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不起的語文書:讀書與旅行
- 葉開主編
- 3951字
- 2022-05-25 22:14:58
序 拓展我們的見識
《紅樓夢》中有名句:“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p>
這句話把做人跟寫文章聯系在一起,聽起來很有道理,仔細琢磨更有道理。實際上,卻沒有什么道理。把做人拓展到整個世界,這是傳統“做人學”過于發達的弊端。
我極不喜歡這句話,它讓我感到毛骨悚然。一個人真要是“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必定是個大怪物,在陰森的山洞里運籌于千里之外,給死對頭做個小人在身上插針。
一個人要如此洞明、如此練達干什么?人生有涯而學無涯,以為“洞明”“練達”,或許是自我蒙蔽。
妙手寫文章、做人要有真性情,生活有趣味,不見得非要多么洞明,多么練達。
大學者胡適之先生在1932年北京大學畢業典禮上做過一個演講,題目為《天下沒有白費的努力》。他勉勵畢業生今后繼續努力讀書,讓自己成為一個不墮落的人,“人生的道路上滿是陷阱,墮落的方式很多……第一種是容易拋棄學生時代的求知識的欲望?!诙N是容易拋棄學生時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p>
胡適之先生提到一個尖銳的問題:一個人大學畢業離開學校之后,很容易拋棄學生時代的求知識的欲望,容易拋棄學生時代的理想和人生追求。因為大學生活是理想生活,社會生活是現實生活,現實與理想發生矛盾時,人們為了生計通常要拋棄理想。這就是“人情練達”和“世事洞明”的結果。這樣,就失去了“求知識的欲望”和拋棄了“學生時代的理想”。這樣的人,無論多么“洞明”或“練達”,都是寫不出文章,寫不好文章的。
讀書、讀文章,照著胡適之先生的思考一直探索,會感到這是一個溫和、溫暖、智慧的人。他做過一個演講《為什么讀書》,說讀書是“接受人類的遺產”,讀書可以“解決困難”,還有“為要讀書而讀書”,因為“讀書的目的在于讀書,要讀書越多才可以讀書越多”。這是說,讀書越多越有見識,越能理解書。讀書這個行為的本身就是有意義的。
關于讀書,我在這里選入了現代與當代很多作家的文章,有長有短,有深有淺,各得其便。簡明扼要如胡適之先生的《為什么讀書》、許地山先生的《牛津的書蟲》、蔡元培先生的《我的讀書經驗》,深入一點的如夏丏尊先生的《閱讀什么和怎樣閱讀》,再深入一點的如魯迅先生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而最復雜的大概是錢鍾書先生的《詩可以怨》,對普通讀者有點小考驗。但是,如胡適之先生說的,越讀書越能讀書,讀完了會豁然開朗。
讀書就是讀人,讀人有時候要從他的作品、別人對他的評價出發。讀深入了,可能反而得出了自己的獨特看法。葉兆言的《閱讀吳宓》就是這樣的作品。讀書有各種方式,也有各種心得,這方面的文章太多了。寫人、寫事,各臻其妙。
