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引言
讓關鍵的事情變得容易做

講一個發生在帕特里克·麥金尼斯(Patrick McGinnis)身上的故事吧。1

麥金尼斯是一個滿足人們所有期待、符合人們對精英的所有標準的人。他從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畢業后又讀了哈佛商學院,后來加入一家頂級的金融和保險公司。他覺得自己應該長時間工作,也確實這樣做了:他每周工作長達80個小時,即便節假日也是如此。他從來沒有在老板之前離開過辦公室,有時候他給人的感覺是他從未離開過辦公室。他出差非常多,因此他獲得了航空公司級別最高的常旅客身份,這個級別高得甚至連名字都沒有。與此同時,他在三個大洲的四家公司擔任董事。有一次,他抱病在身卻拒絕待在家里養病,結果在董事會議中不得不三次離席,去洗手間嘔吐。有一次吐完回來時,一位同事說他臉色發青,但他硬是挺過來了。

他所接受的教育是,努力工作是生活中獲得一切的關鍵。這是當代人的常見思維方式:工作理念體現一個人的性格,作為一名成就非凡的人,他已經把這一點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他不只是認為無休止的工作會帶來成功,甚至還認為無休止的工作本身就是成功。下午5點下班意味著這份工作肯定不是很重要。他認定自己的努力工作最終會帶來回報。直到后來有一天,他醒來之后發現自己為之努力工作的公司破產了。那是美國國際集團(AIG),時間是2008年,他持有的股票下跌了97%。那些在辦公室熬過的夜,那些去往歐洲、南美和中國無數紅眼航班的飛行,那些錯過的生日和慶祝活動,全都變得毫無價值。

金融危機爆發后的幾個月里,麥金尼斯連床都下不了。他開始夜間盜汗,眼前變得模糊不清:好幾個月的時間里他不僅眼睛看不清楚東西,而且整個人都變得不知所措,陷入迷茫。

麥金尼斯因壓力過大而生病了,他找醫生做了一些檢查。他就像喬治·奧威爾在《動物莊園》里描寫的悲劇角色博克瑟馬(Boxer the Horse)一樣。博克瑟馬是農場里最具奉獻精神的勞動者,對每一個問題、每一次挫折的回應都是:“我會更努力地工作。”最后,博克瑟馬因過度勞累而病倒,被送往屠馬場。從醫生辦公室回家的路上,他做了一個承諾,并稱之為“與上天的契約”。他向自己承諾:“如果我能痊愈,那么我一定會做出一些改變。”2

“更加努力工作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辦法。”麥金尼斯以前常常這樣說。但他突然意識到,更加努力工作的邊際收益實際上是個負值,這絕不是獲得人生最優回報的好辦法。

但他能做什么呢?有三個選項。

1.他可以繼續這樣工作,但這很可能把自己累死。

2.他可以降低預期,放棄自己的目標。

3.他可以找一個更簡單的方法去獲得他想要的成功。

他選擇了第三個選項。

他辭去了自己在美國國際集團原本的職務,但繼續擔任顧問。他不再每周工作80個小時,開始在5點就下班回家,周末也不再回復電子郵件了。他不再把睡眠當成一種無法避免的罪惡。他開始散步、跑步,吃得更健康。他減掉了11千克的體重。他開始重新享受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這時候,一個風投行業的朋友給了麥金尼斯一些啟發。麥金尼斯的朋友做的不是大額投資,而是在自己看好的公司小額入股。這激發了麥金尼斯的興趣。麥金尼斯投資了幾家公司。他的投資組合已經產生了25倍的回報。即使在經濟困難時期,他對自己的財務狀況也感到很樂觀,因為他不依賴單一的收入來源。他只花了過去一半的工作時間就賺到了更多的錢。顯然,他現在所做的工作回報率更高,生活受到的打擾更少。他說:“我甚至沒有感覺自己是在工作。”他從這次經歷中學到的是:當你無法更加努力時,就該尋找一條更簡單的路了

你呢?你是否曾經感覺:

· 你跑得更快了,但沒有更接近自己的目標?

· 你想做出更大的貢獻,但缺乏精力?

· 你在崩潰的邊緣搖搖欲墜?

· 所有事情都比它應有的難度更大?

