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早春時節的一個黃昏,日薄西山,暮色蒼茫。
天佑和志源坐在沙灘的礁石上,遠眺海面上輪船穿梭不息,耳畔傳來汽笛聲聲長鳴。
“你帶我來這里,不是單純為了看海吧?”志源打破了沉寂。
“不是看海,是望鄉!”天佑頭也不回,“此刻的汕頭灣,應該也是這番景象吧?”
“自古以來,汕頭就是一座海濱城市,港為城用,城以港興。桅檣林立、千帆待發的港灣,是城市的經濟引擎和發展龍頭。開埠以后,更是如此。這些年你當水客、跑僑批,經常出入汕頭港,應該見過多次了。”
“自從除夕聚會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這些年,從滿清到民國,制度變了,領袖變了,思想變了,社會面貌也變了。為什么國內的百姓依舊饑寒交迫?為什么海外的華人依舊受人藐視?”
“我想起那首民謠,‘番客海外謀生苦,國弱民賤空嗟嘆。’應該可以回答你的問題。”
“這就是問題的核心。現在,皇帝的龍袍已化作舞臺上的戲服,鴉片的青煙消散在歷史的風中,稱帝與復辟的倒行逆施為世人所唾棄。但眾多的革命先驅不一定意識到,制度革命可以一舉摧毀舊的統治結構,但經濟的建設和發展卻是水滴石穿的漫長過程。如果沒有經濟發展,沒有人民富裕,那無論掌權的是金鑾殿的天子,還是總統府的元帥,百姓依舊受苦。對于海外華僑,雖然廢除了萬惡的勞工制度,不會再被賣豬仔,但他們依然被迫從事社會最底層的工作,依然被洋人欺負。”
“確實如此!海內外勞苦大眾,就如同那風中的蒲公英,看似自由,實際上是身不由己。中華復興還有漫漫征途,我們仍需繼續努力!”
“我還記得,十年前的中秋夜,借著黃岡起義的話題,爹跟我和天美說,一邊是表面統一卻積貧積弱的清政府,一邊是思想激進卻屢遭敗績的革命黨,老百姓夾在中間,‘大義與蒼生,孰重孰輕?’這個問題,當年我們都想不明白。”
“那現在呢?“
“反思這些年的種種經歷,我相信,蒼生就是大義。只要有利于老百姓的福祉,有利于國力的增強,就是進步的,就是正義的。“
“蒼生就是大義……”志源若有所思,點了點頭。
“所以,我想把天源批局這些年盈余的資金帶回國內,投資實業,以實業振興經濟,實現國家的富強。另外,娘急切盼望著見孫子,天美也想念著娘,吉莉婭也一直希望到唐山走一走,看一看。我想帶她們一起回去。”
“在南洋投資不能賺錢嗎?為什么要回國投資?”
“對于一個人來說,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一樣,根本沒有什么天堂和仙境,只能說你手腳是否勤快,運氣好不好。手腳勤快、運氣好的人在哪里都可能賺一些錢,懶惰且運氣不好的,就可想而知了。但是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多一個人投資實業,經濟發展就增添一份力量。‘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就是這個道理。”
志源點點頭,“行!我盡快安排一下,讓阿濤接管天源批局,繼續服務南洋的僑胞。我帶上資金跟你們一起回潮汕。我們一手抓實業生產,一手抓僑批外匯,兩邊用力,共同推動民族經濟的發展,為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我相信,未來掌握在那些有勇氣憑借自己的才能與力量去實現自己的夢想的人手中。”
兩個好朋友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夕陽下,海邊沙灘上的兩個身影高達而偉岸。
遠處,鳥飛、日落、船動、海靜。遠眺,如心生翼翅翩躚,若鴻。
這海灣倒映日落的動人畫面,依舊深深打動了無數背井離鄉、過番謀生的水客和游子的心。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