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控制:不持觀點的方法論
- 簡貴來
- 3676字
- 2022-05-07 18:48:13
三、市場之累
市場的神奇之處就在于,它能夠協調無數人的選擇。
——威廉·伊斯特
1.不穩定趨勢
我國近40年來商品的需求結構是穩中有變,逐步提升。由于供給側存在一定的滯后,已經凸顯的需求樣本作為決策的錨,一般會導致針對“主流需求”扎堆的產品供給。
毋庸置疑,這就是自由市場的競爭邏輯,它的存在是合理的,也是積極的。充分競爭的自由市場會在市場稀缺性產生抑制狀態時在系統的信息反饋下反思、調整,直至靠近目標值。
控制理論認為無論市場是一個閉環系統還是一個開環系統,最終都會實現自我調節,調節的效率則因系統而異。如果行政手段或者金融機構參與了市場的調節,由于政府調控的能力和效率比較高,市場就會逐步演化成政府主導的宏觀調控。結果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不是,但無論是市場的自我調節還是行政調節,市場的震蕩都在所難免。
在系統中,不管調節力度的大小,也不管自由化程度的高低,干擾因素總會給供給者和消費者傳遞不同的信息,導致系統“熵增”。通過反饋調節,經濟指標又會出現收斂性,系統便趨于穩定。
市場的不穩定性與生俱來,這正是控制論的核心,也是目前很多經濟學派廣泛接受的現實。
2.均衡與非
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假設認為人是理性的,理性人在一個靜態的、均衡的世界中進行決策。顯而易見,新古典的均衡理論已經嚴重脫離現實。
非均衡經濟學已經占據一席之地。非均衡強調經濟系統運行過程的中斷和破壞,著眼于經濟行為主體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情況而不斷進行的調整,即自我調節。
現代經濟學有這樣的共識:均衡與非均衡是相對的,輪流存在的。非均衡的出現有一定概率,其持續一段時間并在系統自我調節后可能會消散,表現為經濟運行中均衡現象增多。但經濟的內生動力會推動其發生變化,在一系列技術創新、制度變化和外部力量的影響下,不斷強大的非均衡力量成了推動經濟革新的動力。
非均衡理論強調偶然性、不確定性,對變化持開放態度。認為非均衡是經濟體系的一種內生動力,它本身就意味著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往往是由技術變革導致的,這也是經濟進步的誘因。把技術變革理解成“破壞性運動”是熊彼特在100年前就提出的觀點,他的名言是:“經濟體系中存在著一種力量,這種力量能夠破壞任何可能達至的均衡”。
經濟泡沫和崩潰也是非均衡現象的表現。資產價格自我強化會形成泡沫。經濟行為主體(群體)在市場預期一致時起作用。預測結果明顯向好時,高價格波動周期就會出現。這種現象源于相互作用及自我強化的正反饋行為。
追求市場均衡是經濟學的終極目標。但非均衡的泡沫和崩潰是經常出現的。現實往往是非均衡多過于均衡,把控非均衡是推動經濟進步的必然要求。
的確,市場經濟在初期時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均衡,但也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均衡。非均衡一直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只不過很多人不愿意承認罷了。目前,非均衡理論強調并關注的干擾因素有技術進步、泡沫等,以控制論的觀點來看是不完整的。控制論強調,經濟系統在運行過程中一直處在動態的不平衡和調節力量的干擾中。而系統的反饋是有正負之分的,在正反饋的作用下,系統會放大經濟指標,加強系統的發散趨勢。負反饋的抑制作用則在一定程度上平抑市場的波動,但不一定就會實現均衡。
所以,僅承認市場的非均衡特性是不夠的,要深入把握導致非均衡的深層次原因和市場運行過程中可能的變異和震蕩。這部分涉及經濟系統的可知要素和不可知要素、自我繁殖、正負反饋、系統的自我不穩定性等因素。經濟學需要從更加宏觀的角度找到抑制系統震蕩的途徑。
3.不完全競爭
完全競爭是一個錯誤的假設。傳統經濟學家假設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因為這樣就可以實現“資源最優配置”與“零利潤”。當然這是一種以假設為前提的經濟學研究方法,這種假設導致的錯誤和成果一樣多。
大家都知道理想化的市場是不存在的,但預先假設的方法又讓我們假設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問題出在是否理解、接受市場的競爭存在自我震蕩、自我調節的過程。可觀察到動態的市場運行有其缺陷,也會失靈,更會導致非均衡。交易過程中市場競爭的動力來自市場機制的規范和趨利動機推動下的積極進取。外部力量的抑制和政府干預會誘發市場交易產生波動,除此以外,市場在積極力量的作用下也可能過度擴張,形成泡沫,還可能誘發系統震蕩導致市場機制失靈。所謂的積極力量是指人類在逐利性驅使下的行為,并非完全市場競爭機制的結果。
