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9章 籠絡人心之舉

我在前面講過,趙匡胤是古往今來最為成功的北漂。

想必這一點,應該是沒有什么爭議的了。

作為一個成功的北漂,必定具有很多成功人士所具有的特點。

中國人心目中的成功,其實無非就是兩點,一個就是升官,另外一個就是發財。

趙匡胤既升官又發財,他當了天下最大的官,也就是皇帝。

天下所有的金銀財富都是他們趙家的,這就稱之為發財。

話說趙匡胤黃袍加身成功之后,就立即更改了國號為大宋,并且改元建隆元年。

他完成這個過程盡管鋪墊了很久,但是真正實現這偉大的轉變,只僅用了三天時間。

這三天時間,是趙匡胤的一生中最為輝煌的三天。

對于中華民族而言,就結束了從唐朝末年以來分裂的局面,盡管在大宋王朝的周邊還有一些分裂割據的政權,但是那些政權在分分合合之中,最終還是會走向統一的。

在歷史上最為值得稱道的,是趙匡胤當皇帝沒有經過流血的兵變,并沒有對國家的政治經濟的局面造成嚴重的破壞。

而且,他對于小皇帝和太后還算得上是比較厚道的。

小皇帝把皇權移交給他之后就降為郡王,至于年輕的太后還是稱之為太后,只不過居住的地方已經遷居到西宮去了。

有意思的是,這個垂簾聽政的太后也是個西太后。

總而言之,在趙匡胤的允許之下,他們仍然可以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只不過沒有掌握國家的權力了。

新皇帝的出現,對于普羅大眾來說,應該是個大好事。

趙匡胤自然也不例外,他一登基就立即大赦天下。

并且安排文武官員舉行祭祀天地的儀式,表明他這個皇帝是代表天的旨意,意思就是說天授皇權,是老天爺的意思。

對于周邊的那些節度使,趙匡胤并沒有使用武力使他們屈服,而是分別給他們下詔書,讓他們繼續維持他們的權利,只要承認新的中央就可以了。

不過話得要說回來,這對于小皇帝后周恭帝柴宗訓來說,也的確是一個巨大的挫折,可以說真的是像一場噩夢。

歷史書上記載,僅僅過了十三年,這個小皇帝即后來的郡王就不明不白的結束了他年輕的生命。

至于是不是皇帝把他給弄死的,這個就很難說了,想來這也不是重點。

剛剛登基的趙匡胤,此時此刻卻是始終保持著非常清醒的頭腦,因為在他的周邊,卻不是和平安寧的。

接下來他要干的事情就是消除后周的弊政,并且改善民生。

那么,我們就按照正史的記載,跟著趙匡胤的步伐,看看他究竟干了些什么。

趙匡胤登基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處理好內政。

說白一點,就是對前朝的宗室和文武大臣進行妥善的安排。

其實小皇帝還有幾個小兄弟,只不過有的剛剛出生,沒有來得及封王封爵,就這樣變成平頭老百姓了。

趙匡胤對后周的皇室采取了寬厚照顧的政策,這對于他爭取后周官僚的人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既然皇室貴族都能夠得以保全榮華富貴,那么他們作為給皇室打工的官僚,更應該可以做到這一點。

實際上他們的確是希望能夠得到新的朝廷,新的皇帝的信任和錄用,心甘情愿的為新的皇朝效犬馬之勞的。

他們所擔心的,其實趙匡胤自然也考慮到了,而且也沒有讓這些文武大臣們失望。

大宋王朝剛剛一建立,趙匡胤首先考慮的是這些文武大臣的去留問題。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后,趙匡胤和歷來的開國君主完全不同,對于這些文武大臣采取了非常大度的懷柔政策。

具體來講,就是原有的班子成員全部錄用,并且還給那些掌握重權的大臣們加了官職。

得到好處最多的就是后周小皇帝的顧命大臣,也就是范質等三人。

他們三個人在后周時期所擔任的官職是平章事的職位,位列宰輔。

由此可見,他們是后周政權的核心決策人物,自然是效忠于原來的皇帝的。

趙匡胤當了皇帝之后,他們被迫轉為效忠于趙匡胤。

因此趙匡胤對他們采取的政策就是明升暗降,讓他們沒有話說。

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之后,這三個人也就漸漸的對趙匡胤轉變了看法。

照常理來講,對于改朝換代之后,像他們這些前朝大臣,應該是掉腦袋的掉腦袋,被抄家的被抄家,哪里還像他們這樣官照做,馬照跑,舞照跳……

其實對他們三個人的安排,并不是趙匡胤最滿意的。

趙匡胤感到最滿意的人事安排就是對張永德的安排。

作為前朝皇帝的皇親國戚,趙匡胤當了老板之后,張永德當然是成天提心吊膽的,說不定哪一天就會掉了腦袋。

然而,這一次他的擔心恐怕是多余的,因為趙匡胤既然能夠讓那些顧命大臣官復原職。

那么肯定是不會虧待他的,況且他以前和趙匡胤的關系還算得上是不錯,甚至可以稱之為朋友。

趙匡胤之所以能夠當皇帝,不管怎么說和張永德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

因為張永德曾經做過趙匡胤的工具人(實際上就是被當槍使了),也就是那個木牌事件的主角。

趙匡胤曾經專門召見了張永德,他們不僅僅進行了親切的交談,而且還一起喝酒聊天,就像在趙匡胤當皇帝以前,繼續尊稱張永德為駙馬。

這樣一來,張永德心中的一塊大石頭就落了地,接下來也享受了加官進爵的待遇。

對于張永德他們來說,自己的官職能夠得以保留,并且還能夠升一點官。

不管怎么說,一定能夠收買各個階層的人心的。

就這樣,在趙匡胤的刻意安排之下,只要不是和新的朝廷作對的,原來的官職基本上都可以保留和延續下來。

官員們都換上了新的朝服,成了兩朝領袖!

