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控制:不持觀點的方法論
- 簡貴來
- 3060字
- 2022-05-07 18:48:13
四、市場的統治
1.第二只看不見的手
蘇格蘭的愛丁堡是一個奇特的地方,除誕生了人所共知的《道德情操論》《國富論》的作者亞當·斯密外,還有出版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不列顛票據信用的性質和作用的探討》、常被稱為“中央銀行之父”的亨利·桑頓,以及新貨幣(紙幣)的發明人、《論貨幣和貿易:兼向國家供應貨幣的建議》的作者約翰·羅。
約翰·羅闡述了“貨幣需求”的概念,桑頓把所有不同的信用手段看成一個整體。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第一只看不見的手”)也是偉大的思想。然而,桑頓關于信用的研究指出,信用體系是不穩定的,貨幣增加后只要經濟能夠隨之增長,就會導致就業率提高,并掩蓋貨幣過度供給可能帶來的嚴重問題。但對于增加貨幣供給實現經濟增長的做法,桑頓并不看好,他認為采用這種增長模式的經濟系統存在著嚴重的“內在不穩定”問題。這與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的自我調節、自我修復理念有著顯著的差異。桑頓認為,經濟運行具有自我復軌的能力(負反饋現象),同樣經濟也有自我脫軌的能力(正反饋現象)。這種源于內在機理的自我調節也同“看不見的手”一樣干擾著經濟系統,我把它稱為“第二只看不見的手”。
本人以為,兩只“看不見的手”的觀點更符合經濟活動的規律,尤其要承認,正反饋導致經濟系統過度擴張以至于走向泡沫破裂的局面幾乎都是過度相信系統自我修復能力的結果。
桑頓從另一個角度就信用或金融貨幣政策的使用可能帶來的經濟擴張或萎縮提出了警告,他認為信用系統是不穩定、不可靠的。
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更加關注相對樂觀的經濟體系的自我調節和修復能力,桑頓則更加關注不樂觀的經濟現象,不論采取什么措施,人們都要清晰地認識到這種系統的基本特質,要更加注意這種系統的“內在不穩定”對經濟運行的破壞力。他對經濟運行中的(正)反饋機制可能強化不穩定性的觀點持理性的態度,并且其觀點與多年后維納提出的控制論思想基本契合。
在凱恩斯倡導政府干預作為“看得見的手”被全球推崇的時候,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的影響力就相形見絀了,當然桑頓所說的另一只“看不見的手”一直默默無聞。
忽視第二只“看不見的手”是經濟學研究的一大誤區。我們關注了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的問題,也充分考慮了外部因素的影響,但對經濟系統的“原罪”,即系統自身的“內在不穩定”認識不足,而且這種“內在不穩定”有一定的破壞性,以及自我擴張、自我膨脹和自我繁殖變異的可能性。
2.第三股力量——信息
供給與需求作為經濟體系的基礎要素,是市場交易的兩端。由于形式上相對獨立,很多學者把二者分割開來研究。關注供給側或關注需求側是相對的,但在經濟學上不應該將雙方對立起來討論,因為那是沒有意義的。無論你看得見還是看不見,它們的聯系都如此緊密,簡單地放在一起和分割開來都是錯誤的。
很多學者喜歡以算術邏輯討論供給和需求,并且常常把供給的增減對需求的影響或需求的盛衰對供給的反饋當作研究經濟運行的工具,在微觀上得出物價的變動規律。但將這種微觀經濟學方法用在宏觀經濟研究中是不恰當的,因為沒有關注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市場的走勢、政策的調整、經濟預期等。
本書按照控制論的要求,提出了信息對于供求關系的作用機理問題,希望改變經濟學家關于供求關系的傳統思維方式。
我們在以控制論、系統論、信息論的觀點看問題時,就會發現在供求之外有第三股力量:信息(見圖1-1)。信息是媒介,是通信通道,是虛擬要素,也是預期、心理和市場趨勢。讀者可能一頭霧水,是的,我不可能用簡單的幾句話把深奧的“三論”講清楚,我只想借用信息這個概念,把它植入經濟學的供求理論。