曾讀過一篇文章,作者很巧妙地從胡適之先生的相貌寫起?,F代文化大家中胡適之相貌出眾,身材適度,溫文儒雅,氣質上佳。他中國文化有根基,又曾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留學,受到西方文化深刻影響,真正中西兼通、博古通今。胡適之先生寫文章觀點鮮明、平白如話。乍一眼看不出有多少才華,更沒有什么好詞好句,但越讀越有啟發。胡適之先生參與推動了兩千年來中華文化之大變局,厥功甚偉。他當過北大校長,做過駐美大使,人生經歷不可謂不豐,著作不可謂不厚。一直到老去,都是一個脾氣溫和、寬宏大度的人,一個性格單純的人。他個性獨立,思考深邃,絕不媚俗,一點都不“洞明”世事。他與蔣介石合影,竟悠閑地蹺著腳,倒是蔣介石雙手貼膝略顯拘謹。胡適之先生心腸好,熱心助人;胡適之先生還愛才,仁愛、寬容。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胡適之先生得知學生輩羅爾綱等人違背良心對他大加批判時,并不生氣,反而很同情這些留在大陸的學生們。他對旁人說,他們批判我也是沒有辦法的。當年羅爾綱初入門,確實是很有才華的年輕人,但是思想浮夸,愛追逐時髦,用階級斗爭理論寫文章和研究太平天國,胡適之先生就批評他說,做學問“不要趕時髦”。魯迅先生逝世后,許廣平在出版魯迅全集遇到困難時,曾向胡適之先生求助,胡適之先生立即給予切實的幫助。他對歷史學家顧頡剛極為賞識,在一次演講時曾作為例子大加褒揚,認為顧頡剛認真、深入,是歷史大家之才。做了這么多事情,幫助過、栽培過很多人,不僅沒得到好處,反而遭到反噬。胡適之先生可謂一點都不“練達”。胡適之先生就是這么一個不“洞明”不“練達”的“真人”:真實、真誠、真摯、真心、真意。讀他的文章,你看不到飛揚的文采,但語言樸實、真心實意,像冬天抱著一個熱水袋,讓你感到安寧。順著他文章的思路深入思考,找他談到過的作品來讀,你或許就能體會到他的閱讀廣泛、思考博大、人格獨立之魅力。
與胡適之先生在各方面都可以對照的,是中國現代文學奠基者之一的魯迅先生。
魯迅先生和胡適之先生是兩類人,不僅文學態度不同,性格不同,政見不同,連文學趣味也不同。
魯迅先生的寫作風格與胡適之先生也完全不同。
魯迅先生的文學才能高于胡適之先生。在現代白話文小說史上,魯迅先生是開山鼻祖,且一開始就達到了極高水平,同輩中無人能及。魯迅先生的散文,構思獨特、詞語精妙、文風犀利,有極大感染力。他的雜文、小品文,將諷刺、揶揄、挖苦、幽默熔冶一爐,有獨特風格,如小李飛刀般精準。
一個時代同時出現胡適之先生與魯迅先生,是這個時代活力和寬容的獨特體現。
徐志摩算是胡適之一派的。他們一起成立了“新月派”,努力推動新詩創作。然而,“新月派”中最有貢獻、最有實績、最有名的卻是徐志摩和林徽因,而不是胡適之先生。胡適之先生雖然是文學行動家、學問家、教育家,但文學創作上天賦不夠,比不上魯迅先生,也比不上徐志摩和林徽因。徐志摩和林徽因在散文、詩歌創作上,都達到了同時代的最高水平。徐志摩的散文,文如其人:文風飄逸,想象瑰麗,不拘俗套,熔鑄中西,有獨特魅力。林徽因回憶說,徐志摩在詩歌上固然是天才,但要恰當地理解和評價他,可能要到孫輩以后。徐志摩的溫和、寬厚、包容,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中難得的品質。他的熱情與浪漫,也是那個時代獨特的存在。
因緣際會,中西交融,清末民初成為世界現代史上僅有的文化大交融、大反思的時代。那時的知識分子,在國家衰敗、外敵侵侮、文化淪落之際,不僅要努力學習西方的先進文明,還要極力保存本民族的文化菁華。胡適之等人試圖激發一個中國式的文藝復興,以能推陳出新、鳳凰涅槃,讓中國文化能夠在短時間內浴火重生。黃遵憲、梁啟超等人曾在不同時間搭乘遠洋輪船到歐洲,他們撰寫的游記極大影響了后來的知識青年。順著他們的行跡,徐志摩、朱自清、王統照、巴金、錢鍾書等人通過海路和陸路,紛紛前往歐洲,他們的寫作,留下了一條文化絲綢之路的記錄。
