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的先民文化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政府對考古的重視,以及集體工農經濟的發展所開創的全國性建設,都促成了成果豐富的重大考古發現。這些,為我們了解中國文明的興起,了解史前時期,特別是新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及聚落的形成和演變,提供了大量數據。概括地說,中國從約1.2萬年前進入新石器時代起,便逐漸在三四千年間,在不同區域形成了數個不同的地區文化體系。距今約1.2萬年(處于新石器時代早期)時,黃河中游和長江中游地區已分別出現了小米和稻米的種植,反映了區域性的自然和人文條件孕育出了南北方不同的農業系統。中國擁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遼闊大地,自然地貌復雜,有大山、高原、沙漠、盆地和河谷平原等。對于發展早期農業來說,河谷平原自然是條件最好的地理環境。這些谷地分布在不同緯度處,其氣候條件亦自然不同(圖1.3)。因此,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前5500—前3000)時,這些地區已在較成熟的農業經濟的基礎上開始出現不同的遠古文化圈,主要有以黃河中游地區為主要分布地的仰韶文化,黃河下游地區和淮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長江中下游的高廟文化、順山集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以及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等(圖1.4)。目前已發現了眾多這一時期的環壕聚落,一般面積在2萬—3萬平方米,大的有10萬—20萬平方米。

圖1.3 中國局部地區農業及森林資源分布示意圖

圖1.4 新石器時代部分地方文化
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前段(前5500—約前4000),上述遠古文化圈基本上已經形成。當時的人類已聚族定居,除了采集狩獵也從事農耕和畜牧,并且在建筑、陶器和葬俗上已形成區域特色。這些都體現在他們的器物和居址等遺存上。不過,各大文化圈之間的貿易和其他交流亦漸漸促成了后來中華傳統文化的跨區域一體性。簡言之,在北方,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是影響最廣泛的兩大文化,而在南方,高廟文化、順山集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最能影響后來的發展(表1-2)。其中仰韶文化來自較早的磁山、裴李崗、大地灣等黃河及其支流上的古文化。這個區域后來被稱為“中原文化和中華文化的搖籃”。仰韶文化和渤海邊上的紅山文化互相影響,其后仰韶文化演變為在大河村、馬家窯等地發現的考古文化。后者的代表器物是彩陶。陶器由泥條盤筑成坯,加工抹平成形,再用燒制后呈紅色或黑色的顏料繪上圖案。黃河下游及長江下游則是中國最早采用快輪制陶的地區,以灰陶和黑陶著稱,器物多呈三足形態。如表1-2所示,玉器作為社會地位及權力的象征,亦已在這些文化圈內出現。簡言之,約公元前5000年時,中國先民已加工玉石、織布、制造具備七聲音階的樂器,并且在石器、陶器及木器上留下近似文字的符號,以彰顯家族所有權或充當標記。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他們更開始養蠶織絲、冶煉青銅,并且可能已發展了有系統的文字。
表1-2 中國主要史前文明及其演變

從近數十年的考古成果中,我們發現中國史前的多元文明及各文化圈大體上與古書所記載的遠古民族及其主要大事吻合。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撰寫于春秋戰國時期的史書《竹書紀年》中的《五帝》《夏紀》《殷紀》數篇,以及《史記》(由司馬遷在公元前91年完成的中國首本官修史書)的前三卷《五帝本紀》《夏本紀》和《殷本紀》,它們的主要內容以往被認為是傳說,如今至少部分成為信史。圖1.5顯示了這些“傳說中”的遠古民族聚居的大概區域。黃帝“統一”了這些被泛稱為“華夏”的中國民族,成為這一新氏族聯盟的首領,而這一新聯盟的主體便構成了日后的華夏族或“漢族”,發展出華夏文明。當時的東方部落,包括蚩尤帶領的九黎族,最后亦在戰爭中被黃帝征服。

圖1.5 傳說時代的氏族部落分布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