如果你對上述任何一個或者全部問題給出了肯定的答案,那么,這本書就是為你而寫的。現代人往往個個紀律嚴明,做事專注,對工作投入且富有激情,但同時他們也筋疲力盡。

無盡的拼搏不能帶來無盡的成功

生活有起有落,我們做的每件事都有它的節奏。我們要有努力拼搏的時候,也要有休養生息的時候。但現在,許多人拼得越來越兇,永不停歇,失去了節奏感,只剩下無休止的拼搏。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機遇的時代。但現代生活中有些事情做起來就像在高海拔地區徒步旅行,空氣很稀薄,就算往前挪動寸步也格外吃力。人們也許囿于對未來無盡的恐懼和不確定感,也許感到孤獨和孤立,也許面對著經濟上的焦慮或困難,也許受制于日常生活中讓我們窒息的所有責任和壓力。生活是艱難的,這種艱難以各種方式呈現出來,讓人感到復雜或沉重,悲傷或疲憊。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挑戰令人備感艱難;失望感令人備感艱難;賬單令人備感艱難;維持緊張的人際關系令人備感艱難;撫養孩子令人備感艱難;失去所愛的人也令人備感艱難。有時候,生活中的每一天可能都很艱難。

幻想一本書可以消除這些難題是不切實際的。我寫這本書并不是輕視這些煩惱,而是想要幫你減輕煩惱。這本書可能不能把每一件困難的事情都變得易于解決和承擔,但我相信,它可以讓許多困難的事情變得容易一些。

面對重大的挑戰感到不堪重負和筋疲力盡是很正常的。同樣,為日常挫折和煩惱感到不堪重負和筋疲力盡也是正常的。每個人都會遇到這種情況。如今,這種情況似乎更頻繁地發生在我們之中更多人的身上。奇怪的是,許多人面對疲憊和壓力的反應,是發誓要更努力、更長時間地工作。這不起作用。我們的文化把筋疲力盡美化成衡量成功和實現自我價值的標準。這里面隱含的信息是,如果我們沒有總是筋疲力盡,那一定是做得不夠;那些偉大的東西是留給那些流血的人的,是留給那些努力到幾近崩潰的人的。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壓倒性的工作量成為一種目標。

過度努力不是榮耀。

的確,努力工作可以產生更好的結果,但這只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確的。畢竟,我們能夠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是有上限的。我們的投入超過上限越多,我們通過努力得到的回報就越少。這個循環會一直持續,直到最后我們精疲力竭,卻仍然沒有得到我們真正想要的結果。你很可能懂得這個道理,也可能正在經歷這些。雖然聽起來有些殘酷,但這就是每個人面對的人生回報定律,而用更少的努力,輕松達成想要的結果完全是有可能的,我稱之為人生最優回報定律,也是我希望通過本書分享給你的東西。

如果面對困難我們采取了相反的方法呢?如果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把自己逼到極限,而是去尋找一條更簡單的道路,我們的人生會發生什么呢?

不只要做正確的事,還要正確地做事

在我的第一本書《精要主義》(1)出版之后,我開始做一些全美巡回的主題演講,簽名售書,并分享我的心聲。我經常帶上我的一個孩子和我一同去經歷奇遇,我和妻子安娜都很喜歡這一點。在一次這樣的旅途中,我在預定的時間抵達簽售處,發現有300人在排隊,書店的書已經售罄,這是之前的活動中從未出現過的。那一年,我去過的機場休息室、叫過的優步車輛和住過的酒店房間多到數不清,晚上回到酒店時我總是興奮而疲憊,然后叫一個客房送餐服務。《精要主義》的成功改變了一切。

那些讀過或者聽過這本書三四次甚至17次的人寫信給我,告訴我這本書極大地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有些情況下甚至挽救了他們的生活。他們都想與我分享自己的故事,而我也樂于傾聽。我想在這些渴望成為精要主義者的人面前演講,想回復每一封讀者發來的郵件,想給每一個讓我在書上簽名的人寫下個性化的留言,想親切誠懇地傾聽每個想分享其精要主義體驗的人的故事。

