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不得病的方法

前面我已經介紹了岐伯提出來的養生一大總原則、四大方法、三大要素,接下來,岐伯又說了一段非常重要的話——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上古那些圣人們,就是精通養生之道的人,教育老百姓都要說:對于虛邪賊風,一定要按時加以回避。再加上恬淡虛無,真氣順從而運行,精和神在體內守住。如果能這樣,疾病還能從哪里來呢?

這幾句話太重要了,這是教人不得病的方法。

首先要回避虛邪賊風,即一切可以致病的外在邪氣,特別是六淫邪氣,就是風、寒、暑、濕、燥、火,要盡量躲開它,不要觸犯它。有時候回避不了,比如現在的霧霾,也要盡量采取防范措施,戴防霧霾口罩。“避之有時”的“時”很重要,要知道時節的變化,早早采取回避措施。

其次要內守,這是最重要的方法。什么是“恬淡虛無”?“恬淡”就是淡泊,少欲望,不追求名利。老子說過“恬淡為上,勝而不美”,恬淡是上等做法,爭強好勝并不美好。其實恬淡是可以做到的,但“虛無”卻難以做到,“虛無”是最高境界,是道家所說的“道”的境界。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要達到極度的虛無,守住極度的寧靜,“無名天地之始”——“無”是天地萬物的開始、本原。《莊子·刻意》說:“夫恬惔寂漠,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虛無”是天地的本來面目,也是道德的本質。但也不是完全達不到,只要明白了天地萬物的本體、本質,然后按照內守的功夫不斷修煉就可以達到。

怎么修煉?首先是精神內守,就是在體內守住精氣和神氣,不讓它外泄。然后是真氣從之,就是真氣順從它運行,順從什么?“從之”的“之”指什么?后人有很多理解,我認為首先是人體的兩條大脈——任脈和督脈,然后是十二經脈。最后要吸收天地萬物的真氣于體內,達到天人合一。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肯定就不會得病了。“病安從來”,病還能從哪里來?病還怎么能來呢?這個“安”是哪里、怎么的意思,比如蘇東坡說:“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李白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岐伯接著說——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所以情志能控制并且欲望很少,心安寧而不恐懼,身體勞動但不疲倦,正氣調順暢了,那么每個人的欲望就會都得到滿足,每個人的愿望也都能實現。所以不管吃什么樣的食物都覺得甘美,不管穿什么樣的衣服都覺得合適,不管遵從什么樣的習俗都覺得快樂,不管地位是高還是低都不羨慕,這個時代的人民真是樸實啊。

上古之人“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這個“閑”字不是休閑的意思,這個字外面是個“門”,里面是個“木”字,就是柵欄,表示把自己的情志、思想擋住、控制住,不讓它隨意發展。只有心安才能無所畏懼,不悲不喜,即使勞累、辛苦也不知疲倦。可見“心安”是多么重要。

我想起慧可為了向達摩大師求得安心之法,竟用刀砍斷自己的左臂,奉獻于達摩座前。慧可說:“我心未寧,乞師與安。”祖師回答道:“將心來,與汝安。”慧可禪師沉吟了好久,回答道:“覓心了不可得。”祖師于是回答道:“我與汝安心竟。”慧可禪師聽了祖師的回答,當即豁然開悟。原來并沒有一個實在的心可以安,當你領悟到心本來是虛空,不安的心也就安住了。早在《黃帝內經》時代,岐伯就意識到心安的重要性。

后面說的“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這里是引用了老子《道德經》的話,《道德經》第八十章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第一個字都是意動詞,覺得食物很甘甜,覺得衣服很美,覺得住房很好,覺得生活很快樂。“樸”也是老子倡導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復歸于樸”,本義指沒有加工的木材,表示自然而然的、無智無欲的本真狀態,其實就是得道狀態。所以,養生的最高境界其實就是回到最原始、最淳樸、最本真的狀態。

岐伯最后說——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正因為如此,所以各種感官享受也不能吸引他的耳目,各種淫亂邪行也不能迷惑他的心智,無論是愚蠢還是聰明,是有才能還是沒有才能,都不被外物所干擾,因此符合生命之道。之所以他們都能活到一百歲而動作如常不顯衰老,是因為他們真德健全而沒有危害啊。

因為“心安”,所以各種感官刺激、各種淫亂邪行都無法干擾他。這里提出的“德全不危”四個字很重要。

什么是“德”?我們常說道德,“道”和“德”究竟什么關系?“德”有人解釋為“十四人一條心”,這是望文生義、胡解一氣。“德”這個字從甲骨文的形體來看,它的左邊是“彳”(chì),它在古文字中多表示“行走”之義;右邊是一只眼睛,眼睛上面有一條直線,表示眼睛要看正;要直視所行之路、所前往的方向,有“行得正,看得直”的意思。金文的形體與甲骨文的形體基本相似,只是在右邊的眼睛下加了“一顆心”,表示不僅要“行正、目正”,還要“心正”。可見“德”字的本義是指正確的標準,后來指人們的行為準則、道德規范。

那么“德”和“道”是什么關系呢?按照《道德經》的解釋,“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的,而“德”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道”是本體,“德”是“道”的具體體現。“道”只能通過我們的心去領悟它,“德”是我們領悟之后所進行的行為。“道”不分高低上下、全面還是不全面;“德”可以分高低上下、全面還是不全面。這里岐伯說只有返璞歸真,保持“心安”,才能“德全不危”。

可見《黃帝內經》反映了深刻的道家思想。那么得了“道”、保全了“德”的人生命軌跡是怎樣的呢?我們下一講接著說。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彩票| 白城市| 栾城县| 杂多县| 盘锦市| 绩溪县| 郎溪县| 平安县| 龙岩市| 陆川县| 昌平区| 文安县| 南投县| 客服| 万州区| 武鸣县| 昌图县| 富民县| 罗源县| 左云县| 堆龙德庆县| 滕州市| 乌鲁木齐市| 易门县| 临清市| 乐都县| 秦皇岛市| 开平市| 玛多县| 左权县| 章丘市| 堆龙德庆县| 多伦县| 康保县| 英山县| 澄迈县| 达日县| 浮梁县| 乐清市| 绵阳市| 新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