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5章 歷代帝王錄

  • 滴水集
  • 天域神筆
  • 19765字
  • 2023-08-30 20:40:51

1、炎帝神農氏

發明醫藥,制耒耜種五谷,制作陶器,開辟集市,聯合黃帝打敗蚩尤

2、黃帝軒轅氏

黃帝在位期間,播百谷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作《黃帝內經》

3、少昊金天氏

發展繁榮了鳳文化、為華夏族文明奠定堅實基礎

4、顓頊高陽氏

制歷法,改惡俗

5、帝嚳高辛氏

設立二十四節氣

6、帝摯高辛氏

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

7、唐堯伊祁放勛

堯代帝摯為天子,都平陽。在萬國爭雄的亂世,他團結親族,聯合友邦,征討四夷,統一了華夏諸族,被推舉為部落萬國聯盟首領。帝堯在主政期間,派神箭手大羿射日,派鯀治水,并且制定歷法,推廣農耕,整飭百官。

8、虞舜姚重華

虛懷納諫,懲罰奸佞,流放四兇(共工、獾兜、三苗、鯀);任賢使能,百業興旺(皋陶管理五刑,大禹治理水利、后稷主管農業、契主管五教),開創了政通人和的局面,成為中原地區最強大的部落聯盟首領。晚年聽從四岳的安排和建議,禪位于大禹,乘車巡行天下,卒于蒼梧郡,葬于九嶷山,謚號為舜,又稱帝舜、虞舜、舜帝。

1、宗神夏禹

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九州[5]、奠定夏朝,后人尊稱為大禹。

2、帝啟 9年

建立夏朝

3、太康 29年

4、仲康 13年

5、帝相 28年--

(后羿篡位40年)

6、少康 22年

7、帝抒 17年

8、帝槐 26年

9、帝芒 18年

10、帝泄 16年

11、不降 59年

12、帝扃 21年

13、胤甲 21年

14、帝孔甲 31年

15、帝皋 11年

16、帝發 19年

17、履癸 53年

三、商:約公元前17世紀-約前1046年約600余年子姓,歷32王

建都:殷(今河南安陽)

1、子(商)湯 13年

2、太乙 1年

3、外丙 3年

4、仲壬 4年

5、太甲 23年

6、沃丁 29年

7、太庚 25年

8、小甲 36年

9、雍己 12年

10、太戊 57年

11、仲丁 11年

12、外壬 15年

13、河亶甲 9年

14、祖乙 19年

15、祖辛 16年

16、沃甲 25年

17、祖丁 32年

18、南庚 25年

19、陽甲 7年

20、盤庚 28年

21、小辛 21年

22、小乙 21年

23、武丁 59年

24、祖庚 7年

26、祖甲 33年

27、廩辛 6年

28、康丁 8年

29、武乙 35年

30、太丁 13年

31、帝乙 26年

32、商紂 52年

四、周西周:約公元前l046年--前770年共約400年,歷12王

建都:鎬京(西安)

1、武王發 7年

2、成王誦 37年

3、康王釗 26年

4、昭王瑖 51年

5、穆王滿 55年

6、共王緊扈 12年

7、懿王囏 25年

8、孝王辟方 15年

9、夷王變 16年

10、厲王胡 37年

共和時代 14年

11、宣王靖 46年

12、幽王宮湼 11年。

1,武王之前還有:古公亶父(太王)、季歷、文王,雖有強大的勢力,但在名義上仍是商朝屬下的一個諸候國;

2,西周共和時期是指周厲王逃離鎬京后至周宣王登位前的一個時期,即約前841年,國人暴動,周厲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之后,由周公和召公攝行王事,稱為共和。共和元年(前841年)是中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直到周厲王死后,還政于其子周宣王前后14年的這段時期,史稱共和行政。一說是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主政,所以又稱周召共和

東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共515年,歷25王

建都:洛陽

1、本王宜臼 51年

2、桓王林 23年

3、莊王鉈 15年

4、厘王胡齊 5年

5、惠王閬 25年

6、襄王鄭 33年

7、頃王壬臣 6年

8、匡王班 6年

9、定王瑜 2l年

1O、簡王夷 14年

11、靈王泄心 27年

12、景王貴 25年

13、悼王猛 1年

14、敬王匈 44年

15、元王仁 7年

16、貞定王介 28年

17、哀王去疾 1年

18、思王叔 1年

19、考王嵬 15年

20、威烈王午 44年

21、安王驕 26年

22、烈王喜 7年

23、顯王扁 48年

24、慎靚王定 6年

25、赧王延 59年

春秋戰國:

春秋:公元前77O--475;戰國,公元前475--221年

周東遷后,實力大為削弱,全國處于四分五裂割據的狀態,大小國家有120多個,經過不斷兼并,據史書記載,春秋242年間,有43名君主被臣下或敵國殺,52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事480多起,諸侯的朝聘和盟會450余次。其中,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春秋時期之后是戰國時期。到戰國初年,也有十幾個國家,大國有秦、

楚、公元前877年,熊渠去世,在位10年,由于長子熊康早逝,由次子熊摯繼位。

公元前876年,熊渠三子熊延發動政變,弒殺了兄長熊摯后自立為君。

公元前847年,熊延去世,在位29年,其子熊勇繼位,生平不詳。

公元前838年,熊勇去世,在位9年,由于沒有子嗣,便由其弟弟熊嚴繼位,生平不詳。

公元前828年,熊嚴去世,在位10年,其子熊霜繼位,生平不詳。

公元前822年,熊霜去世,在位6年,他的三個弟弟爭奪君位,最終老二仲雪死于爭斗,老三叔堪逃到濮地避難,老四熊徇奪得君位。

公元前800年,熊徇去世,在位22年,其子熊咢繼位,生平不詳。

公元前791年,熊咢去世,在位9年,其子熊儀繼位,即楚若敖,這是楚國國君第一次擁有謚號。

公元前764年,楚若敖去世,在位27年,其子熊坎繼位,即楚霄敖,生平不詳。

公元前758年,楚霄敖去世,在位6年,其子熊眴繼位,即楚蚡冒。楚蚡冒在位期間開疆拓土,征服陘隰,進一步增強了楚國國力。

公元前741年,楚蚡冒去世,在位17年,其弟熊通殺了楚蚡冒之子自立,即楚武王。熊通繼位后實行鐵腕政策,開疆擴土數千里,給楚國留下清朗而安寧的江漢平原和一套初具規模的國家機器,楚國由此強盛。

公元前704年,熊通向周天子討要更高的爵位,被拒絕后大怒,于是當即自稱王號,成為各諸侯國中第一位正式僭越稱王的國君,并追謚先君楚蚡冒熊眴為楚厲王。

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去世,在位51年,其子熊貲繼位,即楚文王。楚文王繼位時已年到中年,性格鋒芒畢露,并且繼承了父親楚武王的志向,繼續開疆擴土,增強楚國國力。楚文王在位期間還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遷都到郢(今湖北宜城楚皇城)。

公元前677年,楚文王去世,在位13年,其子熊艱繼位,即楚堵敖。楚堵敖在位期間整日飛鷹走狗,不務正業,不過楚國還是在日漸強大。

公元前672年,楚堵敖被弟弟熊惲聯合隨國人殺害,在位5年,熊惲隨即自立為君,即楚成王。楚成王繼位后認為熊艱在位期間根本沒有治理國家,不配為君,便沒有以王禮安葬他,也沒有給“王”的謚號,只號“堵敖”。之后楚成王布施恩德,與諸侯修好結盟,還向周天子進貢以鞏固自己的王位。同時繼承了歷代楚王的勇武,大力開疆拓土,先后滅亡弦、黃、英、夔等國,擊敗宋國,稱雄中原。

公元前626年,楚成王被太子熊商臣逼迫自殺,在位46年,之后熊商臣繼位,即楚穆王。楚穆王在位期間先后滅亡江國、六國、蓼國等國,進一步控制了江淮地區。

公元前614年,楚穆王去世,在位12年,其子熊侶繼位,即楚莊王。楚莊王就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主角,在位前三年采取以靜觀動、以感辨奸的對策,對楚國政局和諸大臣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便強勢出擊,重用伍舉、蘇從等忠直之臣,重視社會生產,發展經濟,使楚國的國力迅速增強。有了雄厚的國力做后盾,楚莊王滅國二十六,益地三千里,還于邲之戰中一舉擊敗了老霸主晉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去世,在位23年,其子熊審繼位,即楚共王。楚共王即位時只有十歲,朝政大權由叔父子重、子反掌控,子重排擠朝臣,致使大夫巫臣出逃晉國,最后幫助晉國擊敗楚國,重回霸主之位。