圖1-1 第三股力量
把一個非物質的概念放到傳統的供求理論中顯然有違正統。我并非試圖改變供求關系在經濟理論體系的地位,加入一個新元素“信息”是想把干擾市場交易的其他要素納入市場研究。
“信息端”在經濟市場中包含了市場趨勢、政策預期、杠桿率、集合效應、交易偏好、交易機制、穩定性等因素。凡不在傳統的供給與需求分析中,但有利于分析影響市場變動的因素都可以納入“信息端”。這些游離在供求兩端之外的要素的基本特點是包含虛擬要素、運行機制、衍生品及人的“活思想”。人本來是被納入需求端參與分析的,但傳統的供求分析中更加注重需求的數量、層級及有效需求等相對物化的因素,即使把人的需求作為考量,也是按“一人世界”而不是“眾人世界”分析的。
實踐中,我們看到的市場波動往往是由人導致的,而不是由供給與需求導致的。不同人群的交流和人群中處于“領袖”地位的人的引導會大大改變市場本來的軌跡,給相對穩定的市場供求關系增加了不穩定性(熵增)。
我國進入21世紀后,市場上絕大多數商品一直供過于求,但也曾發生類似大蒜的商品被個別人的預期推動而漲價的現象。這些商品的市場量價波動與供給和需求沒有關系,是信息端在起作用。
人的干擾無疑是所有干擾因素中最為活躍的,但我們往往對此關注不夠。人的因素尤其是“人群”的因素在市場中的作用是復雜的,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簡單的分析方法可以說無解,往往需要考量更多參與要素。
而市場機制和信息“變異”問題是傳統經濟學市場分析的另一個短板。經濟學大師亞當·斯密和哈耶克的著作都強調市場的自我調節和修復能力,認為應尊重市場規律,減少干擾等。但少有經濟學家關注市場機制和信息“變異”的趨勢,甚至很多學者回避市場信息有“混亂的基因”。信息論的研究結論是,信息“混沌”現象的影響力隨著信息量的增加而愈發活躍,從而導致系統的熵增趨勢愈發明顯,這已經成為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問題。
3.熵增趨勢的必然
信息論的創始人克勞德·香農提出了“信息熵”和“信息通道”,解釋了傳統經濟學無法理解的系統性紊亂的內在機理。我們知道,信息在通信過程中必須克服干擾才能確保準確傳遞。在市場交易過程中,所有的交易和信息都會不斷地受“人”的意愿調整,也會有各種干擾摻雜進來,包括看見的、聽見的,甚至是想象的信息,還有不同人的思維、行為差異的影響。信息在計劃—結果—反饋—調整等一連串、多層級的動態鏈中傳遞,再加上供給與供給之間、需求與需求之間、供給與需求之間相互干擾、相互作用、相互傳導,經過不同人的理解和加工,主觀的行為信息和被動的信息變異會再次升級,成為又一個更加復雜的信息端。
經過傳導的信息已不是發出時的信息,不確定性越來越強,復雜性和動態性也越來越強,為此我們用“熵”來描述系統的混亂程度。
在供求關系之外提出“信息”這個概念,是在信息與不確定性、信息與熵、信息與混沌之間架起了橋梁,為解決經濟學研究供求關系的單一性、片面性打開了新的視野。
“熵增”是無序的增加,而無序是市場的破壞力,如果不能夠控制,無序會成為災難,所以要引出“控制”這個概念。在控制論中,“控制”的定義是:為了“改善”某個或某些受控對象的功能或發展,需要獲得并使用信息,以這種信息為基礎影響該對象的變化,稱為控制。它的邏輯是,控制的基礎是信息,一切信息傳遞都是為了控制,任何控制都依賴信息反饋。
經濟系統的波動一般都是從經濟繁榮開始的。經濟指標欣欣向榮的局面會把利好信息傳遞出去,讓更多的力量積極參與進來,包括資金、政策、供給、需求及人們的消費意愿。均衡的市場交易被打亂、量價不能同步時,擴張的供給和需求之間的分歧就出現了,而后市場參與者的心態出現變化,市場中的聲音、力量、趨勢不協調,產生矛盾,這說明經濟系統的熵增局面已經形成。
一般當蕭條出現后,系統中“負責任”的積極力量就會實時開始作用,系統的自我修復力量及政府的干預力量會參與進來,繼而出現熵減。經濟系統將重新趨向另一個相對均衡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