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情報已經是確鑿無疑了,呂元膺立即下令升帳,部署兵馬直撲那股叛軍的駐地。由于叛軍的指揮官訾嘉珍和門察已經向朝廷投誠,勢成烏合之眾的那些叛軍根本不堪一擊,很快就被殲滅殆盡了。
在慶功宴上,訾嘉珍和門察這兩個慣于見風使舵的家伙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當場供出了——當初指使刺殺武元衡和裴度的人,也正是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呂元膺和白居易深感此事非同小可,于是緊急聯名上奏朝廷。
就這樣,派遣殺手當街刺殺宰相的真兇竟然意外曝光!原來一直藏在幕后操縱的那只黑手,竟是久懷異心的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
獲悉消息后,唐憲宗再次隱忍不發,因為他知道,無論真兇是成德節度使王承宗,亦或是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在淮西沒有平定之前,朝廷只能是隱忍不發,以避免多線作戰。
在當時,唐軍也是困難不少,平定淮西的戰爭從元和九年(813年)一直打到元和十二年(817年),四年間唐朝的財政負擔越發沉重,但各個將領之間,以及中央軍與地方軍之間則互相觀望、繼續玩寇自重,以致戰爭進展十分的遲緩。
在這種情況下,元和十二年(817年),裴度向唐憲宗請求親自前往前線督戰,臨行前,裴度對唐憲宗說:“臣若順利破賊,必有面圣之日,如果不能成功,定無歸闕之期。”
裴度以必死決心請求督戰,就連唐憲宗都感動得當場流下了眼淚。終于,在裴度的有力統領下,原本一盤散沙的唐朝官軍開始相互配合、戰力大增!與此同時,中唐名將、忠武節度使李光顏有感于裴度的知遇之恩,也對淮西吳元濟的軍隊發起了猛烈進攻,迫使吳元濟將軍隊主力調往北線應戰,從而導致淮西南線的防守出現空虛。
在這種有利的態勢之下,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初十,名將李愬親率近萬名精兵,冒著風雪連夜挺進淮西南線老巢蔡州(今河南汝南)。在這一役中,李愬軍順利擒獲淮西節度使吳元濟,一舉終結了淮西為時30多年的割據叛亂。
淮西的平定,極大地震動了全國各地藩鎮,各個藩鎮紛紛表態愿意歸順唐朝中央。隨后,先是橫海節度使程權奏請聽從朝廷任命、入朝為官,并獻出了滄州、景州(今河北景縣);幽州(今BJ)節度使劉總也上表請求歸順,劉總自己甚至削發為僧,掛冠而去;見到各個藩鎮紛紛歸順,成德節度使王承宗也上表請求改過自新,并向朝廷獻出了德州、棣州(今山東惠民東南),還將兩個兒子王知感、王知信作為人質送到了長安。
元和十三年(818年)七月,唐憲宗又命令各路唐軍共同討伐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一年后,迫于唐朝官軍壓力,平盧淄青發生內亂,李師道父子被部下斬殺、父子兩人首級均被傳送長安,至此,這位下令刺殺武元衡和裴度的囂張軍閥,終于落網伏法。
李師道被殺后,唐朝自安史之亂以后持續六十多年的藩鎮割據,一度基本消失,“垂六十年,藩鎮跋扈河南北三十馀州,自除官吏,不供貢賦,至是盡遵朝廷約束”。而從唐憲宗在元和元年(805年)即位發動削藩開始,至此歷經唐朝中央14年努力,終于一度平定了藩鎮割據,史稱“元和中興”。
從力主削藩的鐵血宰相武元衡當街被殺,時間又過了三年之后,唐朝中央政府終于實現了基本掃平藩鎮割據的愿望。武宰相若是泉下有知,也應該會瞑目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