公元前560年,楚共王去世,在位31年,由于楚國在他手里開始衰落,因此楚共王十分自責臨終前讓大臣日后給自己謚“靈”或“厲”,這都是惡謚,但他的弟弟子囊于心不忍,以其知錯能改為由,上謚號“共”。同年楚共王之子熊昭繼位,即楚康王。

楚康王在位期間正值晉國稱霸中原,楚康王遂在北境采取守勢。為了緩和楚、晉兩國關系,公元前546年楚、晉兩國與宋、魯、蔡、衛、陳、鄭、齊等國在宋國參加了弭兵之會,訂立了罷戰息兵的盟約,從此楚國與晉國平分中原霸權。

公元前545年,楚康王去世,在位15年,其子熊員繼位,即楚郟敖。楚郟敖在位期間以叔父熊圍為令尹,主兵事。但熊圍野心極大,掌兵之后多次僭越使用國君的服飾和儀仗,令諸侯側目。

公元前541年,楚郟敖病重,出使鄭國的熊圍得知后連忙回國,并借入宮問疾之機弒殺了楚郟敖及其諸子,之后自立為君,即楚靈王。楚靈王在位期間刻薄御下,與薳氏之族、蔡洧和斗成然等人結怨。

公元前529年,楚靈王率軍攻打徐國,其弟熊比聯合多位對楚靈王不滿的大臣發動叛亂,帶兵攻入了郢,殺了楚靈王的兩個兒子,自立為君,即楚初王。同年熊居假稱楚靈王殺了回來,嚇得楚初王當即自殺,熊居順勢繼位,即楚平王。而此時楚靈王在乾溪得知國內叛亂的消息后被迫流亡郊外,隨著身邊隨從的相繼離去,眾叛親離的他最終選擇在申亥家中自縊身亡,在位12年。

楚平王在位期間寵信奸臣費無極,殺害了伍子胥之父伍奢,搶奪太子建的未婚妻秦女孟嬴,誅殺伍奢、伍尚,可謂壞事做盡,這也為日后伍子胥破楚入郢、掘其墓鞭其尸埋下了伏筆。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去世,在位13年,其子熊壬繼位,即楚昭王。楚昭王是一位中興之主,雖然即位之初吳國就派伍子胥和孫武攻破了楚都郢城,但這也不能怪楚昭王,畢竟此時他還不滿十歲。之后楚昭王在秦國的幫助下成功擊敗吳軍,光復了楚國。

公元前489年,楚昭王去世,在位27年,其子熊章繼位,即楚惠王。楚惠王即在位期間重用子西、子期、子閭等人,改革政治,與民休息,發展生產,使楚國國勢得以迅速復蘇。先后平定白公勝之亂,滅亡陳國、蔡國、杞國,將楚國領土擴至東海、淮海、泗水一帶,成為一方強霸。

公元前432年,楚惠王去世,在位57年,其子熊中繼位,即楚簡王。楚簡王在位前期滅亡莒國,將楚國勢力擴張到沂水流域的中部。然后交好宋國,試圖擴大對中原的影響,但受到三晉阻撓。在位中期楚、晉之間爆發三次戰爭,楚國全敗。在位后期攻打魏國,攻到了上洛,拉開了戰國時期晉楚之爭的序幕,不過楚國稍處劣勢。

公元前408年,楚簡王去世,在位24年,其子熊當繼位,即楚聲王。楚聲王在位時期楚國社會動蕩不安,國事積弊日深。

公元前402年,楚聲王被盜賊所殺,在位6年,其子熊疑繼位,即楚悼王。楚悼王在位期間任用吳起變法,對楚國政治、法律、軍事等實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富國強兵的作用,加速了楚國封建化的進程。楚國由此出現了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的強盛局面。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在位21年,其子熊臧即繼位,即楚肅王。同年舊貴族發動叛亂,包圍了王宮,用亂箭射死了吳起,楚國的變法運動宣告失敗。

公元前370年,楚肅王去世,其弟熊良夫繼位,即楚宣王。楚宣王在位期間繼續開疆拓土,先后滅亡蔡國、邾國,使楚國重現了強盛局面。

公元前340年,楚宣王去世,在位30年,其子熊商繼位,即楚威王。楚威王是戰國時期楚國頗有作為的君王,在位期間繼承了父親楚宣王振興楚國的事業,將楚國勢力擴張到了江淮地區。

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去世,在位11年,其子熊槐繼位,即楚懷王。楚懷王在位初期任用屈原進行變法,可惜半途而廢,之后的對外戰爭也是輸多勝少。

公元前299年,楚國與秦國在武關會盟,但楚懷王此行有去無回。秦國將楚懷王扣押后逼迫其割讓巫郡、黔中郡,被楚懷王斷然拒絕。同年楚懷王之子熊橫繼位,即楚頃襄王。

公元前296年,楚懷王客死他鄉,在位36年。

楚懷王死后秦國派大將白起大舉攻楚,成功攻破楚都郢城,焚毀了楚國的宗廟和夷陵,楚頃襄王被迫遷都至陳。

公元前263年,楚頃襄王去世,在位36年,其子熊完繼位,即楚考烈王。楚考烈王在位期間以春申君黃歇為相,并通過援趙滅魯使楚國一度復興。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去世,在位25年,其子熊悍繼位,即楚幽王。同年楚幽王的舅舅李園在楚考烈王的葬禮上刺殺了春申君黃歇,此后李園掌控楚國朝政。

公元前235年,秦國聯合魏國攻打楚國,后無功而返。

公元前228年,楚幽王去世,在位10年,其弟熊猶繼位,即楚哀王。楚哀王在位兩個月后就被異母兄熊負芻的門客殺死,舅舅李園一家也被滿門抄斬,之后熊負芻自立為王。熊負芻在位期間秦國已經滅了韓國、趙國、魏國了,下一個就該輪到楚國了。

公元前226年,秦軍伐楚,大破楚軍,占十余城。楚王負芻割地求和不成,秦國仍派李信率二十萬大軍攻楚,結果遭到楚軍反擊,楚國順勢收復失地。

公元前224年,秦國派王翦率六十萬大軍再次伐楚。

公元前223年,秦軍攻入楚都壽春,楚王負芻被俘。其兄昌平君熊啟在淮南繼續抵抗秦軍,部下擁立熊啟為王。

公元前222年,王翦、蒙武領秦軍擊敗了淮南楚軍,昌平君戰死,立國820年的楚國宣告滅亡。

韓、韓景侯(?-公元前400年)

前409年—前400年在位,姬姓,韓氏,名虔,韓武子之孫,韓國開國君主。

主要生平:前403年,三家分晉,周威烈王承認魏、韓、趙三國的諸侯地位,正式建國;遷都陽翟,以“術”治國,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在位時期,商業、手工業發達,農業生產發展十分迅速;多次與鄭國發生戰爭,雙方各有勝負。

陽翟,夏禹國。周末,韓景侯自新鄭徙此。

韓烈侯(?-公元前387年)

前400年—前387年在位,姬姓,韓氏,名取,韓景侯之子。又稱韓武侯。

主要生平:延續以“術”治國,商業、手工業持續發達,農業生產繼續發展,發展比較快;叔父韓俠累任相國被嚴遂以巨金收買聶政刺殺之。

烈侯三年,聶政殺韓相俠累。

韓文侯(?-前377年)

前387年—前377年在位,姬姓,韓氏,名猷,韓烈侯之子。

主要生平:延續以“術”治國,商業、手工業持續發達,農業生產繼續發展;韓國勢力逐漸強盛,開始向外擴張,進攻鄭國占領陽城,俘虜宋國國君,擊敗齊國打到桑丘。

韓哀侯(?-前374年)

前377年-前374年在位,姬姓,韓氏,名屯蒙,韓文侯之子。

主要生平:與趙敬侯、魏武侯廢晉靖公為庶民,瓜分其食邑,徹底滅亡晉國;滅亡鄭國,遷都新鄭,使韓國徹底成為戰國七雄。

韓嚴弒其君哀侯。

韓懿侯(?-前363年)

