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讀書的方法

梁啟超

作者簡介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等,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被稱為兩千年來最具百科全書式學問的大師。梁啟超先生青年時期和康有為一起倡導變法維新,變法失敗后出走日本,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后一度加入袁世凱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后對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嚴詞抨擊,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其學術專著《清代學術概論》《墨子學案》《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先秦政治思想史》等,都有奠基性意義。梁啟超先生的文章《少年中國說》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廣有影響。他的《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是文學政治學名作,對小說這一門類作出了獨特的評價,讓“不入流”的小說,登入了大雅之堂,影響深遠。梁啟超民國時為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另三位為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其卓越的學術成就,使清華大學國學院聲名遠揚。

若問讀書方法,我想向諸君上一個條陳。這方法是極陳舊的,極笨極麻煩的,然而實在是極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鈔[3]錄或筆記。

我們讀一部名著,看見他征引那么繁博,分析那么細密,動輒伸著舌頭說道:這個人不知有多大記憶力,記得許多東西。這是他的特別天才,我們不能學步了。其實那里有這回事。好記性的人不見得便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比較的倒是記性不甚好。你所看見者是他發表出來的成果,不知他這成果,原是從銖積寸累困知勉行得來。大抵凡一個大學者平日用功,總是有無數小冊子或單紙片。讀書看見一段資料,覺其有用者,即刻鈔下。(短的鈔全文,長的摘要,記書名卷數葉數。)資料漸漸積得豐富,再用眼光來整理分析他,便成一篇名著。想看這種痕跡,讀趙甌北的《二十二史劄記》、陳蘭甫的《東塾讀書記》,最容易看出來。

這種工作,笨是笨極了,苦是苦極了,但真正做學問的人,總離不了這條路。做動植物的人,懶得采集標本,說他會有新發明,天下怕沒有這種便宜事。

發明的最初動機在注意,鈔書便是促醒注意及繼續保存注意的最好方法。當讀一書時,忽然感覺這一段資料可注意,把他鈔下,這件資料自然有一微微的印象印入腦中,和滑眼看過不同。經過這一番后,過些時碰著第二個資料和這個有關系的,又把他鈔下,那注意便加濃一度。經過幾次之后,每翻一書,遇有這項資料,便活跳在紙上,不必勞神費力去找了。這是我多年經驗得來的實況,諸君試拿一年工夫去試試,當知我不說謊。

先輩每教人不可輕言著述,因為未成熟的見解公布出來,會自誤誤人。這原是不錯的,但青年學生“斐然當述作之譽”,也是實際上鞭策學問的一種妙用。譬如同是讀《文獻通考》的《錢幣考》、各史《食貨志》中錢幣項下各文,泛泛讀去,沒有什么所得;倘若你一面讀一面便打主意做一篇《中國貨幣沿革考》,這篇考做的好不好,另一問題,你所讀的自然加幾倍受用。

譬如同讀一部《荀子》,某甲泛泛讀去,某乙一面讀,一面打主意做部《荀子學案》,讀過之后,兩個人的印象深淺,自然不同,所以我很獎勸青年好著書的習慣。至于所著的書,拿不拿給人看,什么時候才認成功,這還不是你的自由嗎?

每日所讀之書,最好分兩類:一類是精熟的,一類是瀏覽的;因為我們一面要養成讀書心細的習慣,一面要養成讀書眼快的習慣。心不細則毫無所得,等于白讀;眼不快則時候不彀用,不能博搜資料。諸經、諸子、四史、《通鑒》等書,宜入精讀之部,每日指定某時刻讀他,讀時一字不放過,讀完一部才讀別部,想鈔錄的隨讀隨鈔。另外指出一時刻,隨意涉覽:覺得有趣,注意細看;覺得無趣,便翻次葉;遇有想鈔錄的,也俟讀完再鈔,當時勿窒其機。

諸君勿因初讀中國書,勤勞大而結果少,便生退悔,因為我們讀書,并不是想專向現時所讀這一本書里討現錢現貨的得多少報酬,最要緊的是涵養成好讀書的習慣,和磨煉出善讀書的腦力。青年期所讀各書,不外借來做達這兩個目的的梯子。我所說的前提倘若不錯,則讀外國書和讀中國書當然都各有益處。外國名著,組織得好,易引起趣味;他的研究方法,整整齊齊擺出來,可以做我們模范。這是好處。我們滑眼讀去,容易變成享現成福的少爺們,不知甘苦來歷。這是壞處。中國書未經整理,一讀便是一個悶頭棍,每每打斷趣味。這是壞處。逼著你披荊斬棘,尋路來走,或者走許多冤枉路。(只要走路,斷無冤枉。走錯了回頭,便是絕好教訓。)從甘苦閱歷中磨煉出智慧,得苦盡甘來的趣味,那智慧和趣味卻最真切。這是好處。

還有一件,我在前項書目表中有好幾處寫“希望熟讀成誦”字樣。我想諸君或者以為甚難,也許反對說我頑舊,但我有我的意思。我并不是獎勵人勉強記憶,我所希望熟讀成誦的有兩種類:一種類是最有價值的文學作品,一種類是有益身心的格言。好文學是涵養情趣的工具,做一個民族的分子,總須對于本民族的好文學十分領略。能熟讀成誦,才在我們的“下意識”里頭,得著根柢。不知不覺會“發酵”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們全社會上形成共同意識,我既做這社會的分子,總要澈[4]底了解他,才不至和共同意識生隔閡;一方面我們應事接物時候,常常仗他給我們的光明。要平日摩得熟,臨時才得著用。我所以有些書希望熟讀成誦者在此,但亦不過一種格外希望而已,并不謂非如此不可。

