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新興產業創新生態系統運行機制及政策體系研究作者名: 王楠本章字數: 3781字更新時間: 2022-08-16 16:53:03
二、創新生態系統的研究現狀
(一)創新生態系統的內涵
“創新生態系統(Innovation Ecosystem)”概念最早由美國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PCAST)于2004年發布的《維護國家的創新生態體系、信息技術制造和競爭力》報告提出。該報告還指出:“國家的技術和創新領導地位取決于有活力的、動態的創新生態系統,而非機械的終端對終端的過程。”Iansiti和Levin(2004)從生態位的角度,認為創新生態系統是由處于不同生態位的企業之間的互動所構成的。Metcalfe和Ramlogan(2005)認為創新生態系統是創新主體之間以及創新主體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廣泛聯系所形成的。Ron Adner(2006)認為創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企業,而創新生態系統是一種將各個企業的創新成果協同整合的機制。Ritala(2013)從商業的角度對創新生態系統進行了定義,認為創新生態系統是通過技術、商業創新、創業等創新活動來創造和獲取價值的系統。
國內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對創新生態系統的內涵進行研究和概括。曾國屏等(2013)認為,一般意義上創新生態系統具有復雜性的特征,是包括創新物種、創新群落和創新鏈的系統。趙放和曾國屏(2014)又對原有的概念進行了補充,重點強調了創新生態系統的動態性和自組織性,認為創新生態系統是系統內組織機構同創新環境之間動態交互的創新系統。
李萬等(2014)認為,復雜、動態、開放、共生競合的創新生態系統內,創新群落與創新環境之間的互動是通過信息流、物質流和能量流來實現的。冉奧博和劉云(2014)認為,創新鏈上的各個創新主體之間通過信息流聯結實現技術的充分利用和發展的復雜系統即為創新生態系統。吳金希(2014)提出了不同于其他學者的創新生態體系概念,即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和創新環境之間相互依賴,具有穩定性和獨立性特征,最終實現共生共贏的組織體系。張貴和劉雪芹(2016)提出,創新生態系統是由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與創新活動相關的各主體、網絡和環境構成具有自然生態特征,動態、開放的系統;系統能夠有效配置創新資源,并促進創新要素之間的協調和合作。孫冰(2016)認為,創新生態系統是在一定時空范圍內,與制造業企業相關的創新主體之間,通過物質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協同合作,促進創新資源的有效配置的具有動態性和平衡性的系統。陳健等(2016)和陳勁等(2017)都從創新網絡的角度定義創新生態系統,認為與核心企業或平臺相關的各個主體,通過與外部環境的信息交互、動態演化來創造價值和實現利益共享的創新網絡,即為創新生態系統。
企業層面,張運生(2008)和張利飛(2009)均認為,高科技企業創新生態系統是在全球范圍內,以客戶需求為出發點、以統一的技術標準為橋梁,協同開發相關配套技術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相關企業和組織,形成的具有類似自然生態系統特征的創新體系。劉雪芹和張貴(2016)認為,創新生態系統是以壯大企業、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為目的,企業及其利益相關的創新主體、創新物種、創新種群和創新群落之間,通過技術、制度相互作用和影響,以實現知識創造且具有動態性、共生性和可持續性的“生命”系統。
區域層面,張貴和呂長青(2017)認為,各個區域內的創新主體基于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相互作用和影響,所形成的穩定、獨立的區域生態網絡體系即為區域創新生態系統。劉兵(2019)同張貴的觀點一致,但更強調了系統的開放性和復雜性,以及創新主體同創新環境的互動關系。
產業層面,趙放和曾國屏(2014)認為,產業生態系統是企業生態系統的集合。何向武等(2015)認為,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是以知識、技術和信息為紐帶,基于某種產業的物質條件和文化環境,在產業中不同的創新群落以及創新環境之間相互作用和影響的大系統;該系統具有開放性和復雜性,并具備自適應與修復、學習與發展的功能。孫源(2017)認為,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是指產業鏈、價值鏈和生態鏈上相互聯結的創新群落,在創新環境的影響下,通過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交互作用,構成共存共生、動態演化的系統。
(二)創新生態系統的特征
關于創新生態系統的特征,學者們提出了各自的觀點,如表1-1所示。大部分學者認為,創新生態系統具備多樣性、復雜性和動態性的基本特征。一些學者(黃魯成,2003;何向武等,2015;劉暢和李建華,2019;傅春等,2019)還強調了創新生態系統具有的系統本身的特征,例如系統性、整體性、層次性和耗散性。創新生態系統雖然是動態的,但其會在變化的過程中達到某種穩定的狀態(杜傳忠和劉忠京,2015),這個過程是通過創新生態系統的自組織演化來實現的。一方面,系統內的創新要素之間相互作用和影響(李萬等,2014;鄭春峰,2016);另一方面,由于創新生態系統是開放的(邵云飛和霍麗莎,2018),系統內的創新要素會隨著外部創新環境的變化進行自我調控(董鎧軍,2017),促使系統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最終實現創新的可持續發展。
表1-1 不同學者關于創新生態系統特征的觀點

續表

(三)創新生態系統的構成