前374年—前363年在位,姬姓,韓氏,名若山,韓哀侯之子。又稱韓共侯、韓莊侯。

主要生平:趁魏國內亂之際,聯合趙國伐魏,內部意見不合,韓懿侯乘夜率軍隊離去,不戰自破,由此得罪魏國,連連被魏軍進攻打敗。

五年,與魏惠王會宅陽。

韓昭侯(?-前333年)

前363年—前333年在位,姬姓,韓氏,名武,韓懿侯之子。又稱韓昭僖侯、韓昭釐侯。

主要生平:任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實行變法,推行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體制,以“術”治國,國成小康之治,韓國得以富強,諸侯不來侵伐,成為國勢最強的時期。

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韓宣惠王(?-公元前312年)

前333年—前312年在位,姬姓,韓氏,名康,韓昭侯之子。亦稱韓威侯、韓宣王。

主要生平:未能延續變法政策,局勢日益混亂;組成合縱抗秦聯盟,正式稱王;對秦戰爭連連失敗,不斷丟失領土,轉為連橫戰略,依附于秦。

十一年,君號為王。與趙會區鼠。

韓襄王(?-前296年)

前312年—前296年在位,姬姓,韓氏,名倉,韓宣惠王之子。亦稱韓襄哀王、韓悼襄王。

主要生平:宜陽大敗,被斬首六萬,后連連遭秦進攻;與秦伐楚,敗楚將唐眛;楚攻韓時說動了秦王出兵解圍,時而合縱時而連橫。想繼續申不害時期的變法,不過成效不大。

襄王四年,與秦武王會臨晉。

韓厘王(?-公元前273年)

前296年—前273年在位,姬姓,韓氏,名咎,韓襄王之子。亦稱韓釐王、韓僖王。

主要生平:聯合魏國進攻秦國,伊闕之戰大敗,被斬首24萬,后連連遭秦進攻,割地求和;參與五國伐齊,戰敗齊國;救援魏國反被秦國斬首4萬;在秦國幫助下擊退趙、魏聯軍。

十二年,與秦昭王會西周。

韓桓惠王(?-前239年)

前273年—前239年在位,姬姓,韓氏,名然,韓厘王之子。亦稱韓桓惠王、韓桓王、韓惠王、韓悼惠王。

主要生平:在位時,韓非多要求推行法治被拒絕;令鄭國西去秦國,勸說秦王興修水利工程,是為鄭國渠;白起進攻韓國,韓桓惠王割上黨,上黨人降趙,引發長平之戰;后期被秦連連攻占城池,只能龜縮在都城之中。

十年,秦擊我於太行,我上黨郡守以上黨郡降趙。

韓廢王(?-前226年)

前239年—前230年在位,姬姓,韓氏,名安,韓桓惠王之子。亦稱韓王安。

主要生平:派韓非出使秦國,導致韓非被殺;即位時韓國已是七國中最弱小的國家,在降秦和抗秦左右搖擺,寄希望于趙國;秦國派遣內史騰率軍攻韓,韓王安投降,韓國滅亡;韓國舊貴族在故都發動叛亂,被秦始皇處死。

九年,秦虜王安,盡入其地

趙、趙衰去世之后,

趙宣子。

趙莊子。

趙莊子

趙文子。

趙景子。

趙簡子。

趙襄子。為趙國建立奠定基礎的正是趙簡子。雖然到公元前403年趙國才成為諸侯,但在趙簡子時代晉國已經名存實亡了,韓趙魏三家已經瓜分了晉國。我們看趙簡子之前的這些人能發現一件事,這些人大多數還可以,總體是把趙氏家族治理的越來越好。光看他們的謚號就能發現不一般,宣、莊、文、景這些都是非常好的謚號,沒有特別大的功勞后世是不會給他們上這種謚號。

趙襄子執掌趙家的時候,智、趙氏、韓氏、魏氏等家族控制了晉國。這里面智氏實力最大。智氏滅了其他家族之后,問韓、趙、魏三家要封地,除了趙襄子,其他兩家都交了封地。所以智伯帶著韓氏、魏氏進攻趙襄子。趙襄子被包圍之后,暗中聯系韓氏、魏氏。大致就是告訴他們,自己要是滅亡了,智氏肯定還會進攻他們,到時候都會滅亡。在趙襄子的游說下,韓、魏兩家和趙襄子聯合起來一起滅了智伯。瓜分了智伯的地盤。

如果不是趙襄子,趙氏估計就滅亡了。趙襄子不僅拯救了趙氏,還占領了智伯一部分地盤,增加了趙氏的實力。說他是趙國的開國之君,也不算為過。

第二代國君趙桓子。趙襄子去世后,本來要傳位給趙獻子的,結果趙桓子趕走了趙獻子,自己當家做主了。由于大臣對趙桓子不滿,所以大臣聯合起來殺了趙桓子,迎回了趙獻子。總的來說,趙桓子什么也沒做,對趙國影響不大。而第三代國君趙獻子。雖然被大臣迎回當了15年當家人,史書上對他的記載也并不多,和趙桓子一樣,影響也不大。

第四代國君趙烈侯。趙烈侯是位明君,史書上對他的評價比較高。說他“為政待以仁義,約以王道,又選練舉賢,任官使能,節財儉用,察度功德。”說白了,一個合格擁有的美德,趙烈侯基本上都有。他去世后并沒傳位給自己兒子,而是傳給了自己弟弟,因為他兒子太年輕了。公元403年,周王室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這件事就是發生在趙烈侯在位期間。總的來說,他的貢獻還是比較大的。

第五代國君趙武侯。趙武侯是趙烈侯的弟弟,前面也說了他繼承大位的原因。趙武侯在位13年,不過史書上并沒有記載他的一些事跡。不過從謚號上看,他對趙國應該有一定的貢獻,否則也不會有“武”這個謚號。“武”這個謚號,一般都是君主在軍事方面比較厲害。

第六代國君趙敬侯。趙武侯死后,又把國君位子傳給了自己哥哥趙烈侯的兒子趙敬侯,可見趙武侯還是比較厚道的。趙敬侯在位期間,遷都邯鄲,并把邯鄲打造成經濟發達的大都市。這個對趙國的影響非常大,為趙國北進打下了基礎。不僅如此,趙敬侯還與魏、韓二國正式滅掉晉國,瓜分晉國殘余領地,占領晉國剩下的地盤。不過他的私德不怎么樣,用現在的話說,是個酒色之徒,而且喜歡享樂。不過享樂歸享樂,他在位22年外沒有外敵入侵,內沒有權臣亂國,這在當時還是比較厲害的。總的來說,也算是明君。

第七代國君趙成侯。趙成侯在位期間,多次進攻為霸主的魏國,還進過秦國、齊國等,趙國可以說是四處作戰。雖然勝利的比較多,但由于明確的目標,趙國并沒有獲得太多的好處。在魏國進攻邯鄲的時候,如果不是齊國援助,趙國弄不好會亡國。雖然他不算昏君,但也算不上明君。

第八代國君趙肅侯。趙肅侯在位期間,正值魏國霸業衰落的時候。韓趙魏三家之前一直是以魏國為主導,在魏國衰落的時候,趙國現在撐起了這桿大旗。趙肅侯在位期間,基本上連年征戰,由于對魏國和、齊國稱王不滿,所以基本上一直在進攻這兩個國家。總的來說,他算是個明君。不過他死后,列國開始來復仇了。秦、楚、燕、齊、魏五國各派精兵一萬人前來趙國參加趙肅侯的葬禮,想要趁機滅亡趙國。這也能從側面說明趙國在趙肅侯的帶領下,實力不斷強大。

第九代國君趙武靈王。這個大家都比較熟悉,他不僅對趙國影響非常大,對中華文明都有重大影響。趙武靈王剛即位就面臨五國兵臨邊境,他臨危不斷處理好了危機。他即位后在趙國進行了胡服騎射,這次改革不亞于秦國的商鞅變法,徹底改造了趙國。這次改革迅速提升了趙國的實力,趙國也建立了一直強大的軍隊。可以說,當時的趙國是唯一一個能正面對抗秦國的國家。利用這支軍隊,他吞滅中山國,大敗林胡、樓煩二族,開辟云中、雁門、代郡三郡,還修筑了“趙長城”。這些作為壯大了趙國的國力。