但比成為“精要主義之父”更棒的是,我如今是四個孩子的父親。我的家庭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所以我想全心投入其中。我想成為妻子安娜的貼心伴侶,為她留出空間,讓她追求自己的目標和夢想。哪怕好像總是不太方便,只要孩子們想說話,我都想認真傾聽,想與孩子們一起慶祝他們的成功,想指導和鼓勵他們去完成心中最重要的目標,無論那個目標是什么。我想和他們一起玩游戲,一起摔跤、游泳、打網球,一起去海灘,晚上一起吃著爆米花和零食看電影。為了給這些事情騰出時間,我舍棄了很多不必要的事務:我推辭了寫新書的計劃,即使被告知我“應該”每18個月寫一本。我在斯坦福大學教學期間休息了一段時間,取消了創建工作室的計劃。我這輩子從來沒有這么挑剔過。問題是,我要做的事情還是太多了。更糟糕的是,我感到自己需要付出更多,而我已經沒有余力了。

我盡力成為精要主義的典范,像我教別人的那樣去生活。但這好像不足以應對生活給我的重任。我感到我的一個觀念出現了裂痕,那也是我一直固守的:要想完成目標而不陷入無盡的忙碌或過度投入,我們只需要約束自己,只對重要事項說Yes,對所有其他事情說No。但現在我把自己搞暈了:當一個人的生活已經被剝離到只剩重要事項,且數量仍然太多時,他該怎么辦?

那時候,我正在和一些非常有思想的企業家交流,有人提到了“大石頭理論”(big rocks theory),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故事。一位老師拿來一個巨大的空罐子,她把一些小石子倒入底部。接著,她試圖把一些更大的石頭放進去,但罐子已經裝不下了。然后,老師拿來一個同樣大的空罐子。這次,她先把大石頭放進去,再把小石子倒進去,甚至還倒入了一些沙子。如圖0-1所示,這次裝得下了。

圖0-1 重要事項與瑣碎小事安排得當

當然,這只是一個比喻。大石頭代表最重要的責任,例如健康、家庭和人際關系。小石子代表相對不那么重要的事情,例如工作和事業。沙子代表像社交媒體和刷手機這樣的事情。“大石頭理論”與我一直以來的認知很相似:如果你將最重要的事情置于首位,那么你不但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騰出了空間,也為其他瑣事做好了安排。但如果反過來,你先忙完那些瑣事的話,就沒有精力處理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了。那天晚上,我坐在酒店房間里想:如果大石頭太多該怎么辦?如圖0-2所示,如果絕對重要的工作跟“罐子”的尺寸不匹配怎么辦?

圖0-2 重要事項與“罐子”的尺寸不匹配

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接到一個視頻電話,是我的兒子杰克用我妻子的手機打來的。這很不尋常,我立刻警覺起來。杰克臉色蒼白,語氣很急迫,他看起來很害怕。我能聽見妻子的聲音,她在旁邊指示杰克“把手機轉過來”,好讓我看到發生了什么。杰克試圖解釋:“伊芙出了點兒問題,她本來好好地在吃東西,突然她的頭開始晃動……媽媽讓我給你打電話。”伊芙出現了嚴重的癲癇大發作。

在腎上腺素的刺激下,我完成了接下來的事情:匆忙打包行李,乘坐紅眼航班回家。但接下來幾星期發生的事情令我情緒消沉。我們頻繁造訪醫院,請教醫學專家。朋友和家人不斷打來電話,他們想知道我們過得怎么樣,詢問能幫上什么忙。與此同時,我發現所有的待辦事項并沒有由于我處于危難之中而神奇地消失。我仍然需要重新安排主題演講的時間,需要取消航班,需要回復重要的郵件。壓迫感襲來,我開始超負荷運轉,有時候,這幾乎令我窒息,令我崩潰投降。這種感覺持續了好幾個星期。最終,我意識到目前的局面:我透支了。我寫了一本書來告訴人們如何成為一名精要主義者,自己卻不堪重負,顧此失彼。我發自內心地想成為一名完美的精要主義者,但我沒有冗余的事項可以舍棄,所有事項都很重要。最后我對安娜說:“我不行了。”

對此我的結論是: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正確的,都有正當理由。但是,我做事的方法不對。我就像一名努力使用下背部肌肉舉重的選手,一名沒有學會正確呼吸方法的游泳者,一名煞費苦心徒手揉制每塊面團的面包師。

