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社會類

初1415班 鄒華睿

自古以來,人們在教堂的裝潢上投入了太多心思—夸張至極的尖頂、繁復的飛拱、炫目的窗花、莊嚴的壁畫,然而這與一顆質樸虔誠的心靈相比,未免黯然失色。

六月的博洛尼亞晴空萬里,不由得讓人多了幾分浮躁。我為了躲避酷熱躲進一個叫不上名的大教堂。教堂很是宏偉,外觀上看足足有五十米那么高,內部更是華麗。看得見的是奢華的水晶吊頂、耀眼的窗花、奪目的金箔,看不見的是千萬個稍縱即逝的絢麗閃光,讓人猶如邁入仙境。

正對著座席的,是一座小到讓你忽視的耶穌受難像。他低垂著頭,仿佛極力克制住不去看頭頂那些充滿誘惑的金光。

忽然,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身影,在這華美之中安靜而不和諧。

他的衣衫破舊不堪,頭發蓬亂灰暗,面龐滿布皺紋,黝黑的皮膚被曬得泛紅,赤裸的雙手和雙腳滿是老繭,不住地摩挲著。他不看任何一個人,悄然閉上了泛黃的迷茫的雙眼。他推開朱紅色的天鵝絨墊子,跪下來,緩慢而又堅定。他唇部張合得很輕柔,將內心緩緩吐送出來,面對著寧靜平和的圣母像。他胸前有一個不很微弱的泛光,原來是一個十字架,用廢鐵皮自制的。

陽光透過華美的窗花斜射進來,金黃與赤碧的交錯漸漸讓圣母的半邊臉在柔光中變得模糊,更添一分神圣。火燭上的光輕輕搖曳,與透過窗花的光線在雪白的瓷磚上交錯,呈現出一片迷離絢爛的光暈。這時他的臉顯得更有了生氣,表情也快活起來,圣母眼中更多了一份柔美。他怕自己骯臟的雙手會玷污了那個神圣的十字架,伏在地上竭力地用盡全身力氣去親吻它,雙手仍作合十狀。

過路的人不去理睬他,這個教堂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景點,有什么意義呢?

我透過華美的窗花看見了絢麗的斜陽,同時也透過這樣一副不起眼的外表看見了一個虔誠的信徒,不禁受到心靈上的震撼。人類的任何追求都無法超越這樣一種質樸、虔誠的膜拜,也許這正是人之初的狀態。

人的本性即為純。

教師評語:作者善于運用環境描寫和對比手法來襯托人物,宏偉華麗的教堂的背景給人物出場渲染了寧靜而神圣的氣氛,而“他”這樣一個不大引人注意的陌生人,又似乎與教堂的氛圍格格不入。作者也善于抓住人物的最為突出的外在特征進行描寫,在內外的反差中突出“他”的內心純凈、虔誠。

(指導教師:宋美娜)

城市的根

初1708班 白 銳

“這兒沒電梯是嗎?不打緊,不是六樓嗎,十樓我都搬下來過,我保證無損地給您搬下來哈!”他是一位搬運工人,來給我們家搬東西。我家住六樓,還沒電梯,只能靠人力來運。

他俯下身,將柜子傾倒,躺靠在他的背上。他用兩只手扣住柜子把手,雙腿一較力,柜子拔地而起。他背著柜子,一步步緩慢地下著臺階,一只腳先伸出來探道,用腳尖兒輕輕點點下面的臺階,確定踩穩無誤后,才敢將另一只邁出。他的腰頓時弓成90度,兩只修長卻有著斑斑傷痕的手,緊緊地扣住柜子。黝黑的兩條腿彎曲著,仿佛被五行山壓著似的,艱難地一步步向前挪動著。他額頭上的青筋一條條繃起,米粒大的汗珠一粒粒自他的額頭沁出,越聚越多,像黃豆粒一般,自額角旁的白發中滾落,砸在地上,掩蓋在他的喘息聲中。

我見他已經很疲憊了,便跟他說休息一下,他卻逞強不認輸,不肯說自己累了。他開始跟我說話,試圖以此掩蓋他的疲倦。“我的女兒也差不多跟你一樣大了,也跟你一樣那么活潑,那么懂事。”他干裂的嘴唇上揚起了一絲微笑,使他整個人都散發著溫暖的氣息,在這黑暗中熠熠生輝,“可是她也許都不清楚:自己的爸爸是干什么的,性格是什么樣的,眉角五官有什么特征。”良久,他扯出一絲牽強而無奈的微笑,在這黑暗之中,搖搖欲墜。他凝視著我,又仿佛不在看我,好似想把我看穿,又像是通過我,看到了另外的一個誰。

是他們,寧愿骨肉分離,也要背井離鄉來城市打工,為城市的繁榮發展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是他們,整天風里來雨里去,整日為了生活忙忙碌碌。得到的回報卻甚微,甚至難以養家糊口。可又是這些平凡的人,生產出五谷雜糧供我們食用,建造起高樓大廈供我們居住。萬家燈火,哪一盞與他們無關?千家幸福,哪一個不是由他們締造?