他在壯年的時候,禪讓給為了自己兒子,這樣有更大的精力來謀劃滅亡秦國。不過計劃還沒實施,自己在沙丘之變中被餓死了。一代明君死的可以說非常憋屈。趙武靈王在位時稱王只有三年,后來覺得趙國實力不行,一直沒有稱王。這個還是比較不容易的,不貪圖虛名。

第十代國君趙惠文王。趙惠文王雖然參與餓死了自己父親趙武靈王,但也算是明君。他在位時先是參加了五國伐秦,迫使秦國廢除了帝號。后來又參加了五國伐齊,差點滅亡齊國。在五國伐齊之后,山東六國只有趙國能和秦國對抗,這一切都是在趙惠文王的領導下進行的。趙惠文王最大的特點是能做到虛心納諫,藺相如、趙奢、廉頗等人都是當時的名臣。

第十一代國君趙孝成王。對于趙孝成王,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他在位期間發生的長平之戰。這次戰爭使得趙國精銳喪失,國力大大衰退,對趙國來說真的是滅頂之災。不過長平之戰的失敗不能都怪趙孝成王和趙括,和趙國國情有很大關系。長平之戰之后,在后面的邯鄲之戰中,趙國大勝。而且當年被秦國占領的上黨郡也重新歸了趙國。之后趙國和燕國的戰爭中,依然處于有利地位,占領了燕國很多城池。可以說,趙國國力雖然銳減,但還是有一定家底的,要不然也不能吊打燕國。說趙孝成王是明君估計很多人不認同,但他也絕對不是昏君。

第十三代國君趙悼襄王。趙悼襄王時期,廉頗雖然不受重用,但趙國又出了一位名將——李牧。這可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而且一生沒有敗績。這個時候,趙國和燕國又多次爆發了戰爭,趙國一直占有優勢,不僅占領了燕國眾多城池,還俘虜很多燕國軍隊。而且魏國還趁機割讓了很多國土給趙國。總的來說,在趙悼襄王統治時期,趙國雖然沒有恢復到長平之戰的水平,但也并不差,還是有希望和秦國對抗的。

第十四代國君趙幽繆王。這個人是趙國的亡國之君,他對趙國的滅亡要負主要責任。趙幽繆王即位之初,在秦國的不斷進攻下,趙國喪失了宜安、平陽、武城、狼孟、番吾等郡,還喪失眾多軍隊。后來他重用李牧,挽回了很多局勢。不過后期因信謠言殺害李牧,罷免司馬尚,令宗室趙蔥、顏聚代替,導致趙軍大敗,國破家亡。他本人被秦國俘虜,被嬴政流放到湖北的一座山中了,沒多久就去世了。

趙幽繆王被抓走之后,趙嘉又跑到了代稱王,繼續抵抗秦國。不過此時的趙嘉算不上是真正的趙王,所以沒有把他算進去。而且他稱王沒幾天就被俘虜了,新建的政權又滅亡了。

這就是趙國14個國君的狀況。如果把趙襄子前面六個算上的話,一共有20個國君。這20個人里面,說真的,除了被大臣處死的趙桓子和最后一個趙幽繆王,其他的都還不錯。當然,趙桓子雖然被處死,但也沒危害過趙國。這里面對趙國危害最大的就是趙幽繆王了,如果沒有他,秦國也不會這么輕易滅亡趙國。

魏、魏國第1任領袖,畢萬在晉國任職,侍奉晉獻公,因隨晉獻公消滅耿、霍、魏三國有功,晉獻公將魏地賜封給畢萬,并任命他為大夫,其子孫以魏地為氏,成為春秋戰國時期聲名顯赫的魏氏。這里順便提一下,畢萬滅掉的魏國,商朝時期就存在的,原名叫古芮國,商朝滅亡后,才改名魏國的,和戰國時期的魏國一點關系都沒有。

2芒季

魏國第2任領袖,芒季,畢萬之子,春秋時期晉國魏氏的領袖,《史記·魏世家》認為,畢萬就是魏犨的父親,沒有芒季一代。

3魏武子魏犨

魏國第3任領袖,魏武子,原名魏犨,《世本》載其為畢萬之孫,芒季之子。晉文公時期五賢之一,以勇力聞世,在晉國公子之亂后,跟隨晉公子重耳在外流放19年,又助重耳返回晉國,繼晉國國君之位,即晉文公,晉文公因念其護衛有功,就冊封魏犨為晉國大夫。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中,重創楚軍,由于魏犨只是一介武夫,所以并沒有得到晉文公的重用。

4魏悼子魏犨

魏國第4任領袖,魏悼子,魏犨長子,春秋時晉國大夫,遷居于霍。

5魏昭子魏絳

魏國第5任領袖,魏昭子,原名魏絳,春秋時晉國卿,魏絳不但在執法上嚴毅方正,在政治上具有遠見卓識,而且還是一位善于領兵作戰的將領,被晉悼公,升其為新軍將佐,予以重任,后因功改封在安邑。

6魏獻子魏舒

魏國第6任領袖,魏獻子,原名魏舒,魏絳之孫,周春秋后期晉國卿,著名的軍事改革家、軍事家、政治家,公元前541年,在大原之戰中與荀吳一同大敗戎狄軍隊,此役宣告數百年的車戰歷史的結束,步戰成為中國戰爭史上主導方式,公元前514年,執政的韓宣子告老,遂讓位于魏舒,魏氏從此成為晉國主要的家族。

7魏簡子魏取

魏國第7任領袖,魏簡子,原名魏取,魏舒之子,春秋時代晉國的武將、政治家。

8魏襄子魏侈

魏國第8任領袖,魏襄子,原名魏侈,魏取之子,春秋末晉國六卿之一。

9魏桓子魏駒

魏國第9任領袖,魏桓子又稱魏宣子,原名魏駒,魏侈之子。春秋末晉國六卿之一,范氏、中行氏被滅后,公元前453年,晉陽之戰,韓、趙、魏三家又滅智氏,權分晉國,驅逐晉出公,立晉懿公,形成趙、韓、魏三家卿把持晉朝政

10魏文侯魏斯

魏國第1任君主,魏文侯,原名魏斯,魏駒之子,在位時間,約公元前445年到公元前396年,共計49年。魏文侯,是魏國百年霸業的開創者,戰國時期魏國開國君主,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認魏、韓、趙三國的諸侯地位,魏、韓、趙三國正式成為諸侯國,魏文侯在位期間,任用李悝、翟璜為相,樂羊、吳起為將,內修德政,實施變法及便民政策,富國強兵,不僅打造了一個高效率的統治體系,更是打造出一支極其強悍的職業化軍隊,這就是“魏武卒”,對外向西攻占了秦國河西地區,向北越過趙國,伐滅中山國,向東打敗齊國大軍,開拓大片疆土,使魏國一躍為中原的霸主。

11魏武侯魏擊

魏國第2任君主,魏武侯,原名魏擊,魏文侯之子,在位時間,約公元前396年到公元前370年,共計26年。

魏武侯繼位后,按照父親和李悝制定的國策、國法執掌魏國朝政,對外南征北戰,擴大疆域,魏國經歷了長達十幾年的征戰,雖然打出了自己的赫赫威名,但也樹立了太多的敵人,不得不面對著四面受敵的窘境。

12魏惠王魏罃

魏國第3任君主,魏惠王,原名魏罃,魏武侯之子,在位時間,約公元前370年到公元前319年,共計51年。

魏惠王敬賢不識才,流失了許多乾坤大才,錯失了孫臏、衛鞅、張儀。孫臏被龐涓迫害,他知而不阻止;衛鞅在他眼中只是一個中庶子,不足以委以國政;張儀在他眼中只是能言善辯的辯士,但沒有孟子那么討人喜歡。三個乾坤大才都被魏惠王當爛鞋子扔了,結果三人打掉了魏國的霸權,他想統一三晉,首先對趙國用強,齊國救援趙國,在桂陵之戰中打敗魏國,生擒龐涓;魏國又進攻韓國,齊國救援韓國,在馬陵之戰中消滅魏國主力,龐涓戰死!魏國霸權開始跌落,秦國大良造衛鞅趁魏國主力被齊軍消滅,發動河西之戰,徹底殲滅魏國河西軍和最后一支魏武卒,逼迫魏國割地求和,又遷都大梁,魏國開始衰敗。