美國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PCAST)發布的名為《維護國家的創新生態系統:保持美國科學和工程能力之實力》的研究報告,闡明了美國的經濟繁榮和在全球經濟中的領導地位得益于一個精心編制的創新生態系統,它由幾個卓越的部分組成:發明家、技術人才和創業者;積極進取的勞動力;世界水平的研究性大學;富有成效的研發中心;充滿活力的風險資本;政府資助的聚焦于高度潛力領域的基礎研究。國外學者Deborah Jackson在其報告《什么是創新生態系統?》中提到,創新生態系統包括:資金、設備等物質資源;大學、科研機構、商業公司、風險投資機構等實體機構;學生、教師、研究人員等人力資源;洲和地方經濟發展的商業援助組織、融資機構和決策者等。
基于研究內容的需要,國內學者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創新生態系統的構成進行了劃分。傅羿芳和朱斌(2004)認為,高科技產業集群持續創新生態體系包括:由制造類創新主體構成的創新網絡關系,研究類和中介輔助類的創新群落,產業集群內部和外部的創新環境。王娜和王毅(2013)認為,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包括:產業體系、硬件條件、軟件條件、人才和外部環境五個要素。李萬等(2014)從群落的角度將創新生態系統劃分為:研究群落、開發群落和應用群落三部分。杜勇宏(2015)基于三螺旋的理論,認為創新生態系統中包括了:創新組織、創新種群、創新群落和創新環境幾部分。何向武等(2015)從系統的角度將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分為:內部環境、外部環境和創新群落三個子系統。宋晶等(2017)研究了創新生態系統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認為創新生態系統是由創新主體、服務機構、資源要素和創新環境組成。劉暢和李建華(2019)認為,五重螺旋創新生態系統是由異質性的創新主體及其所處環境構成的。費艷穎和凌莉(2019)從國家創新生態系統的角度認為,創新生態系統是由創新環境、創新主體、環境與主體之間的創新資源流動,這三個要素構成的。
(四)創新生態系統的運行機制
學者們分別基于不同的視角和情景,對創新生態系統運行機制進行研究。區域層面,黃魯成(2003,2004)對區域技術創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機制、調節機制和生存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陳勁等(2017)從嵌入性視角研究了創新生態系統的網絡運行機制,并以美國DARPA為例,對創新生態系統的運行機制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崔杰等(2018)基于創新慣例的轉移,并以西安軟件園為案例,詳細分析了創新生態系統的運行機制。產業層面,楊劍釗和李曉娣(2016)詳細分析了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生態系統運行機制。張笑楠(2016)構建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生態系統,在分析了內涵和特征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其運行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甘天成和可星(2019)利用自然生態系統的理論,提出了十五種了新興產業的創新生態系統的運行機制。龔常(2019)重點分析了長株潭區域產業創新系統的運行機制,并對其未來的運行趨勢進行了預測。王麗平等(2017)在分析科技服務業創新生態系統的內涵、特征和構成的基礎上,設計構建了科技服務業創新生態系統的運行機制。劉暢和李建華(2019)基于五重螺旋理論,對創新生態系統的協同創新機制進行了研究。
(五)創新生態系統的演化機制
學者們利用不同的理論和模型,來分析創新生態系統的演化問題。部分學者對創新生態系統的演化機理進行了理論分析。曹如中等(2010)分析了創意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演化機理;陳瑜等(2016)借鑒生態位理論分析新興產業創新生態位演化機理;周葉和黃虹斌(2019)運用自組織理論,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演化進行剖析。還有一些學者通過構建模型,對創新生態系統的演化路徑進行研究。陳瑜和謝富紀(2012)、劉兵等(2019)引入生態學中的Lotka-Volterra競爭捕食者模型,分別模擬了中國光伏產業生態系統和創新生態系統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演化路徑;雷江慧等(2017)和孫麗文等(2017)均采用Logistic增長模型,對創新生態系統的演化機理進行深入分析;孫金花等(2019)融合了Lotka-Volterra和Logistic模型,并結合案例深入分析了高校主導的創新生態系統的演化;張貴和劉雪芹(2016)基于生態場理論,構建了網絡作用力模型,對創新生態系統的演化進行研究;孫冰等(2016)利用多層分析框架來分析創新生態系統的演化過程;歐忠輝等(2017)通過建立創新生態系統共生演化的動力學模型,利用計算機仿真對創新生態系統的演化進行分析;王芳等(2018)構建了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演化模型,并對新材料上市公司的演化進行了仿真分析。另有學者通過案例分析的方法研究創新生態系統的演進問題。王宏起等(2016)采取解釋性案例的研究方法,以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為例,研究新能源汽車創新生態系統演進機理;郭燕青等(2017)基于扎根理論,以沈陽市渾南國際新興產業園IC裝備產業為例,探索創新生態系統的演進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