經濟決策者應該為經濟參與者提供激勵和信息,以協調他們背對背的計劃,讓他們充分感受到交易能帶來互惠,這是一種有效的市場激勵辦法。理論研究不應該假設市場是“完全競爭”的,而是應該輔助市場競爭機制的充分發揮,讓市場盡可能地接近完全競爭狀態。
理想主義者總是認為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市場可以完美地達成這種協調,以至于所有交易的收益都被汲取,所有的生產成本達到最低,所有技術也都被使用。
完全競爭忽略了真實的市場行為的特征,用看似邏輯嚴密的推理、更加深奧的理論把市場經濟的運行軌跡拉到了理想的極致,但忽略了市場干擾因素的“經濟學結論”可能是市場的破壞者。
市場的競爭程度是市場成熟程度的衡量指標。理想化的、依靠假設形成的經濟理論本身是空洞的理論游戲。任何市場的運行機制都是在復雜而矛盾的體系中形成的,競爭是伴隨市場制度的成熟而興起的,市場的成熟度越高,競爭的完全度越高。加之經濟系統是動態的,市場機制也同樣處在不斷調整和被調整的過程中,假設中的完全競爭狀態是不會存在的。
4.讓市場自行其是
每個系統都有自身的運行規律,自我演化、自我調節、自我修復是一個有機系統的基本能力。
按照維納的自動調節原理和經濟學大師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理論,系統都有自我調節機制和能力,他們都主張不干預或不急于干預。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的中心思想是“看不見的手”在調節市場。他認為社會經濟的現象看似雜亂無章,但它有自我調節機制。市場上某種商品供應短缺時,其價格就會上升。價格上升會使生產商獲得較高的利潤,這個信息傳至其他生產商時,這種產品的生產就會增加。供給增加了,需求沒有明顯變化,價格就會下降。消費者和供給者以市場為紐帶進行著某種博弈,尋找平衡點。用亞當·斯密的話來說,每個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無形的手牽著去實現一種他根本無意要實現的目的,……他們促進社會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們真正想要實現的還要好”。
經濟學的一個共識就是人是自利的。在市場體系下,人會盡可能地賺錢。市場體系不是由革命或個別人物締造的,美國經濟史學家羅伯特·海爾布隆納在《經濟學統治世界》一書中寫道:“市場是一個多面向的自發過程。”
我想強調的是,只有具備約束條件的市場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市場。我相信科斯先生的觀點:“市場是創造出來的。”
亞當·斯密理論的大敵不是政府,而是任何形式的壟斷。他反對政府對市場機能的干預。他認為如果自由競爭受到阻礙,那只“看不見的手”就無法修復市場缺陷,不能調節供求關系。這種阻礙往往是市場機制不完善或政府過度干預導致的。亞當·斯密相信自由貿易,反對高關稅,反對政府對商業和自由市場的干涉。他認為政府干預會降低經濟效率,最終使供需雙方及政府付出較高的代價,并且這種過度干預一定會適得其反。
控制論原理告訴我們要把經濟市場當成具有一定自我調節能力的系統。如果系統被破壞得非常嚴重,那就要因時、因地制宜和人為干預。當宏觀經濟、社會處在崩潰的邊緣時,它們可能需要政府的政策干預。這就是20世紀30年代后世界經濟支離破碎、危機四伏時凱恩斯理論得到人們推崇的原因,但那個時候維納的控制論還未誕生。控制論誕生后,它的基本理論配合了凱恩斯的政府干預理論,但兩者之間的差異也是巨大的。
商品市場的自我調節功能是很容易表現出來的。市場的比較能力及消費者的個人好惡、消費能力都會參與市場調節。消費者和供給者對商品價格的波動同樣敏感。在有利可圖時,供給者就會變得積極。當然,供給者增加供給的初衷不是平抑物價。但當市場供給量提升時,供給短缺的局面就會改變,市場供不應求的局面也會改變,物價就會有所回落。同理,市場需求短缺(消費不足)時,物價就會下降,供應數量會逐步減少,經驗數據表明,物價下行的周期會更長一點。從歷史上看,市場蕭條局面對市場信心的破壞會十分嚴重。
“自我調節”準確描述了市場的美妙之處。假如市場產出、價格或者投資在一段時間內偏離了基本規律和社會水平,就會有一股力量將它拉回來。所以,有人說市場是經濟自由的極致,也是最嚴格的監工。
主流經濟學派認為,發展的問題不應該靠行政指令來解決,而應依靠一群自由逐利的人的行動來解決。然而,我們作為理性的理論工作者,一定要清晰地區分廣義市場和狹義市場。商品市場屬于狹義市場,治理者和消費者可謂一目了然。然而,經濟學所說的市場是廣義市場,不在一般人的視野之內。市場機制在廣義市場范圍內的自動調節會受到眾多要素及系統力量的影響,一般人看來往往會“一頭霧水”。不全面的信息、不成熟的判斷及豐富的感性意志集合往往會形成一種預期,這種預期會積極參與市場調節,因此不可預見性和不可控性自然提高。
對此,新古典經濟學沒有高度關注。所以,市場的自我調節功能并沒有理論上那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