13魏襄王魏嗣

魏國第4任君主,魏襄王,原名魏嗣,魏惠王之子,在位時間,約公元前319年到公元前296年,共計23年。

公元前318年,魏、韓、趙、楚、燕五國合縱攻秦,失敗而歸,現在的魏國經常被秦國欺負,連立太子都被秦派人來干涉,后來還派太子去秦國朝拜,對外征戰,敗多贏少。

14魏昭王魏遫

魏國第5任君主,魏昭王,原名魏遫,魏襄王之子,在位時間,約公元前296年到公元前277年,共計19年。

魏遫算是比較慘的,繼位第二年就一直被秦軍打,后面連向秦國割地求和都用上了,最后秦軍都打到家門口大梁了。

15魏安釐王魏圉

魏國第6任君主,魏安釐王,原名魏圉,魏昭王之子,在位時間,約公元前277年到公元前243年,共計34年。

魏圉繼位后,封弟魏無忌為信陵君,魏無忌禮賢下士、急人之困,曾在軍事上兩度擊敗秦軍,分別挽救了趙國和魏國危局。但屢遭魏圉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導致魏國屢戰屢敗,只能用割地和秦求和,最后還中了反間計,將信陵君兵權奪回。公元前243年,魏圉與魏無忌同年病死。

16魏景湣王魏增

魏國第7任君主,魏景湣王,原名魏增,魏昭王之子,在位時間,約公元前243年到公元前228年,共計15年。

公元前242年,秦王嬴政,派將軍蒙驁率軍攻打魏國,奪取二十座城池,將其設置為東郡,公元前241年,魏、韓、趙、衛、楚五國聯合攻打秦國,不僅沒打過,還讓嬴政懷恨在心,后面幾年,每年都拿下幾座城,最后還是割地求和。

17魏王假魏假

魏國第8任君主,魏王假,原名魏假,魏景湣王之子,在位時間,約公元前228年到公元前225年,共計2年。

公元前225年,秦國將軍王賁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城,水淹三月,城內死傷無數,魏王假投降,魏國滅亡。

齊、

姜齊:齊太公呂尚,字子牙,前1046年—前1026年在位,周朝開國元勛,著名的姜太公姜子牙,被封為齊侯,建立齊國。

2.齊丁公呂伋,前1026年—前975年在位,參與平定“武庚之亂”。

3.齊乙公呂得,前975年—前932年在位,發展齊國。

4.齊癸公呂慈母,前932年—前879年在位。

5.齊哀公呂不辰,前879前868年在位,紀國國君進讒言,齊哀公被周天子烹死。

6.齊胡公呂靜,前892年—前860年在位,為防止繼續被紀國陷害,齊胡公把國都從營丘(臨淄)遷往薄姑(臨淄西北五十里)。

7.齊獻公呂山,前859年—前851年在位,將國都遷回營丘,因營丘臨靠淄水,故改名為臨淄。

8.齊武公呂壽,前850年—前825年在位,女兒嫁給周天子。

9.齊厲公呂無忌,前824年—前816年在位,昏聵暴虐,民怨沸騰,被齊胡公之子殺死。

10.齊文公呂赤,前815年—前804年在位,齊厲公的兒子,為父報仇殺死叛亂分子多人。

11.齊成公呂脫,前803年—前795年在位。

12.齊莊公呂購,前794年—前731年在位64年,是春秋戰國時期在位最長的國君,推動齊國走上霸主之路。

13.齊僖公呂祿甫,前730年—前698年在位,多次主持多國會盟,多次平定他國爭端、內亂,使齊國實現小霸。

14.齊襄公呂諸兒,前697年—前686年在位,昏庸無能,荒淫無道;滅紀國,報齊哀公被烹死之仇;殺死魯國、鄭國兩位國君。

15.齊前廢公呂無知,前686年在位2月,殺齊襄公。

16.齊桓公呂小白,前685年-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任命管仲為相,勵精圖治,九合諸侯,尊王攘夷,帶領齊國稱霸。

17.齊中廢公呂無虧,前643年在位3月。

18.齊孝公呂昭,前642年-前633年在位,與其他公子爭王位,齊國霸業告終,走向衰弱。

19.齊昭公呂潘,前632年-前613年在位,參與踐土會盟,推舉晉文公為霸主。

20.齊后廢公呂舍,前613年在位5月,被殺篡位。

21.齊懿公呂商人,前612年-前609年在位,荒淫好色,權臣當道。

22.齊惠公呂元,前608年-前599年在位。

23.齊頃公呂無野,前598年-前582年在位。

24.齊靈公呂環,前581年-前554年在位,五次討伐魯國,均沒什么戰果,還被晉國率領的聯軍打敗。

25.齊莊公呂光,前553年-前548年在位,與大臣妻子偷情,被大臣殺死。

26.齊景公呂杵臼,前547年-前490年在位,有晏子輔佐,國內安定。

27.齊晏孺子呂荼,前489年在位10月。

28.齊悼公呂陽生,前488年-前485年在位,為權臣田乞所列,田氏專政開始。

29.齊簡公呂壬,前484年-前481年在位,被田氏殺死。

30.齊平公呂驁,前480年-前456年在位,割地給田氏。

31.齊宣公呂積,前455年-前405年在位。

32.齊康公呂貸,前404年-前386年在位,田氏取代呂氏統治齊國。

田齊:田和(公元前404年-公元前384年)

田剡(公元前383年-公元前374年)

田午(公元前373年-公元前357年)1

田敬仲、

田孟夷、

田孟莊、

田文子、

田桓子、

田武子、

田釐(僖)子、

田成子、

田襄子、

田莊子、

田悼子(時間不詳)2其中,田和是田氏齊國的建立者,其兒子田剡繼位。田午是田和的孫子,也是田氏齊國的最后一位君主1。

燕:燕召公

秦:非子(約前900-前858年)

秦侯(前857-前848年)

公伯(前847-前845年)

秦仲(前844-前822年)

秦莊公(前821-前778年)

秦襄公(前777-前766年)

秦文公(前765-前716年)

秦靖公(未即位)

秦憲公(前715-前704年)

秦出子(前703-前698年)

秦武公(前697-前678年)

秦德公(前677-前676年)

秦宣公(前675-前664年)

秦成公(前663-前660年)

(統一后)公元前22l年--前2O7年共15年,歷3帝,嬴姓

建都:咸陽(西安)

1、始皇帝嬴政 12年

2、二世胡亥 3年

3、子嬰數月

西楚霸王:項羽 3年

(陳勝,吳廣,王陵)

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卬、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六、漢:分西漢、東漢,劉姓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共214年,歷15帝

建都:長安

1、高祖劉邦 12年

2、惠帝劉盈 7年

3、(前)少帝劉恭(呂后專政) 4年

4、(后)少帝劉弘(呂后專政) 4年

5、文帝劉桓 23年

6、景帝流啟 16年

7、武帝劉徹 54年

8、昭帝劉弗陵 13年

9、廢帝劉賀 27天

10、宣帝劉詢 25年

11、元帝劉爽 16年

12、成帝劉驁 26年

13、哀帝劉欣 6年

14、平帝劉珩 5年

15、孺子嬰 3年

新朝:王莽,公元9年--23年共15年

建都:長安

玄漢:淮陽王劉玄,公元23年-25年共3年

(隗囂,公孫術,盧芳,劉盆子,竇融,李憲,郊僵,張步,彭寵,延岑,鄧讓,王朗,秦豐,劉永)

東漢:公元25--220年,共195年,歷13帝

建都:洛陽

1、光武帝秀 33年

2、明帝劉莊 18年

3、章帝劉炟 13年

4、和帝劉肇 17年

5、殤帝劉隆 1年

6、安帝劉佑 19年

7、順帝劉保 19年

8、沖帝劉炳 1年

9、質帝劉纘 1年

穆帝劉開、幾天

崇帝劉翼,幾天

10、桓帝志 21年

11、靈帝宏 22年(其前是元帝劉淑、仁帝劉萇,都是剛即位即被廢)

