講座。聽完講座以后,他的內心觸動極大,從那時起,他便按照學到的方法,為自己設定了123個目標。這些目標中,最大的是成為億萬富翁和登上月球,最小的包括交友、收入、住所,甚至一些生活中的瑣事。30年過去了,他的123個目標實現了105個,其中包括成為億萬富翁。
美國成功學院對1000名世界知名成功人士的研究結果表明:積極的思考決定了成功的85%!
所以我們必須告訴自己:沒有絕對的不可能,只有自我的不認同——不認同自己的想法,不認同勇氣,不認同堅持,不認同自身的潛能,所以,才不敢做事情,所以才一直很一般!
宿命論者終身“囹圄”
如果你無欲無求,可能日子過得隨心所欲,但是這種生活暮氣太重,未必真是福氣。
如果你真的想改變自己的命運,那么有了想法,就放手去做,你不去做,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潛力,只有做了,你才知道行動對你意味著什么。畏首畏尾的人永遠得不到機遇的青睞,不敢正視困境的人永遠無法完成對困境的逆轉。就算整個世界都不看好你,但假如你能因此激發出斗志,積極地去思考,大膽地去嘗試,全身心地去開拓,去美化自己的人生,你就很可能將那些輕視的眼光轉化成羨慕的媚眼,但如果你連這點勇氣都沒有,你就會錯過很多上天原本想要賜予你的東西。事實上,成功只青睞既有思想又有行動的人。
有一家人,他們在經過多年的省吃儉用之后,攢夠了前往澳大利亞的下等艙船票錢,他們打算到富足的澳大利亞去謀求發財的機會。
為了節省開支,妻子在上船之前準備了許多干糧,因為船要在海上航行十幾天才能到達目的地。孩子們看到船上豪華餐廳的美食都忍不住向父母哀求,希望能夠吃上一點,哪怕是殘羹冷飯也行。
可是,父母不希望被那些用餐的人看不起,就守住自己所在的下等艙門口,不讓孩子們出去。于是,孩子們就只能和父母一樣,在整個旅途中都吃自己帶的干糧。
其實大人和孩子一樣渴望吃到美食,不過他們一想到自己空空的口袋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旅途還有兩天就結束了,可是這家人帶的干糧已經吃完了。被逼無奈,父親只好去求服務員賞給他們一些剩飯。聽到父親的哀求,服務員吃驚地說:“為什么你們不到餐廳去用餐呢?”父親回答說:“我們根本沒有錢?!?
“可是只要是船上的客人,都可以免費享用餐廳的所有食物呀!”聽了服務員的回答,父親大吃一驚,幾乎要跳起來了。
如果他們肯在上船時問一問,也就不必一路上如此狼狽了。那么為何他們不去問問船上的就餐情況呢?顯而易見,他們沒有勇氣,因為他們的心中早就為自己設了一個限——我們很窮,沒錢去豪華餐廳享用美食,于是他們錯過了本應屬于自己的待遇。
在生活中,我們因為沒有勇氣嘗試而錯失良機的事情又何止這些?也許就算你嘗試了,也不一定就能成功,但你連嘗試的勇氣都沒有,那你就只能一如既往的落魄和平庸。
今天的你可能很坎坷,你抱怨上天不給你成功的機會,感慨命運一直在捉弄你,其實機會可能就在你身邊,只是因為你為自己設了限,你覺得自己只能做平庸的事情,于是你把機會自行放棄了,而機會一旦溜走,就很難再重新擁有。這也是很多人無法翻盤的一大原因。
成功與財富這些東西,只會往有頭腦的人口袋里鉆,一個人如果腦袋空空,那么必然也會口袋空空。成功者和失敗者最大的差別其實就是脖子以上的部分。如果說一個人立意堅定,要永遠地擺脫困境,要從各個方面拭去貧困的痕跡,要一往無前地去爭取“富裕”與“成功”,那么成功都不好意思不去找他;如果一個人安于命運,視平庸為生命常態,沒有掙脫現狀的欲望,那么他身體中原本所潛伏的能量也會失去效能,他的一生也將無法告別困境。
