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控制:不持觀點的方法論
- 簡貴來
- 9字
- 2022-05-07 18:48:18
第二節 泡沫不可或缺
一、樂觀繁殖
經濟泡沫具有典型的重復性,經濟學不應該寄希望于泡沫會最終消亡。
歷史上資產價格大幅超過其基本價值的情況屢見不鮮,然而,對于是何種經濟力量制造了這些泡沫,長期以來經濟學家鮮有共識。近年來,很多觀點將泡沫的源頭認定為貨幣,這是不完整的。
泡沫總是發生在科技創新時期,由于新技術推動下的市場預期是正向積極的,人們會不自覺地高估資產的價值。積極的心態一定會高估價值而推動價格上升。這種描述正確地表達了泡沫的一種來源。
市場上總會存在著異質信念,也就是同時存在著樂觀者和悲觀者。而做多和做空一項資產的成本是不對稱的。事實上,市場上樂觀者的觀點比悲觀者的觀點表達得更為充分。因為樂觀的情緒會給出美好的愿景,人們也更愿意選擇,所以一般情況下,市場價格上漲的概率就會大一些。
有人把這種情緒的影響稱為理性泡沫,他們認為理性泡沫以資產價格的持續上漲為特征。投資者滿足于以當前價格持有資產,因為他們相信,泡沫破滅的風險可以從預期的價格增長中獲得補償。市場上更多的人是樂觀的,廣泛唱多的結果有時就是預期的自我實現。
羅伯特·J.希勒在《非理性繁榮》中闡述:“泡沫源于放大了諸多最初誘因的價格反饋機制。”泡沫的產生是有誘因的,隨后市場價格信息不斷被放大,反饋回去后又形成更多的樂觀情緒,這就是系統的自我繁殖、自我膨脹。
在價格膨脹到達一定程度時,市場的其他力量開始顯現,系統進入自我調節階段,多種力量經過信息系統的“比較、權衡、震蕩、調節”逐步歸于平衡。泡沫的影響力被其他力量大大削弱了,但價格不一定能夠回到原來的水平,往往會在一個新的高度穩定下來。
這種結果會讓更多的人相信理性泡沫的預期。
通常觀察泡沫的方法是觀察某些指標的變化,看它是否嚴重偏離其歷史正常水平。比如,股票要看市場上股價與收益的比率,即市盈率。美國20世紀90年代末期的納斯達克的市盈率就嚴重偏離了歷史正常值。美聯儲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先生曾經認為美國經濟已經迎來了一個“新范式”,在這種范式下,收益率將會繼續提高。然而,最后的結果是股市泡沫破裂,股價大跌。
觀察泡沫指標看似簡單明了,但不同背景下適用的工具和算式也是不同的。歷史數據非常重要,現實數據的可持續性及其與其他要素的關系也會影響評價結果。
所以,泡沫測度更宜選擇動態的、系統的、宏觀的評估方法,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數學式的精準,因為那是不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