12、少帝劉辨 1年

13、獻帝劉協 32年

三國:三國始于220年魏國代漢,終于265年晉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l90年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為三國上限,以280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歷5帝

建都:許昌

1、文帝丕 7年

2、明帝睿 13年

3、齊王芳 14年

4、高貴鄉公髦 7年

5、常道鄉公奐 6年

【建安十八年,曹操封為魏公,建魏國,雖已是皇帝,但名義上還為漢臣。后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漢:公元22l--243年,共43年,劉姓,歷2帝

建都:成都

1、昭烈帝備 3年

2、后主禪 41年

吳:公元222--280年,共59年,孫姓,歷4帝

建都:建業(南京)

1、大帝權 31年

2、會稽王亮 7年

3、景帝休 7年

4、烏程候皓 17年

遼東公孫氏

公孫度

公孫康

公孫恭

公孫淵

(張角,董卓,袁紹,袁術,陶謙,劉表,劉章,士燮,張揚,張魯,張邈,張燕,鮑信,王朗,劉繇,公孫瓚,馬騰,韓遂,劉岱,李傕,郭汜,張濟,孔融)

七、晉:分西晉、東晉,司馬姓

西晉:公元265--316年共51年,歷4帝

先都洛陽,后遷長安

1、武帝司馬炎 25年

2、惠帝司馬衷 17年

3、懷帝司馬熾 5年

4、憨帝司馬業 4年

東晉:公元317--4O2年共1O4年,歷11帝

建都:金陵(南京)

1、元帝司馬睿 6年

2、明帝司馬紹 3年

3、成帝司馬衍 17年

4、康帝司馬岳 2年

5、穆帝司馬聃 17年

6、哀帝司馬丕 4年

7、廢帝司馬奕 6年

8、簡文帝司馬昱 2年

9、孝武帝司馬曜 24年

10、安帝司馬德宗 22年

11、恭帝司馬德文 2年

八、十六國:公元304--439年

十六國建立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權有:成漢、漢和前趙、后趙、前燕、前秦、前涼。還有鮮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閔的‘魏’不在十六國內。后期的政權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涼、南涼、西涼、北涼、西秦、夏。

成漢:303--347共7帝建都:成都

1、李特 2年

2、李流 1年

3、李雄 30年

4、李班 1年

5、李期 3年

6、李壽 5年

7、李勢 5年

前趙:304--329匈奴建都:平陽(山西臨汾)歷5帝

1、劉淵 6年

2、劉和 1年

3、劉聰 8年

4、劉杰 1年

5、劉曜13年

后趙:319--352歷7帝,羯族人,建都:襄國(河北邢臺)

1、石勒15年

2、石弘不滿1年

3、石虎 15年

4、石世不滿1年

5、石遵不滿1年

6、石祗不滿1年

7、冉閔 3年

前燕:357--37O歷3帝,鮮卑族,建都:鄴(河北臨漳)

1、慕容皝 15年

2、慕容儁 11年

3、慕容暐 11年

前秦:351--394歷6帝,氐族,建都:長安

l、符健 4年

2、符生 3年

3、符堅 27年

4、符丕 2年

5、苻登 9年

6、符榮 l年

前涼:313--376漢族,歷7帝,建都:姑臧(甘肅武威)

張軌

1、張茂 5年

2、張駿 22年

3、張重華 9年

4、張耀靈 1年

5、張祚 3年

6、張玄靚 9年

7、張天錫12年

8,張大豫

后秦:384--4l7羌族,歷3帝,建都:長安

1、姚萇 8年

2、姚興22年

3、姚弘 2年

后燕:384--409鮮卑族,歷4帝,建都:中山(今HEB省中部太行山東麓一帶)

1、慕容垂 l3年

2、慕容寶 3年

3、慕容盛 3年

4、慕容熙 7年

南燕:398--410鮮卑族,歷2帝,建都:廣固(山東益都)

1、慕容德 7年

2、慕容超 6年

北燕:409--436漢族,歷3帝,建都:昌黎

1,慕容云 3年

2、馮跋 22年

2、馮弘 6年

后涼:386--4O3氐族,歷4帝,建都:姑臧(甘肅武威)

1、呂光 13年

2、呂紹 1年

3、呂篡 1年

4、呂隆 1年

南涼:397--414鮮卑族,歷3帝,建都:樂都(青海海東)

1、禿發烏狐 3年

2、禿發利鹿狐 3年

3、禿廢傉檀 13年

西涼:400--420漢族,歷2帝,建都:敦煌

1、李暠 17年

2、李歆 4年

北涼:397--439匈奴,歷5帝,建都:張掖

1、段業 4年

2、沮渠蒙遜 33年

3、沮渠牧犍 7年

4,沮渠安周

5,沮渠無誨

西秦:385--43l鮮卑族,歷4帝,建都:金城(甘肅皋蘭)

1、乞伏國仁 3年

2、乞伏乾歸 24年

3、乞伏熾磐 16年

4、乞伏暮末 4年

夏:4O7--431匈奴(據考證是西夏黨項始祖),歷3帝,建都:統葛(陜西橫山)

1、赫連勃勃 19年

2、赫連昌 4年

3、赫連定 4年

(段遼-齊,翟遼-魏,譙縱-蜀,靳準,桓玄-楚,孫恩,陳安-秦)

西燕:

慕容弘,

慕容沖,

段隨,

慕容凱,

慕容瑤,

慕容忠,

慕容永,

代國

01代王/魏穆帝拓跋猗盧315-316

02代王/魏文平帝拓跋普根316

03代王/魏哀帝拓跋始生316

04代王/魏平文帝拓跋郁律316-321

05代王/魏惠帝拓跋賀傉321-325

06代王/魏煬帝拓跋紇那325-329,335-337

07代王/魏烈帝拓跋翳槐329-335,337-338

08代王/魏昭成帝拓跋什翼健338-376

仇池:仇池王楊茂搜296-317

02仇池王楊難敵317-334

03仇池王楊毅334-337

04仇池王楊初337-355

05仇池王楊國355-356

06仇池王楊俊356-360

07仇池王楊世360-370

08仇池王楊統370

09仇池王楊纂370-371

01仇池王楊定385-394

02仇池王楊盛394-425

03仇池王楊玄425-429

04仇池王楊保宗429

05仇池王楊難當429-442

武都國

01武都王楊文德447-455

02武都王楊元和455-466

03武都王楊僧嗣466-473

04武都王楊文度473-477

武興國

01武興王楊文弘478-479

02武興王楊后起479-486

03武興王楊集始486-503

04武興王楊紹先503-535

05武興王楊智慧535-545

06武興王楊辟邪545-553

陰平國

01陰平王楊廣香477-483

02陰平王楊炅483-495

03陰平王楊崇祖495-511

04陰平王楊孟孫511

05陰平王楊定511-542

06陰平王楊太赤542-564

07陰平王楊法深564-580

宕昌:01宕昌王梁勤417-424

02宕昌王梁彌忽424-460

03宕昌王梁虎子460-468

04宕昌王梁彌治468-478

05宕昌王梁彌機478-485

06宕昌王梁彌博485

07宕昌王梁彌頡485-488

08宕昌王梁彌承488-502

09宕昌王梁彌頜502

10宕昌王梁彌邕502-505

11宕昌王梁彌博505-510

12宕昌王梁彌泰510-525

13宕昌王梁仚定525-541

14宕昌王梁彌定541-566

鄧至:01鄧至王像舒治430-?

02鄧至王像舒者?

03鄧至王像屈耽?

04鄧至王像氏?

05鄧至王像氏?

06鄧至王像氏?

07鄧至王像舒彭502-509

08鄧至王像覽蹄509-?

09鄧至王像氏?

10鄧至王像氏?

