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對辯證法中統一關系的思考
- 樹洞旅館
- 忘傷洋
- 837字
- 2024-03-21 00:47:15
剛學完辯證法中的“對立統一”
有以下思考
一,統一關系是邏輯上的必然聯系
統一關系是,是邏輯上的必然聯系,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一方消失,一方無法獨存
針對課上講的醫患關系進行分析
首先,常規意義上的患者與醫生是無法構成統一關系的
因為患者概念出現在醫生之前
兩者并沒有“同生共死”
這里應該是將“患者”概念分離了
“患者”包涵“非正常人”與“就醫者”等兩層概念
“就醫者”與“醫者”才是統一關系,因為這樣邏輯上才有必然聯系
而“非正常人”應當是與“正常人”形成統一關系
(沒有非正常人的概念,正常人的概念自然也就沒有了)
這里沒有必要引進統一關系的變化與更替,只要在概念上是相反概念,就一定是“同生共死”的,統一關系的雙方是無法以變化為借口來解釋沒有“同生共死”的,這是否定了其基本概念
同樣的,可以通過論證兩者不是“同生共死”來證明其不具有統一關系
我們再拿醫患關系舉例
“患者”先作為“非正常人”與“正常人”對立統一,此時沒有“醫者”的概念
再加入了“就醫者”的概念與“醫者”對立統一
當然,“患者”是一個復合的概念,不只有這兩種概念
二,所有統一關系都可以被解構為是否關系,是概念上的矛盾
這一點主要來論證“主被動關系”的本質也是“是否關系”
像什么“生與死”的簡單“是否”這里不給予論證
“主被動關系”是運動下的“是否關系”
當我們對立統一的雙方描述的是一個運動時的“是否”,那便成了“主被動”
我們以“師生”為例
乍一看,這這怎么會是“是否”呢
待我慢慢解構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抽象討論時對立統一只存在兩個對象
“老師”→“教育者”→“教育”
→“運動”→“是出”+“非入”
“學生”→“被教育者”→“被教育”
→“被運動”→“非出”+“是入”
只存在兩個對象加一系列的“出與入”就能被我們默認復合成一個“主被動”
“出與入”是一個動態過程中的“是否”
我們同理“升與降”來論證
我們以“上與下”這一明顯的是否關系來建立聯系
運動的,一系列的“上”就是“升”
運動的,一系列的“下”就是“降”
所以統一關系都是“是否”關系,所以才一定“同生共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