其實,困厄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困厄的思想,即認為自己注定平庸、必將死于貧賤的錯誤思維。這著實是我們人生中絕大的謬誤!所以,不要一面抱怨自己的坎坷,一面卻安于現狀,你必須時時告訴自己:“我想成功!我要成功!”同時你要身體力行,朝著切實可行的目標努力,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擺脫困境。
有多少潛能,都被自己封印了
在一次登山活動中,兩名登山運動員發生了危險,雖然回到了營地,但在那種惡劣的條件下,隊友不可能帶著他們撤到下一個營地,等待他們的或許就只有死亡。然而整整一夜過去了,兩個人竟然都沒有死,不過臉上都結滿了冰。隊友幫他們把臉上的冰敲碎,但是還是沒有辦法帶著他們撤下去。無奈,他們選擇了放棄……這時,奇跡發生了!在隊友撤離以后,其中的一個傷員竟然自己爬了下去!當時,他的一只眼睛已經失明,另一只眼睛也只能看到不遠處,而且渾身上下傷痕累累!天知道他是怎么爬下去的!這就是生命的奇跡,是本能創造的奇跡!當個體的本能被激發出來的時候,沒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擋他成功,人類取得的一切成就和文明,都得益于本能的激發和燃燒。
幾百萬年前,一只猴子無意中喚醒了本能,他贏了自己一把,從此“改頭換面”,成了人;幾百萬年后,一個美國人激發了自己60%的本能,贏了自己一把,從此給了人間更多的光明。本能,偉人有,貴族有,專家有,成功者有,你有我也有,只不過,每個人所激發的程度都有所不同。一個很殘酷的事實是,99%的人對自身本能的開發尚未達到14%,許多人一生都在追求成功,卻從未意識到本能力量的存在,任其被動運行,以至于一生平常得不能再平常。而那些“打通任督二脈”、激發人體50%以上本能的人,全部站在了人生金字塔的頂層,從比爾·蓋茨到喬布斯、從鄧稼先到袁隆平、從科比·布萊恩特到貝克漢姆、從李彥宏到馬云……莫不如是。
其實從生物學角度上講,本能約等于生命活動過程本身,沒有誰能夠拒絕它。只不過大多數時候,它都在沉睡之中,可一旦到了關鍵時刻,又往往會在瞬間被喚醒,譬如有的人可以徒手接住從高處跌落的嬰兒,有的人經過助跑可以跨越四五米寬的壕溝,有的女人可以將虎背熊腰的壯漢摔出去……而這些,都是不需要經過訓煉的能力,它只是等待被激發,這就是本能,力量無窮,卻常常被我們所浪費。
人們對于本能的忽略,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設限,我們權且將其稱之為“觀念瓶頸”,而影響我們本能發揮的觀念瓶頸,大致有以下兩種:
1.困境中的虛無渺茫
人在順境時,往往意氣風發,斗志昂揚,是不會表現出這種瓶頸的??墒且坏┰庥龃煺郏植皇悄欠N事關生死的緊急時刻,那么在長期的失落中,就會感到前途渺茫,于是開始灰心喪氣,甚至放任自流。人生在還沒有走幾步路的時候就跌倒了,而且一跌不起——注意!是自己不想爬起來。這是觀念上的第一個瓶頸,不依個人知識文化而變化,完全是意識上的東西,是人自認為對挫折無能為力,所以不做努力,本能自然也無從激發。當個人意識突破這個觀念以后,人們可能又會迎來人生的第二個觀念瓶頸。
2.收獲后的小富即安
很多人都存在這種觀念瓶頸,這可能與數千年的文化思想有關,譬如很多農業勞動者吃穿不愁就能滿足;很多城市居民有個固定工作就不作他想,這些人也有自己的人生目標,但目標的層次實在不夠高,我們不是否定這種生活方式,但也并不認同這種生活態度。打個比方,近些年為什么我國農村生產力倒退?就是因為這個觀念成了主流,結果國家對農村這么好的政策卻沒有人想到去利用,浪費了發展的機遇。小富即安的思想觀念是本能發揮的關鍵性障礙,只有突破這個瓶頸,我們的人生才能進入全新的階段。
那么,如何突破這些瓶頸?我們需要思考。
當我們的人生長期無法提升和改變時,我們首先要對自己的內心做個檢視,去思考:自己目前的心理狀態有哪些是處于“失衡”和“非正?!钡??然后尋找心理失衡的原因,同時想象自己期待的人生場景,也就是突破瓶頸狀態之后的表現狀態。在想明白這些以后,你就會意識到,其實我們觀念上的瓶頸完全是自我設置,是我們因為種種原因將之前的目標和夢想束之高閣,使之變成了空話。