11鄧至王像檐桁?-554

高句麗:

高句麗侯騶、東明圣王高朱蒙,鄒牟,象解

2高句麗侯儒留、下句麗侯琉璃,類利,孺留

2高句麗王儒留、琉璃明王琉璃,類利,

3高句麗王大朱留、大武神王無恤 48-74

3高句麗王大朱留、大武神王無恤 48-74

4高句麗王莫來、閔中王解色朱 74-78

5慕本王解憂,(解)愛婁 78-83

大國時代

6太祖王,于漱 105-144

7次大王遂成 144-145

8新大王伯固,伯句 145-190

丸都?國內時代

9故國川王男武,伊夷謨190-211

10山上王廷優,位宮211-246

11東川王、東襄王憂位居,郊彘 246-248

12中川王,中襄王然弗248-270

13西川王,西襄王藥盧,若友 270-292

14烽上王,鴙葛王相夫,插矢婁 292-300

15美川王,好攘王乙弗,憂拂 300-331

16故國原王斯由,劉,釗 331-371

17小獸林王丘夫 371-384

18故國壤王伊連,于只支 384-391

19廣開土好太王談德 391-413

平壤時代

20長壽王巨連,高璉 413-490

21文咨王羅云,高云 491-518

22安藏王興安,高安 518-531

23安原王寶廷,高廷 531-545

24陽原王,陽崗上好太王平成 545-559

25平原太王陽成,湯,高陽 559-590

26嬰陽王平陽王高元,大元 590-618

27榮留王高建武,成,高武 618-642

28寶藏王高藏,寶藏 642-668

吐谷渾:慕容吐谷渾

九、南北朝:

南朝為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建都:建康(南京)

宋 420--479年,共60年8帝

1、武帝劉裕 3年

2、少帝劉義符 2年

3、文帝劉義隆 30年

4、孝武帝劉駿 11年

5、廢帝劉予業 1年

6、明帝劉彧 8年

7、后廢帝劉昱 5年

8、順帝劉準 3年

齊:479--501,共23年7帝

1、高帝蕭道成 4年

2、武帝蕭賾 11年

3、廢帝蕭昭業 1年

4、廢帝蕭昭文 1年

5、明帝蕭鸞 5年

6、東昏侯蕭寶卷 13年

7、和帝蕭寶融 1年

梁:502--557,共56年4帝

1、武帝蕭衍 48年

2、簡文帝蕭綱 2年

3、元帝蕭繹 4年

4、敬帝蕭方智 3年

陳:557--589,共33年5帝

1、武帝陳霸先 3年

2、文帝陳倩 7年

3、廢帝陳伯宗 2年

4、宣帝陳頊 14年

5、后主陳叔寶 7年

西梁:

蕭統

蕭詧

蕭巋

蕭琮

北朝為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個王朝

北魏:386--534,共149年11帝。鮮卑拓跋氏,建都:盛樂(今內蒙和林格爾)

1、道武帝珪 23年

2、明元帝嗣 15年

3、太武帝壽 28年

4、文成帝睿 14年

5、獻文帝弘 6年

6、孝文帝宏 29年

7、宣武帝恪16年

8、孝明帝詡 12年

9、孝莊帝子攸 3年

10、節閔帝恭 1年

11、安定王朝 1年

東魏:534--550,共l7年1帝:孝靜帝元善見,建都:鄴城(河北臨漳)

西魏:535--557,共23年4帝,姓:元(拓跋氏)建都:長安

1、孝武帝修 2年

2、文帝寶炬 17年

3、廢帝欽 2年

4、恭帝廓 3年

北齊:550--577,共28年5帝,姓:高,建都:鄴城(河北臨漳)

1、文宣帝洋 10年

2、孝昭帝演1年

3、武成帝湛 4年

4、后主緯 11年

5、幼主恒 1年

北周:557--58l,共25年5帝,姓:宇文,建都:長安

1、孝愍帝覺 1年

2、明帝毓 4年

3、武帝邕 18年

4、宣帝赟 1年

5、靜帝闡 2年

十、隋朝:58l--6l8共37年3帝,楊姓

建都:長安(西安)

1、文帝楊堅 24年

2、煬帝楊廣 12年

3、恭帝楊侑 l年

(薛舉/秦,李軌/涼,朱粲/楚,王世充/鄭,竇建德/夏,蕭冼/粱,林士弘/楚,寧長真,馮盎,汪華/宋,郭子和/長樂,梁師都/粱,劉黑闥/燕,高開道,羅藝,蒲公炻,李密/魏,劉武周,李子通,沈法興)

十一、唐朝 618--907共290年22帝(包括武則天的大周)李姓

建都:長安(西安)

1、高祖淵 9年

2、太宗世民 23年

3、高宗治 34年

4、中宗顯 1年

5、武則天 21年

6、中宗顯(復辟)5年

7、睿宗旦 3年

8、玄宗隆基 43年

9、肅宗亭 7年

10、代宗豫 17年

11、德宗適 26年

12、順宗誦 1年

13、憲宗純 15年

14、穆宗恒 4年

15、敬宗湛 2年

16、文宗昂 14年

17、武宗炎 6年

18、宣宗忱 13年

19、懿宗漼 14年

20、僖宗儇 15年

21、昭宗曄 16年

22、哀帝祝 3年

(安祿山/燕,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

(黃巢/齊,董昌/大越羅平)

(崔寧,時輔,高硑,趙匡疑,羅紹威,仆固懷恩,秦宗權,王師厚,危全楓,葉廣略,曲承裕,劉國昌)

南詔:第一代王細奴羅(617-674),649-674年在位。

第二代王邏盛(634-712),674-712年在位。

第三代王盛邏皮(672-728),712-728年在位。

第四代王皮邏閣(697-748),728-748年在位。

第五代王閣羅鳳(712-778),748-778年在位。

第六代王異牟尋(754-808),778-808年在位。

此外,還有南詔高祖奇嘉王細奴邏、南詔世宗興宗王邏盛炎、南詔太宗威成王盛邏皮、南詔云南王皮羅閣、南詔神武王閣邏鳳、南詔孝恒王異牟尋、南詔孝惠王尋閣勸、南詔幽王勸龍晟、南詔靖王勸利晟、南詔昭成王勸豐祜、南詔孝莊帝世隆等君主1

渤海國:1、大祚榮,在位時間:698年—719年

2、大武藝,在位時間:719年—737年

3、大欽茂,在位時間:737年—793年

4、大元義,在位時間:793年

5、大華玙,在位時間:793年—794年

6、大嵩璘,在位時間:794年—809年

7、大元瑜,在位時間:809年—812年

8、大言義,在位時間:812年—817年

9、大明忠,在位時間:817年—818年

10、大仁秀,在位時間:818年—830年

11、大彝震,在位時間:830年—857年

12、大虔晃,在位時間:857年—871年

13、大玄錫,在位時間:871年—894年

14、大瑋瑎,在位時間:894年—906年

15、大諲撰,在位時間:906年—926年

吐蕃:吐蕃王朝歷代藏王列表

(一)天座七赤在位時間表

第一代聶赤贊布(約公元前825-前785年)

第二代木赤贊布(約公元前785-745年)

第三代丁赤贊布(約公元前745-705年)

第四代索赤贊布(約公元前705-665年)

第五代默赤贊布(約公元前665-625年)

第六代達赤贊布(約公元前625-585年)

第七代舍赤贊布(約公元前585-545年)

(二)上二王在位時間

第八代直貢贊布(約公元前545-505年)

第九代布德贊布(約公元前505-465年)

(三)中六列王在位時間

第十代矣肖勒(約公元前465-425)

第十一代德肖勒(約公元前425-385年)

第十二代特肖勒(約公元前385-345年)

第十三代固肖勒(約公元前345-305年)

第十四代卓肖勒(約公元前305-265年)

第十五代衣肖勒(約公元前265-225年)

(四)地八代王在位時間

第十六代沙南森德(約公元前225-185年)

第十七代德杵南雄贊(約公元前185-145年)

第十八代色諾納德(約公元前145-105年)

第十九代色諾布德(約公元前105-65年)

第二十代德諾朗(約公元前65-25年)

第二十一代德諾布(約公元前25-約公元15年)

第二十二代德杰布(約公元15-25年)

第二十三代德珍贊(約公元65-95年)

(五)四贊王在位時間

第二十四代甲多日隆贊(約公元95-135年)

第二十五代赤贊林(約公元135-175年)

第二十六代赤扎棚贊(約公元175-215年)

第二十七代赤妥杰妥贊(約公元215-255年)

(六)有生卒年代記載的歷代藏王

第二十八代拉妥妥日年贊(公元255-375年)

第二十九代赤尼松贊(公元333-404年)

第三十代卓尼德如(公元394-454年)

第三十一代達日年斯(公元434-505年)

第三十二代朗日松贊(公元558-629年)

第三十三代松贊干布(公元617-698年)