我想你應該很清楚我在說什么。你對自己的工作保持高度投入,但這令你自己處于透支的邊緣,你竭盡全力,但仍然感覺做得不夠,重要事項多到超出日程安排,你想做更多的事情,卻沒有余力,你在重要的事情上取得了進展,卻由于過度勞累而無法從成功中收獲任何快樂,我猜你一定能體會這些感覺。

對于付出了這么多的你,我要說:還有另一條路。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一定要那么艱難地完成,不是要我們筋疲力盡事情才能取得進展,我們做出貢獻也不必以身心健康為代價。當重要的事情變得難以處理時,你要么放棄它們,要么尋找一種更簡單的處理方法。

《精要主義》幫助我們做正確的事情,《輕松主義》幫助我們用正確的方式去做。自從寫了《精要主義》之后,我獲得了與成千上萬人交談的難得機會,談論他們在追求真正有意義的生活時所面對的挑戰。有些交談是面對面的,有些是通過社交媒體,還有一些是在我的播客上。這是一場多年的聆聽之旅。有那么多人無助地與我分享他們面對重要事項時遇到的困難,這是我一生中從未有過的機會。

我所了解到的是,大家都想做好重要的事。我們想減肥,想為房子或退休攢錢,想在事業上獲得成就感,想與一起工作和生活的人們建立更親密的關系。這一切難以實現的原因并不在于我們缺乏動機,因為如果只要有動機就可以的話,那么我們早已達到了理想的體重、能夠量入為出、擁有了理想的工作、享受著與最重要的人親密而有意義的關系。

事實是,僅有動機還不夠,因為時間與精力是一種有限的資源。為了在重要事項上真正取得進展,我們需要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應對工作和生活。我們可以通過把重要事項變容易來獲得更好的結果,而不是一味地加倍努力。

對一些人來說,“減少努力”的理念會令人不舒服,這會令他們有偷懶的感覺,令他們擔心落后于人,或是為沒有“多走一英里”而內疚。一定要擺脫這種心態,即認為做困難的事情本身具有內在價值,不僅迷信困難,還懷疑所有做起來容易的事。

輕松地實現目標并不代表一個人沒有上進心,它是聰明的體現,是一種讓人得以從“艱辛”和“懶惰”中解脫的替代品:它讓我們既能保持清醒,又能得到我們想要的一切。

如果關鍵的事情做起來更容易,重要的事情做起來更輕松,你的生活會發生什么樣的改變?如果你一直拖延的重要事項變得令人樂在其中,而無意義的瑣事對你完全失去了吸引力呢?這樣的轉變對我們大有裨益,甚至會顛覆我們的生活。

這就是本書的價值主張,它主張一種全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能讓人們輕松取得更多成就,讓人們無須過度努力就能獲得理想的結果。

以輕松狀態、輕松行動,輕松獲取理想成果

這本書由三個簡單的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幫助你恢復“輕松狀態”,第二部分教會你采取“輕松行動”;第三部分揭秘5種杠桿力量,讓你輕松實現理想成果。每一部分都建立在前一部分的基礎之上。

想象一名NBA球員站出來罰球的場景。

第一步,他們進入“特定的區域”,站到罰球線上的那個“點”運球,這是一個幫助他們集中注意力的例行儀式。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們如何放空自己,拋開所有情緒,屏蔽周圍人群的噪聲。這就是我所說的“輕松狀態”。

第二步,他們彎曲膝蓋,肘部彎成直角,然后抬臂、抖腕、將球投出。他們一直訓練這套精準、流暢的動作,最終將它深深植入肌肉記憶。他們的動作毫不費力,做得流暢又平穩。這就是“輕松行動”。

第三步,球在空中劃出弧線,落入籃筐,發出令人滿足的“嗖——”的聲音,那是完美執行罰球的聲音。這并不是偶然,他們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做到。這就是“輕松成果”的實現。

第一部分:輕松狀態

當我們的大腦滿負荷運轉的時候,一切都變得更困難。疲憊使我們慢下來。不合時宜的假想和情緒使我們難以處理新的信息。日常生活中無盡的雜務,讓我們分不清輕重緩急。

所以,讓事情變輕松的第一步,是清除我們頭腦和心中的混亂。這就是我所說的進入“輕松狀態”(如圖0-3所示)。

圖0-3 如何定位“輕松狀態”