所以請在心里問問自己:
1.“我”是否“知道”
生活中的機遇不少,只是我們不知道,不是因為你比別人笨,據科學研究表明,人與猴子的基因相似度大概達到了98%,而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大概只有0.2%,大家的智商都差不多,差的是你的心態,你在心態上太懶惰,搜索機遇的本能自然無從激發?,F在,你需要改變這種心態,讓自己敏感起來,因為“不知道”是有救的,但絕對的無知就連上帝也幫不了你。
2.“我”是否“相信”
信念決定一切。你相信自己“能”或“不能”,以自然法則而論,都是對的,但信念力所帶來的影響會大不相同。人體就像一塊磁鐵,你相信什么,就會吸引什么,你相信自己能夠成功,你就會去思考、去學習、去創造,就能夠大量地激發本能。你不相信自己,自然就無法吸引任何你想要得到的東西。
3.“我”是否“在動”
人生沒有等出來的輝煌,本能的激發靠行動。你是中國人,華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之一,那為什么你沒有把這份本能激發出來?為什么還沒有事業、沒有財富?很多人也相信自己,甚至有點自負,為什么還沒有成功?就因為沒有行動。不行動,本能是無從激發的。這個人生也基本是沒救的。
4.“我”是否堅持?
阻礙本能激發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不堅持”。不堅持,證明你的心中沒有堅強的意志力,做起事來半途而廢,可能本能的火焰剛剛被點燃,就瞬間熄滅了,這樣虎頭蛇尾的人,永遠也做不出像樣的成績。
那么解決這一切的根本方法,就是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意義以及人生目標,并且制訂出一個詳細的努力和執行計劃,立即付諸行動。
生命的奇跡有些可以復制,有些不能復制,但只要我們激發出本能,每個人都可以創造屬于自己的奇跡。個體的潛在本能是無限的,包括生存本能、創造財富的本能,等等,只要我們能夠激發出15%以上的本能,人生成功率就會激增300%。
想法不能真正決定活法
改變是由不滿而來的。有開始,便有一種夢想,接著是勇敢地去面對,努力地工作去實現,把現狀和夢想中間的鴻溝填平。人長大以后,就應該認清自己現在是什么人,將來想做什么人。給自己設定一個可行又不乏高遠的目標,刺激自己把握好人生的每一步,并一步步向著更高的目標推進。
一個叫辛迪的美國家庭主婦,覺得自己的房子太小,住著很不舒服,于是她決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在3年內購買一棟600平方米的房子。對一個家庭主婦來說,這實在是一個不大可能實現的規劃。
辛迪決定寫一本暢銷書,賣到100萬本。她把這個點子告訴老公,卻換來一頓嘲笑。
辛迪想:別人可以做到的事,我一定也做得到。她不斷地告訴自己:我一定會成功,我的書在3年之內一定會賣到100萬本,財富會大量涌來,所有的機遇之門都會為我打開。在這樣的自我確認下,辛迪開始行動。
辛迪覺得自己這本書的市場在于女性。她發現女性的工作壓力比較大,或者不被先生所了解,她想給她們帶來一些快樂,這樣她們就會把書介紹給周圍的朋友。辛迪覺得她的讀者們通常會去超市、美容院等地方,所以專門打電話給超市的采購員以及美容院的老板。
她很直接地向別人銷售自己的書:“我是某某作家,我最近出了一本書,一定會成為暢銷書。我相信這本書擺在你的超市,擺在你的服裝店,擺在你的美容院,應該會幫你賺不少的錢。”她說,“我將寄一本樣書給你,一個禮拜之后,我會再打電話給你?!?
