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荒原狼(黑塞精選集)
- (德)赫爾曼·黑塞
- 1439字
- 2022-08-31 12:16:07
黑塞自述[1]
1877年7月2日,我出生在黑森林地區的卡爾夫。我的父親是波羅的海日耳曼人,來自愛沙尼亞;我的母親方面,她的父母是施瓦本人和法裔瑞士人。我的祖父是一位醫生,外祖父是一位傳教士和印度學家。我的父親也曾在印度短暫做過傳教士,母親年輕時在印度生活過幾年,并且在那里傳過教。
我的童年是在卡爾夫度過的,后來我搬到巴塞爾住了幾年(1880—1886)。我的家人國籍各不相同,我就在兩個不同民族間成長起來,生活在兩個方言各異的國家里。
我在符騰堡的寄宿學校度過了大半的學生時代,還在毛爾布倫修道院的神學院學習過一段時間。我的成績不錯,拉丁語很好,只不過希臘語普普通通;但我是個不太服從管教的孩子,很難適應虔敬派的教育體制——這種教育的目標是壓制與摧毀人的個性。從十二歲起,我就想成為詩人;對于成為詩人來說,并沒有什么常規的或者是官方的路徑,所以為了決定離開學校后該做什么,我很是苦惱過一些時候。后來,我離開神學院和文理中學,跟隨一位工匠做學徒;十九歲時,輾轉工作于圖賓根和巴塞爾的多家書店與古董店。1899年,我的一小卷詩集付梓,隨后又有其他幾部篇幅不大的作品問世,但都默默無聞。直至1904年,我在巴塞爾寫就、以瑞士為背景的小說《彼得·卡門青》大獲成功。我放棄了售書的工作,娶了一名巴塞爾女子,養育了幾個兒子,并搬到了鄉間。彼時,遠離城市與文明的鄉村生活就是我的目標。從此,我一直生活在鄉村,先是在蓋恩霍芬的康斯坦茨湖畔居住到1912年,后來搬到伯爾尼附近,最終在離盧加諾不遠的蒙塔尼奧拉定居下來,至今還住在這里。
1912年,我定居瑞士,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年復一年,讓我愈加抵觸德國的民族主義;自從我對群眾性的建議和暴力進行了悄聲抗議后,我就持續受到來自德國的攻訐,謾罵的信件也如洪水般涌來。德國官方的恨意在希特勒時期達到了頂峰,不過都被這些所抵消:年輕一代追隨我,他們以國際性與和平主義的思維進行思考;我與羅曼·羅蘭結下了友誼,這份友誼持續到他離世;遠在印度、日本等國家,也有人與我有同樣想法,并表達支持。希特勒垮臺之后,我在德國重獲認同,但由于受到納粹的壓制和戰爭的破壞,我的作品還沒有得到再版。
1923年,我放棄了德國國籍,成為一名瑞士公民。第一次婚姻結束后,我獨自生活了多年,后來再婚。誠摯的朋友們在蒙塔尼奧拉為我準備了一棟房子。
在1914年以前,我熱愛旅行;我經常前往意大利,還曾在印度生活過幾個月。此后,我幾乎完全放棄了旅行,有十多年沒有出過瑞士。
希特勒統治時期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我花費了十一年的時間來創作兩卷本小說《玻璃球游戲》(1943)。完成這部長篇作品后,由于眼疾發作,加上年老帶來的其他各種疾病,我無法再從事更大篇幅的創作。
在西方哲學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柏拉圖、斯賓諾莎、叔本華、尼采,以及歷史學家雅各布·布克哈特。但他們對我的影響都沒有印度哲學和稍后的中國哲學那樣大。我對美術相當熟稔,也很喜歡,但與音樂的關系更為親密,受到的啟發也更多。從我多數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這一點。在我看來,我自己特點最為鮮明的作品是詩歌(詩集,蘇黎世,1942),小說則包括《克諾爾普》(1915)、《德米安》(1919)、《悉達多》(1922)、《荒原狼》(1927)、《納爾奇思與歌爾得蒙》(1930)、《東方之旅》(1932)、《玻璃球游戲》(1943)。《回想錄》(1937,1962年增訂版)涵括了諸多自傳性內容。我的政治隨筆集最近在蘇黎世出版,書名是《戰爭與和平》(1946)。
先生們,希望我這極為簡略的概述能令你們滿意,我的健康狀況已不允許我更為詳盡地進行下去了。
(韓繼坤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