第三十四代貢松貢贊(公元632-650年)

第三十五代芒松芒贊(公元650-676年)

第三十六代杜松芒布杰(公元676-704年)

第三十七代赤德祖丹(公元704-755年)

第三十八代赤松德贊(公元742-797年)

第三十九代木尼贊布(公元769-798年)

第四十代赤祖德贊(公元802-841年)

第四十一代赤德松贊(公元764-815年)

第四十二代達瑪烏東贊(公元803-845年)

第四十三代朗德維松(公元845-905年)

第四十四代白科贊(公元893-923年)

回鶻:懷仁可汗

十二、五代十國 907--960

五代:

后梁:907--923,共16年,朱姓建都:汴梁(河南開封)

1、太祖全忠 6年

2、末帝友貞 11年

后唐:923--936共14年,李姓建都:洛陽

1、荘宗存勗 4年

2、明宗嗣源 8年

3、愍帝從厚 1年

4、廢帝從珂 2年

后晉 936--946共11年,石姓建都:汴梁

1、高祖敬塘 7年

2、出帝重貴 4年

后漢 947--950共4年,劉姓建都:汴梁

1、高祖知遠天福 2年

2、隱帝承佑乾佑 2年

后周 951--960共10年,郭姓、柴姓建都:汴梁

1、太祖郭威 3年

2、世宗柴榮 6年

3、恭德宗柴訓 1年

十國:

前蜀:907--925建都:成都

1、王建 12年

2、王衍 8年

吳: 892--937建都:楊卅(揚州)

1、楊行密 15年

2、楊渥 3年

3、楊隆演 10年

4、楊溥17年

楚: 896--951建都:長沙

1、馬殷 35年

2、馬希聲 2年

3、馬希范15年

4、馬希廣 3年

5、馬希萼 2年

6、馬希崇 l年

閩: 897--946建都:福州

1、王審知 40年

2、王延均 3年

3、王昶 4年

4、王延義 4年

5,朱文進 1年

6、王延政 3年

南唐: 937--975建都:金陵(南京)

1、李昇7年

2、李璟 19年

3、李煜 16年

荊南:907--96建都:荊州

1、高季興 22年

2、高從海 20年

3、高保融 l2年

4、高保勖 l年

5、高繼沖 l年

南漢:905--971建都:廣州

1、劉隱 12年

2、劉龑 32年

3、劉玢 1年

4、劉晟 16年

5、劉鋹 13年

吳越:893--978建都:錢塘(杭州)

1、錢鏐 41年

2、錢元瓘 10年

3、錢佐 6年

4、錢倧 1年

5、錢俶 40年

北漢:951--979建都:太原

1、劉崇 4年

2、劉鈞 14年

3、劉繼恩 1年

4、劉繼元 11年

后蜀:933--965建都:成都

1、孟知祥1年

2、盈昶 30年

金山國:張議潮

(李茂貞/歧,李繼遷,韓遜,王容/趙,王處直/北平,劉仁恭/燕,留從效,周行逢,雷彥恭,盧光稠,龐巨勛,盧約,彭玕)

大長和:

鄭買嗣

鄭仁杲

鄭隆顫

大天興:

趙善政

大義寧:

楊干貞

楊詔

十三:宋朝,趙姓,分北宋與南宋(同時有遼、金、西夏塞北三朝與之對立)

北宋 960--1127,共168年9帝。建都:汴梁(開封)

1、太祖匡胤 16年

2、太宗光義 22年

3、真宗桓 25年

4、仁宗禎 41年

5、英宗曙 4年

6、神宗頊 18年

7、哲宗煦 15年

8、徵宗佶 25年

9、欽宗桓 2年

偽齊:劉豫

南宋:1127--l279,共152年9帝。建都:臨安(杭州)

1、高宗構 36年

2、孝宗昚 27年

3、光宗敦 5年

4、寧宗擴 3O年

5、理宗盷 4O年

6、度宗禥 10年

7、恭帝顯 2年

8、瑞宗昰 3年

9、趙昺 3年

與南北宋并立的還有遼、金、西夏塞北三朝:

遼(907~1125年)契丹族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遼應天后述律平(太后稱制)

遼東丹王耶律倍

遼太宗耶律德光

遼世宗耶律阮

遼穆宗耶律璟

遼景宗耶律賢

遼蕭太后蕭綽(蕭撒葛只)

遼圣宗耶律隆緒

遼興宗耶律宗真

遼道宗耶律洪基

天祚帝耶律延禧

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黨項人

太祖李繼遷

太宗李德明

景宗李元昊

毅宗李諒祚

惠宗李秉常

崇宗李乾順

仁宗李仁孝

桓宗李純佑

襄宗李安全

神宗李遵頊

獻宗李德旺

末帝李睍

金(1115-1234年)女真族,史書說是后來的清朝滿族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金太宗完顏晟

金熙宗完顏亶

海陵王完顏亮

金世宗完顏雍

金章宗完顏璟

衛紹王完顏永濟

金宣宗完顏珣

金哀宗宛顏守緒

金末帝完顏承麟

西遼:耶律大石

東夏:蒲鮮萬奴

十四、元朝:1279--1368,共90年11帝,蒙古奇渥溫氏,建都:燕京(BJ)

1、元世祖忽必烈 15年

2、元成宗鐵木耳 13年

3、元武宗海山 4年

4、元仁宗愛育萬拔力八達 9年

5、元英宗碩德八刺 3年

6、泰定帝也孫鐵木耳 5年

7、天順帝阿速吉八 1年

8、元明宗和世瑓 2年

9、元文宗圖鐵木耳 5年

10、寧宗懿璘質班 1年

11、元順帝托權鐵木耳 36年

(徐壽輝,韓山童,陳友諒,張士誠,明玉珍,方國珍)

忽必烈前面共有:元太祖鐵木真(成吉思汗)、元睿宗拖雷、元太宗窩闊臺、馬乃真后(稱制)、元定宗貴由、海迷失后(稱制)、元憲宗蒙哥

十五、明朝:1368--l644,共277年16帝,朱姓

建都:南京,成祖移至BJ

1、太祖元璋洪武,31年

2、惠帝允炆建文,4年

3、成祖棣永樂,22年

4、仁宗高熾洪熙,1年

5、宣宗瞻基宣德,10年

6、英宗祁鎮正統,14年

7、景帝祁鈺景泰,7年(之后英宗朱祁鎮復辟在位8年,年號天順)

8、憲宗見深成化,23年

9、孝宗佑樘弘治,18年

10、武宗厚照正德,16年

11、世宗厚熜嘉靖,45年

12、穆宗載垕隆慶,6年

13、神宗翊鈞萬歷,48年

14、光宗常洛泰昌,1年

15、熹宗由校天啟,7年

16、思宗由檢崇禎,17年

十六、

大順政權李自成

大西政權張獻忠

南明

福王朱由崧,年號弘光

唐王朱聿鍵,年號隆武

桂王朱由榔,年號永歷

十七、清朝:1644--1911年,共268年10帝(入關前兩個皇帝:清太祖努爾哈赤,年號天命;清太宗皇太極,年號天聰不計在內)

滿族,愛新覺羅氏。建都:BJ

1、世祖福臨順治,18年

2、圣祖玄燁康熙,61年

3、世宗胤禛雍正,13年

4、高宗弘歷乾隆,60年

5、仁宗颙琰嘉慶,25年

6、宣宗旻寧道光,30年

7、文宗奕詝咸豐,11年

8、穆宗載淳同治,13年

9、德宗載湉光緒,34年

10、溥儀,宣統,3年

(吳三桂/周,洪秀全-太平天國,袁世凱-中華帝國,鄭成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凌源市| 漳浦县| 唐海县| 舒兰市| 南安市| 嘉祥县| 景德镇市| 洪泽县| 淅川县| 青岛市| 呼图壁县| 清徐县| 汤原县| 上杭县| 烟台市| 游戏| 莱西市| 南京市| 石柱| 嵊泗县| 浮梁县| 镶黄旗| 新野县| 许昌市| 伽师县| 综艺| 张家港市| 八宿县| 山丹县| 墨竹工卡县| 来安县| 修文县| 保山市| 拉萨市| 共和县| 阆中市| 成武县| 宜城市| 郸城县| 河南省| 壶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