辛迪的厲害之處在于,她從來不問別人:“你到底有沒有興趣購買?”而是直接就問:“你要訂購多少本?”
一個禮拜之后,她打電話問:“我是辛迪,你看過我的書沒有?你準備訂購5000本還是10000本?”
對方說:“辛迪,你可能不了解,我們這個超市從來沒有訂過任何一本書超過2500本?!?
辛迪說:“過去等不等于未來?”
對方說:“不等于?!?
“所以總有一個開始,你準備訂購5000本還是10000本?”
對方說:“那……我訂4000本好了?!?
第一筆生意就這樣成交了。
辛迪打電話問第二個人:“我是辛迪,你收到我的書沒有?你即將訂10000本還是20000本?”
對方說:“你的書很有趣,我和同事都很欣賞。但我們訂書從來沒有訂過這么大的量,我訂購4000本好了。”
辛迪說:“你簡直在侮辱我,你才訂購4000本?像你這么大的連鎖店你訂4000本?你不止在侮辱我,還在侮辱你自己,難道連你都不相信你的連鎖店賣得出去嗎?”
對方嚇了一跳,問:“一般人訂購多少本?”
辛迪說:“10000到20000本。”
對方被她說服了,“那我訂12000本!”
之后,辛迪又賣書給軍隊。
對方告訴辛迪:“我們這里的人是不會有興趣的,我們這里都是男人,你不可能在我們這個地方銷售任何關于女人的書。”
辛迪問:“請問你上司是誰?”
“不,我上司也不可能買!”辛迪不要聽“No”,她要聽的是“Yes”,她說:“把這本書交給你上司,我下個禮拜打電話找你上司,我不找你了。”
結果一個禮拜之后,對方打電話來說:“辛迪,我的上司說,我們決定訂購4000本?!币驗樗纳纤臼桥模耄骸疤焯毂荒惺勘@樣整,我現在弄一本書來整你們?!?
不管多少人對你說“No”,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下一個說“Yes”的人。這是辛迪得到的經驗。
她的書從來沒在任何一家書店賣過,完全是自己一個人在賣。依靠不屈不撓的信念和巧妙的銷售手段,辛迪的書賣出了整整140萬本!之后她又寫了好幾本書,都很暢銷。到這個時候,辛迪要實現的愿望,已經不是買一棟大房子那么簡單了。
成功的雛形,其實無非是一個想法,但想法能夠決定未來。生活中,很多人不是沒有想法,而是缺乏實現的膽量。他們不敢接受改變,與其說是安于現狀,不如坦白一點,就是沒有勇氣面對新環境可能帶來的挫折和挑戰。這些人最終只會是一事無成!從人生價值的角度看,這樣的人生是沒有太多意義的。
我們常常輸在“忘記嘗試”上
任何一個有成就的人,都有勇于嘗試的經歷。嘗試也就是探索,沒有探索就沒有創造,沒有創造也就沒有成就。
“我的確是殘疾,我參加選美,就是站出來告訴每個人,也許我們外表不同,說話方式、行為舉止也不盡相同,但我們都能做得很棒?!睂τ谏眢w上的不完美,凱利從小到大一直都不回避。
小凱利出生時左臂就只有后半截。盡管如此,父母依然對她寵愛有加,凱利也因此養成了活潑樂觀的性格。小時候,每當小伙伴問凱利,為什么她的左臂只有半截時,凱利總是坦然地開玩笑說:“另外半截被鯊魚咬掉了呀?!睆男【土晳T被別人注視的她,比一般孩子更加大膽、勇敢,不管是男孩的項目——棒球,抑或是女孩喜歡的跳舞,凱利幾乎樣樣擅長?!拔业氖澜缋餂]有‘不行’兩個字,沒有什么是我不敢嘗試的。”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凱利發現了自己的興趣和熱情所在——舞臺?!霸谖枧_上,我能夠抬頭挺胸、自信滿滿地做自己。在這里,我允許別人盯著我看個夠?!?
