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中說楊憲與劉基同是「浙東集團」的頭號人物,兩人非常「要好」,這種說法有些問題,實際上是楊憲一直想找劉基當靠山(憲素善基),但嫉惡如仇的劉基,與人大多保持距離。
正史中,中書省左丞相李善長有次惹朱元璋不高興,朱元璋也問劉基,楊憲可不可接替當宰相。劉基說楊憲有宰相的才能,但沒有宰相的器量,不可當宰相。
所以當李善長捅了楊憲一刀時,朱元璋也問劉基意見,劉基跟著再補一刀,便伏誅。
為什么這樣說,因為史書就是這樣寫的。《明太祖實錄》如此記載:
「…(楊憲)既又刺求汪廣洋陰事,令侍御史劉炳、鄯某等劾奏之,廣洋因免官還鄉(xiāng)里。憲猶不以為慊……。太史令劉基并發(fā)其奸狀及諸陰事,上大怒,令群臣按問,憲辭伏,遂與炳等皆伏誅。」
太史令劉基「并發(fā)」其奸狀及諸陰事…,這不就是再補一刀嗎!
所以怎么會是劉基與楊憲很要好?!是楊憲過去一直巴著、靠著劉基。
「憲素善基」這是「正史」記載的,《明史》劉基傳中有這么一段:
初,太祖以事責(zé)丞相李善長,基言:「善長勛舊,能調(diào)和諸將。」
太祖曰:「是數(shù)欲害君(他常常要害你),君乃為之地耶?吾行相君(找劉基當宰相)矣。」
基頓首曰:「是如易柱,須得大木。若束小木為之,且立覆。」(不行不行,宰相位置不能隨意更換的)
及善長罷(告病休養(yǎng)),帝欲相楊憲。
憲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憲有相才無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quán)衡,而己無與者也,憲則不然。」(雖然楊憲交好于劉基,但仍不辭與言)
帝問汪廣洋,(劉基)曰:「此褊淺殆甚于憲。」
又問胡惟庸,曰:「譬之駕,懼其僨轅也。」(就像駕車,恐會讓車散架了)
帝曰:「吾之相,誠無逾先生。」
基曰:「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諸人誠未見其可也。」
后(楊)憲、(汪)廣洋、(胡)惟庸皆敗。
………
當然,朱元璋問宰相人選,連問了幾個,最后也問到劉基身上,這可讓劉基誠惶誠恐,做個御史中丞,先前彈劾幾人,就被「眾臣們」圍剿,只好告老還鄉(xiāng)、「致仕」去了;若當了宰相,以自己的個性,那可還得了,所以極力推辭。
劉基推辭的可不只宰相,還有爵位。
可以讓朱元璋「親自」寫個文情并茂的信,給「求」回來上班的,大明朝中也只有這樣的一號人物,便是劉基。
除了追封劉基祖上二代都是永嘉郡公外,還屢次要給劉基加官晉爵,但劉基更都是「堅定地」一一辭卻。
劉基真的是堅定地辭卻,正史《明史》上如此記載:
「帝手詔敘(劉)基勛伐,召赴京,賜賚甚厚,追贈基祖、父皆永嘉郡公。累欲進基爵,基固辭不受。」
胸懷十車書的劉基,腦筋里可清楚地很。
前一個「平民出身」的皇帝劉邦,當上皇帝后,是怎么對待開國功臣的!
當然,是兇悍的呂后當黑臉,劉邦做白臉;除非早死的,開國功臣大多:殺的殺、關(guān)的關(guān)、貶的貶。
只有一個人得以善終,那就是朱元璋口中一直提到的「張子房」,漢初的「留侯」張良。
朱元璋只要跟人說到劉基的時候,就會提到「張子房」。
這還不明顯嘛!應(yīng)該說,對劉基而言,朱元璋的「意思表達」,非常清楚明確了。
以劉基的聰慧,所謂的「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敢跟天之子皇上、聰明睿智的圣上,爭搶著功勛、計較封爵的,可沒有一個好下場!
劉邦當初對待張良、蕭何與韓信「漢初三杰」時,只有對張良時使用敬語,客氣地稱「子房(張良的字)」,如同朱元璋對劉基,都客氣地稱「先生」或「老先生」一般。
然而「漢初三杰」中,韓信雖然向劉邦爭得了齊王(后改封楚王)的爵位,但死得最早的也是韓信。
而劉邦特別在眾武將面前,幫忙爭取到「酇侯」爵位的蕭何,則是度過「自污、被囚」的悲慘晚年。
只有張良最聰明,深知「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
劉邦本來要張良任選齊地(山東一帶)三萬戶的食邑,羨煞了眾多文臣、武將們,但卻嚇得張良一而再、再三的推辭。
后來拗不過劉邦,封邑便請求在最初與劉邦「初相見」的小地方,「留縣(今江蘇省沛縣東南,已被淹沒)」,受封「留侯」,暗示劉邦記念那當年的相遇,也因此得以全終。
其他敢搶功勞、搶爵位的武將,得了便宜,若沒有韜光養(yǎng)晦,大多沒得善終。
所以當征北(虜)大軍回到京師,朱元璋大封功臣時,在拗不過朱元璋之請,劉基「后來」僅同意受封「伯」的爵位,為什么是伯爵?
劉基深刻地記取當年,漢高祖劉邦封蕭何、張良的經(jīng)驗,那時劉邦手下的武將們,可是差點「暴動」抗議,這也是正史《漢書》里有記載的。
當然會「暴動」抗議啊!開玩笑!
武將們可是冒著「生命危險」沖鋒陷陣,隨時可能就「陣亡」死了,好不容易地「活下來」,結(jié)果爵位竟然跟坐「辦公室」上班的文臣們一樣,甚至還要低!
有的人還只有賞賜,沒得封爵。
所以劉基主動要求,自己沒有「征伐戰(zhàn)功」,不能封公爵、侯爵;且自己「才能」不比張良,爵位也要比張子房的侯爵低一級的伯爵。
甚至還請求朱元璋,若皇上要封爵,「文臣」中除了左丞相外,拜托不要僅封自己。否則武將們暴動抗議,自己得一肩扛起啊!
所以朱元璋也一并封了那個被誣陷,但已回任,雖不聰明,卻任勞任怨的汪廣洋,當個「忠勤」伯。
大宰相李善長沒記取蕭何晚年卑屈的教訓(xùn),不知推辭,還「洋洋得意」,也罷!
朱元璋只好,也如當年劉邦對「自認功高」的蕭何一般,出面幫他說說話。
至于食祿也不能太高,劉基向朱元璋說,自己最尊崇的至圣先師孔夫子,后代五十五世孫、衍圣公、故元的國子祭酒、孔克堅,才月領(lǐng)二十石,年二百四十石,自己不能比衍圣公高,最多就如此。
朱元璋屢欲「進基爵」,如同「武將(李善長除外)」們,封個名義上的「國」、「郡」之公爵、侯爵,結(jié)果劉基「固辭」。
既然先生你這么地客氣、這么地有誠意,朕便封先生為「誠意伯」。
而忠勤博、誠意伯,都是「伯爵」,月領(lǐng)可不能差太多,忠勤伯就「多」一些,三百六十石吧!
可憐的汪廣洋,中書省右丞(剛回任的官職)好歹也正二品的大官,比李善長左丞相的正一品,不過僅差了「一品」;但若與進封為「大公爵」韓國公李善長的食祿「四千石」相比,三百六十石?豈不人比人氣死人!
還好,除了伯爵的食祿三百六十石,仍有正職的薪俸,正二品也有六百石,且封了「伯爵」,至少有個爵位,也可光耀門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