導讀

所以我很獎勸青年好著書的習慣

梁啟超先生生長在清末民初,當著國家衰退、混亂,艱難時世,他心懷救國之大志,不僅從事政治活動,而且研究創作一刻不停。在那個用毛筆手寫的時代,他的著作竟達千萬字之巨,而且很多部專著都是開創一番新天地的名著。他的閱讀態度和寫作方式,自然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研究。

一個人要打好學問基礎,總是離不開閱讀和寫作這兩項。而閱讀又各有妙招,正確地下功夫是很重要的。

梁啟超先生首先提倡“抄書”,我們今天可以說是做筆記。每次讀書,看到有趣的地方,有心得的好詞句,就把它抄下來。短的文章全文抄錄,長文則摘其重要信息。這樣長年累月地積累,忽然某一天就會發現自己的閱讀已經有一定的積累和規模了。所以我提倡中小學學生備一個漂亮的筆記本,讀完一本書,記錄一下。

最簡單的記錄:只記書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如果是外版書,要注明譯者。

稍復雜的記錄:抄錄若干自己喜歡的段落,有意思的句子。

更好是歸納:簡要歸納這本書的內容。

最佳的做法:寫下自己的心得和評價。

梁啟超先生是大天才、大學問家,他竟然說:記憶力好的人,“不見得便有智慧”,而有智慧者“比較的倒是記性不甚好”。這真是為我這樣的人做了很大的解脫,我總覺得自己記憶力不好,而且為此感到慚愧,沒想到這倒不是一個人不可挽救的缺點,而只是一種特點。我們完全可以下功夫——抄錄,理解,記憶,來積累知識,提升智慧。而且,反復有得,反復啟發,也是抄錄可能帶來的好處。

梁啟超先生另外提倡多寫作,帶著寫作的目的去閱讀,會印象更深,閱讀更有效率。寫作是最好的表達訓練,不管你最終寫成什么樣,在寫作的過程中會形成對文字的感受,邏輯思維也會在寫作中逐漸形成。不寫作的人,讀一本好書后,聊起天來可能也有不錯的觀點,也能發表有意思的妙論,但如果你想對這本好書有更為深入的理解,從中得到大啟發,那么為這本書寫一篇讀后感、評論文章,是很有效的辦法。寫作過程中會不斷出現新問題,然后返回去翻查書本,重新思考,解決不斷出現的新問題。這時,你對這本書的閱讀就是真正的精讀了。這不是泛泛瀏覽、浮光掠影之輩能媲美的。

閱讀與寫作,相互促進。光閱讀,不寫作,終是隔了一層,容易眼高手低。

孫婧妍是2013年北京語文高考狀元,她也悟到了閱讀和寫作的緊密關系。她說:有效的閱讀和寫作訓練,可以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寫作訓練,可以提高表達能力;然后只要稍微注意一下考試答題技巧,就會考出高分。這么說雖然是功利的,但也道出了高效率學習語文的方法。語文成績優秀的學生,很少是靠著呆頭呆腦死記硬背煉成的,都需要長年累月的閱讀積累和寫作訓練。

但也不是閱讀什么書都需要抄,梁啟超先生說:“每日所讀之書,最好分兩類:一類是精讀的,一類是瀏覽的。”這就是做分類。經典的名著,需要熟讀,需要抄寫;而流行作品,只為娛樂的,可以一目十行,看過了,找些樂趣即可,不必花力氣、時間過分鉆研——專門研究流行文化的學者除外。

梁啟超先生說:“我們一面要養成讀書心細的習慣,一面要養成讀書眼快的習慣。心不細則毫無所得,等于白讀;眼不快則時候不彀用,不能博搜資料。”這也是一種很重要的閱讀能力。

我從小在鄉村小學、鄉村中學讀書,缺乏名師引導,沒有養成讀書時做筆記的習慣。到現在也做得不好,所以自己想了一個辦法,凡讀到值得分享的好書,我都盡量寫一篇書評文章,或讀后感,這就算是逼自己“做筆記”了。寫讀后感會生出很多新問題,因此需要反復閱讀,從而加深印象,也加深了理解。雖然不是很嚴謹的做法,但也算是一種自我補充。因此,至今我讀了很多書,也寫了很多文章。

思考

讀完這篇文章,你會立即去找一個本子,從這本書開始做抄錄嗎?

胡適之和梁啟超先生都強調寫作的重要性。胡適之先生說:“發表是吸收知識和思想的絕妙方法。”梁啟超先生認為——青年學生“斐然當述作之譽”,是鞭策做學問的一種妙用。

你做好準備動手寫一篇文章了嗎?

延伸閱讀:

梁啟超《歐游心影錄》《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鸡东县| 丰宁| 乌兰浩特市| 曲松县| 鲁甸县| 留坝县| 六枝特区| 鲁甸县| 红原县| 韶山市| 南京市| 棋牌| 营山县| 雷州市| 邵武市| 六枝特区| 体育| 兴海县| 安乡县| 普洱| 招远市| 博湖县| 广德县| 铜梁县| 长顺县| 甘谷县| 衡阳县| 通许县| 湖南省| 南通市| 云浮市| 东阿县| 建水县| 张掖市| 汝南县| 临武县| 浪卡子县| 隆昌县| 苍梧县| 乐业县| 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