你很可能曾經歷過這種情況:你感到精力充沛,平心靜氣,全神貫注,完全專注于當下。你清醒地認識到當下什么是最重要的。你感覺自己有能力在正確的時間采取正確的行動,你進入狀態了。

本書的這一部分提供了恢復到輕松狀態的可行方法(如圖0-4所示)。

圖0-4 完成重要事項的不同狀態

第二部分:輕松行動

一旦我們找到了輕松狀態,采取輕松行動就變得更容易了。但是我們仍然可能遇到種種復雜的情況,讓我們難以啟動或推進一項重要任務。完美主義使重要任務難以啟動,自我懷疑使它難以完成,試圖做得太多、太快,則會使動力難以持續。

本書的這一部分是關于如何簡化流程來使工作本身變得更容易。

第三部分:輕松成果

當我們采取了輕松行動,就更容易獲得“一次”想要的成果。那么,我們能不能反復獲得這樣的成果,卻不需要再付出更多努力呢?

“成果”有兩種類型:線性的和帶來復利的。

當你的努力產生了一次性的收益,你就會得到一個線性的成果。每一天你都從零開始,如果你今天沒有付出努力,那么今天就不會獲得成果。這是一種一一對應的關系,你付出的努力與收獲的成果成正比。

復利成果則是指你付出一次努力,就能一次又一次地獲得收益。在最初投入之后,你會持續獲得成果,不管你是否又付出了額外努力。你睡覺的時候會獲得成果,休假的時候也會獲得成果。復利成果幾乎可以是無限的。

單次的輕松行為會產生線性成果,而當我們將輕松行為應用于高回報率的活動時,我們獲得的回報會疊加,就像儲蓄賬戶的利息一樣。這就是我們創造復利成果的方式。

獲得一個優質成果很棒,一次又一次輕松地獲得優質成果是最棒的。本書第三部分就展示了如何做到這一點。

更容易的方式一直都在,找到它

發現輕松的生活方式,就像使用特殊的偏光太陽鏡進行飛釣。如果沒有眼鏡,水面上刺眼的光線會讓人很難看到水下游動的東西。但你一旦戴上眼鏡,鏡片就會過濾掉來自水中的橫向光波,屏蔽掉刺眼的光線。突然,你可以看到水下面所有的魚了。

當我們習慣了用“困難方式”做事,就如同被水面上刺眼的光線蒙蔽了雙眼。但一旦把“輕松方式”的想法付諸實踐,你會看到,更容易的方式一直都在,只是隱藏在了視野之外。

我們都體驗過“輕松方式”是什么感覺。比如,你是否曾經:

· 發現處于放松狀態時更容易投入地做事?

· 在某件事上付出了較少的努力,最終卻取得了更大的進展?

· 在沒有投入額外努力的情況下,一次又一次地收獲成果?

我寫這本書的初衷很簡單:試圖幫你理解輕松狀態的運作機制(如圖0-5所示)。

圖0-5 保持輕松狀態是贏得輕松成果的核心

當然,我們無法讓生活中的每件事都變得輕松。但我們可以盡量讓多數事情變得不那么艱難,然后讓它們變得更容易一點,最終變得極其容易,甚至毫不費力就能完成。

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采訪了一些專家,閱讀了他們的研究成果,借鑒了行為經濟學、哲學、心理學、物理學和神經系統科學的知識。我以一種嚴謹的態度探索著這個重要問題的答案:“怎樣才能讓最重要的事情做起來更容易?”現在,我迫不及待地想與你分享我所學到的一切。正如英國偉大作家喬治·艾略特所說:“如果不是為了讓彼此過得輕松一點兒,我們活著是為了什么?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源市| 松潘县| 改则县| 上饶市| 丹寨县| 会泽县| 新巴尔虎右旗| 遂平县| 巫溪县| 建平县| 肥乡县| 定陶县| 聊城市| 泸州市| 安陆市| 红河县| 额尔古纳市| 搜索| 金溪县| 德令哈市| 石首市| 富锦市| 邯郸县| 独山县| 营口市| 贵定县| 登封市| 广宗县| 施秉县| 南召县| 远安县| 石泉县| 临桂县| 景洪市| 疏附县| 洪泽县| 庆元县| 全南县| 若尔盖县| 乐至县| 岳普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