凱利以前從未想過自己會登上選美的舞臺?!拔腋緵]憧憬過這條路?!彪m然如此,當她得知選美比賽的消息時,這位從不拒絕嘗試的女孩自然也不會錯過?!爱敃r我想,為什么不呢?這樣更多的人就能聽到我的聲音。我覺得我能夠做到,也會樂在其中。”2013年2月,凱利開始為選美緊鑼密鼓地訓練。
4個月中,除了遵守嚴格的飲食規定外,凱利的訓練細致入微,從穿高跟鞋走路、回答問題,到發型、服飾、拍照姿勢,甚至包括笑容的幅度。
凱利的努力沒有白費。歷時3天的比賽中,凱利以她的陽光、樂觀與機智一次次讓評委刮目相看。才藝表演時,她以高亢的嗓音唱出音樂劇《女巫前傳》的經典曲目《反抗引力》,全場仿佛聽到了她的心聲:“我要反抗引力騰飛,誰也不能阻止我。我不要再認命,就因為別人都說本應如此。也許有些事我改變不了,但若不去試,我怎么能確定!”
榮膺“愛荷華小姐”之后,凱利迅速被美國CNN、ABC等知名媒體包圍,要求采訪,都被凱利拒絕。她說:“之所以參賽,我是要證明:殘疾人和普通人一樣,普通人做得到的,殘疾人也做得到。”
每一次的成功都是由嘗試開始,若不是開始嘗試去做某件事,最后也不可能得到一種結果。當然,也許這個結果是痛苦的,也許這個過程折磨得人想要放棄,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但是,只要你還愿意嘗試,或許前面那扇成功的門就是虛掩著的。
不瘋狂,我們就對不起自己
辯證地看,這個世界根本沒有奇跡,是人們夸張了某些事物的難度,其實都是通過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是我們貶低了自己,成就了它的神話。
如果我們非要稱之為“奇跡”,那么“奇跡”也只屬于善于思考、充滿自信的人。生存法則就是這樣:在左一輪右一輪的競爭中將懦弱者淘汰,留下來的,不一定是最強的,但一定是最堅強的?;蛘呤俏覀冊跒樽约赫谛?,由他們創造出來的事物,我們總是喜歡冠名以“奇跡”。
其實“奇跡”與“現實”并無界限,對于一百多年前的人們來說,飛上天是個神話,但有人創造了這個“奇跡”,從此以后,不會有人再覺得造一架飛機是什么難事。很顯然,所謂“奇跡”,不是極難做到、不是不同尋常,是我們還沒有做,在思考時就先把自己否決了,心里打了退堂鼓,不戰自敗。
事在人為,這是個永恒不變的真理,你也可以創造“奇跡”,但前提是你要相信自己。你要做的,就是比你想的更瘋狂些。只要你相信自己,去做了,就會有收獲。
第59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儀式那天,錢德勒大廳燈火輝煌、座無虛席,這里極度燃燒著人們的熱情。在觀眾熱切的期盼中,主持人宣布:“最佳女主角獎由在《上帝的孩子》中表演出色的瑪麗·馬特林獲得?!爆F場立即響起雷鳴般的掌聲。在眾人的祝福聲中,瑪麗·馬特林輕盈地走上舞臺,從上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威廉·赫特手中接過了奧斯卡金像。
捧著象征崇高榮譽的奧斯卡金像,瑪麗·馬特林激動不已。她一定有許多話想對大家說,但是人們并沒有聽到她的聲音,最后人們看到瑪麗·馬特林在向觀眾們打手語:“其實,我并沒有準備發言,此時此刻,我要感謝電影藝術科學院、感謝這個劇組的全體同事……”
原來,瑪麗·馬特林是一個聾啞人。
瑪麗·馬特林出生后18個月時,在一次高燒中失去了聽說能力。但是,瑪麗·馬特林并沒有被命運擊垮,她相信自己仍然可以創造幸福的生活。