中國和歐洲的海上航線,是從上海、香港出發,經新加坡、馬六甲海峽到斯里蘭卡,橫渡印度洋到達東非海岸,入亞丁灣溯紅海北上,過蘇伊士運河入地中海,然后到達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國,再向西出直布羅陀海峽,經英吉利海峽,可到英國、荷蘭、丹麥、德國、瑞典等國。
自從俄國在1916年修通西伯利亞大鐵路后,從遠東到歐洲有了一條陸地大動脈。徐志摩先生最早嘗鮮,搭乘這趟國際列車經蘇俄去歐洲,路上所見俄國革命之后的景象給了他極大的震撼,沿途俄國平民臉上的表情觸動了他,為此他寫了一篇散文《西伯利亞》,體現了一名大詩人的深刻洞察力。朱自清先生于20世紀30年代初去英國訪學,與去法國留學的李健吾等人從北平出發經哈爾濱,入蘇聯境內搭乘火車,橫穿廣袤的西伯利亞到達莫斯科,從莫斯科換車途經波蘭華沙、德國柏林直達法國巴黎。李健吾留在巴黎學習法國文學,朱自清繼續渡海前往倫敦。
這些海路和陸路的經典旅行路線,在噴氣式飛機普及的時代,人們已經很陌生了?,F在搭乘噴氣式飛機前往歐洲,只需十個小時左右。而過去,前輩們搭乘海輪,經白銀時代的黃金航路,前后需耗時一個半月左右。
梁啟超1918年前往歐洲旅行,途中撰寫了自己的第一部白話散文集《歐游心影錄》。其中寫到,一路上輪船??繒r他們就上岸游覽,輪船航行期間則寫作、學外語。他們在新加坡???,在馬六甲上岸,從南洋一路演講過去,提出華人也應該思考自治、獨立的觀點之后,同行的政治學家張君勱還寫了一篇文章《論中華民族南洋建國問題》。受他們的感召,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不少有志青年紛紛下南洋,幫助南洋諸島的殖民地獨立。
而當時火車旅行,從北京到巴黎,為時兩星期左右。這些海上旅行和火車旅行的經歷,誕生了一大批杰出的游記作品。徐志摩先生的游記名作《印度洋上的秋思》,因被選入語文教材而廣為人知。錢鍾書先生的長篇小說名作《圍城》,更是寫到這條黃金航道的隱秘情感和魅力。
現代科學技術上的突飛猛進,讓空間尺度變成了時間尺度。我們不再說中國到歐洲有一萬多公里,我們只說需十個小時左右。如天文學家談到行星系與行星系之間的距離時,不用多少公里,而是用多少光年。
速度的變化也影響了文學的表達?,F在人們寫游記,很少有人描述搭乘交通工具時發生的趣聞。一上飛機就忙著吃喝、瞌睡或聽音樂、看影片,一天之內可以到達地球上的幾乎所有角落。世界已經沒有了期待,喪失了神秘性。旅行者也沒有了沉思默想的時間。而沉思默想的過程,才是文學靈感乍現的主要通道。
現代文學大家們的努力,使得我們能在他們篳路藍縷的基礎上,繼續向內向外、向前向后思考和定位中國與外國的關系,以及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系。閱讀他們的作品,不能僅限于讀游記、抒情文章,更要讀他們寫的與歷史、社會、思想、文化相關的作品,這樣才能以更豐富的視野,來學習、感受他們獨特的思考、獨立的人格和獨異的文風。
編寫這本《了不起的語文書:讀書與旅行》的過程,是一場閱讀的盛宴。
我一直在享受著閱讀,快樂地工作著。為了更適合中小學學生的閱讀習慣,我繼續以分類模式,擇選優秀作品,并加以詳細分析導讀。不同年齡段的讀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翻開即讀,不管讀到哪篇,都是珠玉在目。
2015年4月26日初稿
2020年5月26日修訂
2020年10月19日第三次修改
2020年12月26日第四次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