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群里,大家又談到了,電影市場的問題。
可以從電影業界和業外的來套路。
業外的比較簡單,就是消費預期。也就是除了常規電影院觀眾之外,還需要一些路人,散客,就是那種一年可能一部都不看的客人,這類客人多半也是靠親朋好友或者單位福利啥的,請他們看的;還有一類就是超級爆款,也就是所謂的湊熱鬧、跟風客,這種就容易出現破紀錄的現象級電影,比如今年春節的《哪吒2》。其實這后兩類是不影響基本盤的,反而是大盤的意外之喜。
所以消費預期,主要是說的常規電影觀眾,就是電影基本盤,這類人,容易受到收入、電影質量、興趣轉移的影響。這三個影響因素都是很致命的。收入降低,必然會影響消費欲望,電影又不是剛需,雖然單價看來不是很高,但要省起來也容易;電影質量不好,那么直接減少進場次數,一年進場20次和10次,明顯不一樣;隨著認知的提升、擴大,甚至審美的轉移,可能有其他替代品比如小說、電視劇等。
前面收入這個,業界無法控制,但是電影質量和興趣轉移是可以控制的,就是多拍觀眾愛看的題材,并保持一定的質量,而不是題材觀眾不喜歡,拍的質量還普通,普通就算了,可能還侮辱觀眾的智商,那不是更趕客嗎?還有就是選的陣容,沒有化學反應,也沒有路人緣,完全不做角色匹配和觀眾調查,比如塞一些資源咖,有演技好看就算了,那種難看還演技差的,是怎么好意思捧的?
感覺說到業界內容了,所以上面那句應該在業界里邊來討論。補充點業外的,意思就是投資的時候,要看整體大盤來調整投資規模,當然業內也是,只是邏輯要換成平衡,就是投資和產出,保持一個微利狀態,太多不好,虧本也不好。
在保持產業穩健同時,要做到新陳代謝,要有生態思維,不要只管今年賺錢,未來就不管了。
新陳代謝有兩個方面,一個是題材多元,就是一個題材不要一年拍太多,有些題材需要間隔3-7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會有好賣相,因為觀眾看的是新故事,要是題材過于標準,套路太明顯,那就不適合年年拍,看一部就等看十部,那就沒有必要死磕,而且要切換平臺,比如消防題材或者港片里邊的警匪片,就是說的這種一種是單一故事,還有就是拍的泛濫,導致疲勞。
一個是人才更迭。昨天群友說,現在內地是導演中心制,意思就是投資人的錢,投資給導演后,就無法控制了,能不能賺錢,都看狗屎運,而且投資人還沒有干涉的權限,那的確不合理啊,畢竟大部分是商業片,那投資人肯定要有控制權的,至于投資人找的監制的能力,能不能控制電影的品質,那不管導演的事,所以有點矛盾的地方,就是內地的導演似乎都是藝術派那種,就是有一點深度內涵的要求,不想做純商業娛樂片,就會出現商業和藝術兩頭都吃不到,那必然會撲街。所以商業片和藝術片,我可以分成兩個投資邏輯來看。
商業片的投資,投資人一定要拿到控制剪輯權,甚至怎么拍的細節都能控制,導演就是一個打工的,只要你有合格的導演技能,都可以符合。這類肯定是指望賺大錢的,那么可以高投資,符合市場規則。
藝術片的投資,這類不指望賺錢,目的是培養新導演,或者走獎項的導演,走低成本路線,給他們鍛煉的機會,或者突破電影拍攝技術的限制,這類需要靠商業片賺到錢的來補貼。
可能商業片的工作者不服,我做的工作,賺到的錢,為什么要補貼不賺錢的?這就需要集團公司來做調控了。這類商業工作者,我的建議是,自己去單干,不用加入集團公司,就可以獨享收益。要是加入集團公司,就要為電影產業的未來做規劃,有可能自己就靠這個規劃走出來的人,憑啥不反哺給新人呢?沒有當初集團的資源,你怎么出道的?做人不能忘本。你可以覺得給自己賺夠了,自己出去單干,拿自然就無所謂了,沒有反哺行業新人的打算,原則上是沒錯的,只是我會譴責你。不僅僅是導演,而是這個產業鏈上的所以人,不管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等自己年紀到了,或者存夠了錢,這時候,還不樂意帶新人,我是不理解的,當然帶人肯定累,那就不帶多了,帶一次?或者你靠被人帶你多少次起來的,你就回饋幾次如何呢?做完了,隨便你怎么發展。
現在問題就是很多公司或者大環境,都是不給新人機會,我是很費解的,老家伙的欲望也太大了,老站著位置不挪,甚至連配角都不愿意當,60-70歲了還霸著主角不放,有人還給說,要不是祂演,觀眾都不看啊,你真是當觀眾是傻的嗎?老登的確是有一些帶貨的潛力,但是也得看品質啊,要是品質不好,哪怕一部電影就你的獨角戲,也沒人看啊,還不是一樣賠錢?那老登,為什么不愛帶新人呢?是怕新人都起來了,影響自己的地位和收益?不至于吧,都退休的年紀了,還在乎這個,我費解!
新人肯定也不是全新人的做法,而是有一定的配置,盡量給新人更多展示的機會,而不是一部戲,全是老人。導演、主角等都不能是那種圈子或者排列組合的模式,可能開始2-3年能吃到一些甜頭,但久了呢?觀眾也會疲勞,甚至厭倦,所以不要做這些蠢事,除非你是超級有魅力的人,否則一旦被觀眾拋棄,可能很難爬起來,所以這時候,是不是要廣撒網,多結善緣,多跟不同的人合作,想二次合作、三次合作,是可以的,但是最好有個間隔期,起碼7年吧,這叫七年之癢。
還有題材上的豐富性,現在很多題材,不夠豐富,也可能是豐富了,但是因為陣容的配置不合理,吸引不了人,所以導演或者演員,都要多嘗試題材,也不要死磕一個題材,別以為自己是動作巨星或喜劇巨星,可以一招鮮,這類頂級人才,就是一根手指數,可能都沒有,那么多嘗試題材,才能發現自己的能力寬度,可能這個對演員比較合適,導演不好說,導演可能還是專業點好?導演在一個題材上做到極致后,采取探索新的。演員也是可以,但是演員明顯要求的變化會比導演更多一些。
還有就是制作數量和質量上,也要一定的保底標準。因為低于這個數,可能概論規模論,就無法起作用了。比如題材不一樣,但水準都是行業70分水平,一年一個集團公司制作20部,能爆一部,比如30億,其余19部不是陪襯,而是基礎,概論就是5%。也就是說,要是片方誤以為只做爆款這類項目一部就可以了,其他19部就不拍了,那肯定是不行,因為一年一部,概率5%,近似值為0部,而不是一部,這反而是高風險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