漸漸的大家都忘記了自己曾經是后周皇帝的臣子,只知道自己是大宋皇帝的跟隨者。

這一時期的趙匡胤是非常得意的,因為他不僅僅搞定了皇室,而且還搞定了整個官僚階層。

就因為這個比較靠譜的舉措,大宋王朝的開局還是挺不錯的。

至于趙普等人,趙匡胤對他們自然是不會忘記的,是第一批被提升官職的人。

其中,趙普提升為又諫議大夫、樞密直學士,進入了權力極大的樞密院。

當趙匡胤把這些人處理完之后,接下來就是對他在陳橋兵變中起了很大作用的禁軍的各個大小干部。

這些人基本上都遵守了趙匡胤給他們立的規矩,在這一段時間還是老老實實做人的,并沒有做出出格的事情。

很自然的,他們都得到了越級提拔,一個個都開開心心的,志得意滿。

由此看來,這一次黃袍加身是一次賺錢生意。

這些大小干部包括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等人,一個個都是高官厚祿加官進爵的,讓他們笑得嘴都合不攏。

不過,從歷史的進程來看,這些人其實還沒有笑多久,就被一杯酒奪去了兵權。

這就是杯酒釋兵權的故事,這個故事在后面慢慢講。

對于普通老百姓,趙匡胤也做了一件有功德的事情,那就是對于那些每年修挖河溝的民工,由政府發放糧食給他們,不需要他們自備糧食。

民以食為天,老百姓自然是感恩戴德的。

這里最值得稱道的是趙匡胤對知識分子的態度,趙匡胤是非常寬容的,即使是那些知識分子對前朝還有懷舊的心態,這些都不是問題。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李昉,在新舊政權交接的時候,就表明了自己不和新朝廷合作的態度,然而宋朝召他為官之后,還是干得很賣力的,他也是盡心盡力多次為皇帝選拔天下英才,雖然沒有出多大的政績,但是表現還是可以的。

到了宋太宗時期,他干脆就出任宰相,一直活到七十多歲。

趙匡胤剛剛登基的時候,還是懂得一碗水端平的。

因為跟隨他南征北戰的那些新貴們,有的時候可能會仗勢欺凌前朝舊臣。

前面我們提到,曾經殺了韓通一家的王彥升,最終不幸成了趙匡胤的犧牲品。

此人對于趙匡胤來說,是他兵變成功的急先鋒,這種事情只有心腹愛將才能做的。

然而,他后面做的事情,趙匡胤就沒有辦法忍受了。

這件事就是他私自闖入宰相王溥家里,在吃飽喝足之余,還把宰相狠狠的敲詐了一筆。

宰相氣不過,就把這事向趙匡胤告了御狀,結果很自然的就被免職了,被貶為唐州團練使,終身不得受到重用。

由此可以想見,趙匡胤為了維護政權的穩定,哪怕是功勞再大也必須要一碗水端平,這樣才能夠服眾。

不過,朋友們應該要對趙匡胤有個很清醒的認識,他只是個封建皇帝,不是現代人的思想。

在他的心目之中,這些做法都是維護政權的利益。

很自然的,這種懷柔政策只是暫時和表面的。

他心里很清楚,真正要防一手的就是小皇帝。

到了建隆三年(962年),剛剛過了十歲生日的鄭王柴宗訓,就被皇帝的一紙命令,讓他離開了京城,前往偏僻的房州(今天的湖北房縣)生活。

從超級大都市一下子到偏遠的窮鄉僻壤,這對于從小過慣了好日子的小皇帝來說,真的是生不如死。

后來,這個可憐的小皇帝,在20歲那一年就不明不白的死了。

建隆五年(964年),范質等人三番五次要求辭官歸田,并不是因為他們退休年齡到了,因為在古時候對于退休的年齡并沒有特別的規定。

主要原因是他們受不了那些新貴們的欺負,趙匡胤雖然處理了王彥升,但是沒有辦法處理所有的人,所以被欺負是很正常的。

沒想到這一次趙匡胤就很爽快的答應了,他們也就回去過退休生活了。

想必他們幾個人的示范作用已經到期了,皇帝在留著他們也沒有多大的用處。

趙匡胤對大小官員采取懷柔政策,對普通老百姓也采取懷柔政策。

我們可以把這些懷柔政策看成是趙匡胤作為一個新皇帝對于臣民的一種討好。

不過,一旦他站穩了根基,這種所謂討好的心態也就自然不復存在了。

趙匡胤在他當皇帝的初期,也曾經對外派出了很多使節,主要是和那些處于半獨立狀態的節度使保持聯系,希望他們至少在名義上能夠承認宋王朝中央。

在這一點看來,這比對付那些手無寸鐵的朝廷文官們要困難的多。

對于那些愿意合作的節度使,趙匡胤自然是和他們采行友好合作政策。

但是對于那些不愿意合作甚至惡意對抗的節度使,趙匡胤自然也就采取了鐵血的政策對付他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建县| 姚安县| 新宁县| 从化市| 河南省| 南康市| 沧州市| 安徽省| 和平区| 威信县| 治县。| 滁州市| 鲁甸县| 乌鲁木齐县| 竹北市| 虎林市| 南江县| 德江县| 河曲县| 巴中市| 得荣县| 论坛| 花莲县| 贵南县| 吴忠市| 汉沽区| 兴安县| 上饶县| 石家庄市| 任丘市| 天峻县| 广丰县| 广西| 荆州市| 孝义市| 襄城县| 温宿县| 盐城市| 革吉县| 合肥市| 攀枝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