瑪麗·馬特林從小就熱愛表演,8歲時,她加入了伊利諾伊州的聾啞兒童劇院,一年之后,瑪麗·馬特林就在《盎司魔術師》中飾演了多蘿西這個角色。但是,命運并沒有因為瑪麗·馬特林的頑強而放棄了對她的折磨。16歲那年,瑪麗·馬特林被迫離開了聾啞兒童劇院,幸運的是,瑪麗·馬特林常常接到一些邀請她用手語表演的角色。在這些表演中,瑪麗·馬特林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旣悺ゑR特林充分利用這些演出機會,提高自己的演技。一個機會,瑪麗·馬特林參加舞臺劇《上帝的孩子》的演出,瑪麗·馬特林在其中飾演一個并不重要的角色。不久之后,一位名叫蘭達·海恩斯的導演決定,將這部舞臺劇拍成電影。
可是,蘭達·海恩斯導演在為女主角薩拉尋找飾演者時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她花了半年的時間先后來到美國、英國、加拿大和瑞典挑選女演員,然而大費周折也未能找到適合出演薩拉一角的人。有些失落的蘭達·海恩斯回到美國,重新觀看舞臺劇《上帝的孩子》的錄像,發現了演技高超的瑪麗·馬特林,立即決定邀請馬特林加入劇組,飾演薩拉一角。
在這部電影中,瑪麗·馬特林沒有一句臺詞,但是瑪麗·馬特林卻十分珍惜這次來之不易的機會,她嚴謹地對待每一個鏡頭,憑借豐富且傳神的眼神、表情和動作,將劇中人薩拉的自卑與不屈、喜悅與懊喪、孤獨與多情、消沉與奮進的內心世界完美地表現出來。由此,瑪麗·馬特林正式走上大銀幕,實現了自己人生的飛躍,成為美國電影史上第一個聾啞人影后。在瑪麗·馬特林之前,沒有人認為聾啞人可以成為影后或影帝,放棄這種追求,她活得可能更輕松,但就會像很多聾啞人一樣,泯然于無聲的世界中。瑪麗把它變成了現實,她創造了屬于自己的“奇跡”,這得益于她一直有這個信念。所以瑪麗常說:“我的成功,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激勵。”的確如此,一個人的一生中,最難得的就是擁有一顆堅韌、自信的心,始終相信自己能夠創造“奇跡”。
當然,我們可以通過思考來造就它。
靜下心來,聽聽內心的聲音,它會告訴你:你是否堅強、是否自信、是否勇敢、是否努力……如果你得到了一個個否定的答案,沒關系,請繼續:
1.在心里對自己說:“造物主創造我,就賦予了我無窮的智慧和力量,凡事我皆能做。”這可以在增強內在信心的同時,激發內在的力量,會讓成功看起來并不那么難。
2.在心里把自己想象成這個世界的中心,這世界上的所有人與事都以“我”為中心在旋轉,這是在有意識地給自己締造一種優越感。
3.通過心理移位尋求補償。這是一種心理適應機制。我們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總有一些偏差,令我們的理想與現實出現落差,這時,我們可以用一種補償法來為心理“移位”,即克服自己因生理或心理缺陷而產生的自卑,轉而發展在某一方面的特長。事實上,這一心理機制的運用,曾經成就了很多人,他們越是感到自卑,尋求補償的愿望就越大,最后成功的本錢也就越多。
舉個例子:
林肯總統的出身很不好,他是個私生子,長得也很一般,言談舉止也沒有什么樣子,他為此感到很自卑。他為了在人前抬起頭來,拼命地為自己充電,以求彌補自己知識貧乏和孤陋寡聞的缺陷。他孜孜不倦地讀書,盡管眼眶越陷越深,但學識讓他成了具有非凡魅力的人。我們知道,他是美國歷史上非常杰出的一位總統。
人在補償心理的作用下,自卑感會轉化為一種動力,從而促使自己努力去發展所長,磨礪性格,完成對自己的一個超越。
其實,所謂“奇跡”,都可以用思考和行動來爭取,但我們往往在蹉跎中泯然于眾人。原因是我們對“奇跡”本身不理解,總以為它是那么高不可攀,結果別人成就了奇跡,我們還在愁苦于生計。所以,去傾聽心的召喚,它會引導你創造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