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T就這么簡單:接納承諾療法簡明實操手冊(原書第2版)
- (澳)路斯·哈里斯
- 2409字
- 2022-08-02 14:26:12
心理僵化的六大核心病理過程
如圖2-3所示,ACT的核心病理過程是:融合、經驗性回避、不靈活的注意、遠離價值、無效的行動以及與自我概念的融合。所有這些過程中的任何一個或全部都會引起心理僵化。你可以把這些看作心理靈活性核心治療過程的“另一面”。在我們講解這些過程時,我將提供臨床抑郁癥患者的例子來說明每個過程。

圖2-3 ACT的病理學模型
融合
你知道,融合意味著我們的想法支配著我們的身體行為和意識,并且達到了一種有問題的程度。例如,在抑郁的狀態下,來訪者可能會融合各種無用的想法:我很差勁,我不值得更好的,我無法改變,我將會一直如此,生活很糟糕,這一切太難了,治療沒用,這一切永遠都不會有起色,當我有這種感覺時我就無法起床,我太累了以致什么都做不了。他們也常常與那些痛苦記憶融合在一起:拒絕、失望、失敗或虐待。(與某一記憶的極度融合(到了那種好像這件事此時此刻真的正在發生的程度),通常被稱為“閃回”。)在臨床抑郁癥中,融合常常表現為擔憂、思維反芻、試圖弄明白“我為什么會這樣”,或者持續的負面評論:這個聚會糟透了;我寧愿躺在床上;留在這里究竟有什么意義,他們都那么開心;沒人真的想要我待在這里。
經驗性回避
經驗性回避,持續地企圖擺脫、回避或逃離不想要的個人體驗,如想法、感受和記憶,是接納的反面。抑郁的來訪者通常很努力地回避或擺脫痛苦的情緒和感受,如焦慮、悲傷、疲勞、憤怒、內疚、孤獨、困倦等。讓我們舉一個常見的社交退縮的例子。你的來訪者正打算去參加她最好的朋友的生日派對,但隨著時間的臨近,她融合了諸如此類的想法,比如我很無趣,我是個累贅,我跟別人沒什么可聊的,我不會享受到樂趣,我太累了,或者我不想被打擾,再加上最近那些不順利的社交活動中的痛苦回憶。她感到焦慮,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感覺變得越來越強烈,直到她完全被恐懼吞噬。所以她打電話給她的朋友,說她生病了,不能去了。在那一刻,她松了一口氣:所有那些痛苦的想法和感受頓時煙消云散了。當然,這種解脫不會持續太久。過了一會兒,她又開始自怨自艾了:看啊,我真是個廢物!甚至不能去參加我最好朋友的派對。但那短暫的解脫感,從恐懼中暫時的逃離,正在被高度強化。這加劇了她未來社交退縮的可能。
融合和回避是齊頭并進的。我們的來訪者融合了各種痛苦的認知(如思維反芻、擔憂、自我批評或失敗和失望的記憶),同時試圖回避或擺脫它們(如通過藥物、酒精、香煙、電視或睡覺)。
僵化的注意
接觸當下,或靈活注意,指與你的內外兩個世界都進行充分的、有意識的接觸,并基于有用與否來縮小、擴大、轉移或維持你的關注點的能力。與之相反,僵化的注意指的是這種能力的不同形式的缺失,特別是“三D”開頭的“三不”:不專注(Distractibility)、不投入(Disengagement)和不聯結(Disconnection)。
不專注
不專注是指難以將注意力持續集中在手頭的任務或活動上,注意力很容易轉移到其他無關的刺激上。在任何任務或活動中,我們越是分心,我們的表現就越差,滿意度也就越低。
不投入
不投入是指當我們意識上缺乏興趣或并沒有沉浸在自己的體驗中時的各種各樣的情況:走過場,做事情心不在焉,自動化,在一種無聊的、不感興趣的或神情恍惚的狀態中。
不聯結
不聯結這個術語是我用來描述一種與我們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缺乏有意識的聯系的狀態。如果我們不能注意自己在想什么或者我們的感受是什么,那么我們就缺乏自我覺察,因此以適合的方式來改變我們的行為就會難上加難,我們就容易情緒失調和進行沖動的、反應性的或無意識的行為。
我們通常會看到這三個“D”,即對于想法和感受不專注、不投入、不聯結,不僅在抑郁癥患者身上出現,而且在所有的臨床問題中都普遍存在。
遠離價值
當我們的行為越來越受到融合和經驗性回避的驅使時,我們的價值往往會被丟失、被忽視或被遺忘。如果我們不清楚自己的價值,或者無法與之接觸,我們就不能用它們為我們的行動進行有效引導。例如,抑郁的來訪者經常會與他們的價值失去聯結,這些價值包括:關愛、聯結、奉獻,富有成效和樂于助人,自我關愛,玩耍,親密,可靠,等等。
在ACT中,我們的目標是使行為越來越多地受到價值的引領,而不是被融合或回避控制。請思考一下在以下三種情況下工作的區別:
- 由信念的融合所驅動:比如我必須完成這項工作,這是我唯一能做的。
- 由經驗性回避所驅動:為了避免“感覺自己像個廢物”,或為了逃避因家庭婚姻關系緊張而感到的不愉快而工作。
- 由價值所驅動:比如關愛、聯結和奉獻。
哪種驅動模式最有可能帶來活力、意義和目的呢?
無效行動
術語“無效行動”(或“避開”)描述了拉著我們遠離正念的、有價值的生活的行為模式。這些行為包括沖動的、反應性的或自動化的行為(與正念的、深思熟慮的或有目的的行為相反);由融合或經驗性回避(而不是價值)持續激發的行為;或當需要有效行動時卻不作為或拖延。抑郁癥(以及許多其他障礙)患者中無效行動的常見例子包括:嗑藥或過度飲酒;社交退縮;停止以前感到愉悅的活動;睡覺、看電視或沉迷游戲以及企圖自殺。
與自我概念的融合
我們都有一則關于我是誰的故事。這個故事是復雜的和多層次的。它包括客觀事實(如姓名、年齡、性別、婚姻狀況、職業)、對我們的身份角色的描述和評估、我們的長處和短處、我們的好惡、我們的希望、我們的夢想和抱負。如果我們輕松地對待這個故事,那么它就可以幫助我們定義我們是誰,以及生活中我們想要什么。
但當我們與我們的自我概念融合時,似乎所有這些有關自我描述的想法就成了“我是誰”的本質內容。我們就會失去這樣的能力:退后一步,看到這些自我概念無非是一種復雜的認知結構,一幅由豐富的文字和圖像織成的錦緞罷了。(許多ACT的教材提到這種融合時都會有一個有點令人困惑的術語“以己為內容”(self-as-content)。)
抑郁癥來訪者通常會融合一種非常消極的自我概念:我不好、一文不值、無可救藥、不討人喜歡等。然而,你也有可能融合的是“積極的”元素,例如,我是一個堅強的人,我本不應該這樣反應的,我是一個好人,為什么這會發生在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