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在還沒有想好本書書名的時候,我便開始寫序了。
曾有朋友建議我請一個名人寫個序,給這本不起眼的書亮亮相。我謝絕了朋友的好意,一個粗手捏制的土陶,再怎么給它描錦繪彩或往腹中塞金填銀,都成不了唐三彩或金缽缽。這只會讓人嘴上不說心里卻感覺好笑,光頭披袈裟,充什么和尚?這既違逆了我的心意,又與“書意”不合。
做一個真實的自己和誠懇地看待世上的一些人和事,在敘述中發現文化的優劣和讓讀者有自己的考量,才是本書的真面目。
記得十年前,我寫了五十年人生中的第一篇散文《本色萬佛山》,被好友韜滔贊賞和推薦,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受到了一些好評。韜滔算得上是文學方面的專家,原先搞文學評論,后來做了編輯當了領導,他總是不斷地鼓勵我要堅持寫作。他認為,好東西放久了會發霉生銹,好思想擱置久了會枯萎暗淡。
于是我斷斷續續寫了十幾篇,發表了十幾篇,漸漸感覺有些是我寫的東西,有些又不像我寫的東西,發現我的寫作意圖和方向在變化,一種趨勢慕榮的變化,一種追名逐利的攀比。我寫不出那些東西是一回事,我寫出的東西不是想寫的或感性多于真情的東西是另一回事,這樣的寫作終會虛無枯竭,又有什么值得堅持和欣喜呢!
一位北京大學的搞美學的教授朋友曾對我說,他也給一些報刊投過文章,不想投了,跟風迎合沒意思,還是搞自己的研究,寫自己的文章有成就感。我也曾對一些關注我寫作的朋友們說過,刊登的文章不一定是好文章。這讓人有些不理解,有人認為我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也有人認為我是捍格不入,跟不上主流。我不以為意,開始慢慢地寫,有了感覺就寫,沒有感覺就不寫。
后來我關了我在北京經營的公司,辦理了提前退休的手續。因為孫子在美國出生,我和國內許多退休老人一樣,成了兒孫的“保姆”,過上中美兩國來回飛的“候鳥式”生活。我的行為習慣和文化思想就這樣在國內、國外來來回回的經歷中經受碰撞和摔打,有時清醒,有時困惑,有時興奮,有時沉默。
我堅持不懈地把這些經歷記下來。不要完全相信記憶,記憶是經不住風雨和時間考驗的;不要完全聽別人怎么說,一切傳言都是別人嚼過的饃;也不要完全相信一處、一時、一人、一事的見聞,只能如實陳述。并且,我相信主觀陳述也是靠不住的。相信讀者會有自己的文化觀。
文化大得很,無所不包,無所不容,你生在哪兒就是哪樣的人。一個含哺鼓腹的人,一個南腔北調的人,一個拾遺補闕的人,一個念舊懷遠的人,一個危言危行的人,一個道德感強烈的人……在把這些編輯成冊時,才發覺它們雜亂不成章,歸類很難,這才想起文化的好:包羅萬象。文化既包容又改造人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意識。文化是網,也是筐,我們一邊織網編筐,一邊又鉆筐入網。
曾經聽過一個笑話,在北京,有一個人要租房,自己張貼尋租啟事,既不想租一般民居,又不想讓人家誤解他的身份而租了不合適的房,所以就自稱是一文化人。結果是沒有收到一個出租房的信息。后來他向中介朋友抱怨,人家笑著答道,文化人真是個不確定的概念啊!誰愿意把房子租給一個身份不明的陌生人呢!你不能還停留在所謂的泥糊腿子大老粗和知識分子有文化的認知時代,那都是過時的、模糊的、帶有歧視性的說法,也是一種舊觀念。誰愿意跟一個滿街貼小廣告的自詡的文化人打交道呢?文化人嘛,你懂的,舊習氣,常給人憂樂無常、俯仰失度的印象。
我在美國遇到一對猶太人夫婦,他們人很好且有見識。我們一起閑談中國、美國的飲食文化,他們承認中國的美食很好,但不好把握,因為都是憑人的感覺和經驗形成的菜肴、菜譜,一人一地一個樣兒,而且食材的差別也很大。由食材又講到中國超市,我說這里唯一的中國超市快要辦不下去了,價高,買的人少。他們說,在這里就不能像你們中國那樣,按市場規則,一天有千萬家飯店關門,一天又有千萬家飯店開業。要想在美國吃到中國菜,就情愿超市的菜貴一些,這里這么多中國人,人人都去買,幫助超市生存下去,因為菜貴一點總比沒有菜要好。
我一下子明白了猶太人的聰明之處,明白了他們的價值觀和生命力,明白了信仰給他們的力量和他們對信仰的堅守。利益只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不認同,利益肯定打架損害。文化分裂,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人心分裂,人心都四分五裂了還要利益有什么意義。人為了不同的利益而打架,根源還是在于文化。
有一天,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孫子突然對我說,學習有什么用,要好有什么用?當然這可能是因為我們在家逼他學習漢語使他煩累,也可能是因為他自小在美國接受教育,對中國、美國文化缺乏正確的認識。這就是中美文化的差異,就是兩種不同的教學觀。孫子還對我說,他的同學剛從中國來,對他說不想回中國了,在中國學習累死了,而且老師經常批評學生,不給學生好臉色。美國老師對每個學生都好,上課有學生講話,老師給每個學生發幾顆口香糖,學生吃了糖就顧不上講話,老師比媽媽說話溫柔多了。
我被觸動。國人以會外語為榮,出國后又疏離祖國文化。現在有些人不想了解過去,農不農,工不工,就連有些商人和知識分子也是這樣,什么都像,又什么都不像。
我有一個夢,“尊重文化,厚人薄物”。文化要推陳出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不斷變革。文化改革不僅是發展文化產業,而是要觸動人的靈魂和意識形態,要改變人的生活和行為習慣,甚至要動我們的“奶酪”。
至此,想起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地一風雨,一人一文化,人人心中有星辰,人人心里有夢想。
書名出自書中“華風、美雨、人生、鄉情、心語”5個方面的尋覓和感悟,《后記》中已有說明,故不再贅述。敬請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