是他們,不顧一些人冷漠與不屑的目光,忙碌著、辛苦地喘息著。他們默默地在烈日下辛勤勞作,揮灑汗水。多少年,他們的血汗在勞作一生的地方長出草木大廈。這里,有他們親手修葺的草坪、我們美麗的家園。這里,有他們親手筑造的樓房,我們共同生活的城市。

圓月下,在霓虹燈照亮的城市中。他們看著五彩斑斕的廣告牌、草坪上人們悠閑的散步健身的人們、高樓大廈中每一個被橙黃色的燈光圍繞著的、幸福美滿的家庭,找個角落,就著廉價的干糧,嘴角蕩起一絲微笑,也落下了思念的淚水……

教師評語:這篇文章選材上體現了對社會生活,特別是對進城務工人員的關注,作者細致刻畫了一位搬家工人,描寫他弓著腰、扎著馬步扛起重物的樣子,從這里我們能看出作者的細心觀察。作者從一位搬家工人聯系到千千萬萬務工人員,對進城務工人員的贊美之情呼之欲出,卻絲毫不顯刻意。結尾處作者放飛想象勾畫了一個場景,讓讀者動容,同時也給予讀者無限思考空間。

(指導教師:遲 旭)

中國人家

初1709班 陳思危

我的家鄉,在安徽一個偏僻的小村莊中,雖不算什么貧困縣,但在我的印象中,那里沒有路,更沒有網,遠離城市,和貧困縣著實沒什么兩樣。

兩旁是稀疏的田地,更遠處有幾座矮小的灰色樓房,車不停地顛著,我知道,快到村口了。村口還是那樣的熟悉,可眼前的路卻是不同了,曾經是坑坑洼洼的黃土地,橫七豎八地躺著樹枝,還時不時有石子擋在路前,而如今這里是一條灰色的小路,這條路并不寬,看上去也有幾分陡,可至少車子可以開進去了。“要想富,先修路”,看來家鄉的發展還很快啊。

到奶奶家正好是正午了,半天的路程,也有些累了。奶奶看見我,笑意盈盈地趕忙迎了過來。“奶奶身體還好啊,”我笑嘻嘻地問奶奶。“嗯。我好著嘞。”奶奶回答道,“你餓了吧,快吃飯吧。”“好啊。我去燒火。”“啊,等下!”奶奶還沒說完我就已經跑向了廚房,奶奶家的做飯方式還是20個世紀用的灶臺,每次做飯都要燒柴火,而我回奶奶家自然要來負責這些累活了。可當我沖到廚房,眼前的一切都大不相同了,灶臺已經被堵上了,取而代之是電飯煲,還有煤氣灶,原來堆放在墻角的木柴也早已不見。“哎呀,著啥子急啊,現在都不用灶臺了,更不用你燒火了,喏,飯都做好了,快吃吧。”奶奶家的變化真的是翻天覆地啊,我一邊想一邊端著飯去吃飯了。

桌上擺了半桌的飯菜。其實回奶奶家,我也并不怎么喜歡這里的菜,倒不是因為農村的飯菜太清淡,相反,我總是覺得太油膩了,每頓飯奶奶都恨不得放半桶油,生怕我吃得不飽,而且每次還都給我夾好多肥肉,真是有苦說不出啊。而這次奶奶竟然先給我夾了許多青菜:“多吃菜,這是奶奶自己種的,比你們城里的好吃。”奶奶一本正經地說道,“平時就吃肉了吧,來,多吃點菜,這樣才能營養均衡。”奶奶撓著頭。“奶奶,您什么時候也知道合理飲食了?”我有點驚訝。“這不是最近有了電視,看養生節目看的嘛。”“您這兒有電視了?”我吃了一驚,這發展速度,可真夠快的啊!

其實真正讓我驚訝的,不只是這里修了路,有了電飯煲,買了電視,也是在這些物質生活提高的同時,人們的思想也在跟著這個時代發展。一個國家的發展不能只看城市中的高樓有多高,科技有多尖端,也要看到在這些偏遠的地方的人們是不是也隨著國家的發展而逐步向前。我很慶幸我見證了奶奶從物質到思想都在慢慢地跟上這個時代,我也很欣喜我看到了中國飛速的發展,我也相信中國在未來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教師評語:作者非常出色地運用了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通過具體寫出安徽一個偏僻山村的奶奶家生活方式的變化—從坑坑洼洼的土路到灰色的小路,從燒柴的土灶臺到電飯煲,從油膩的飯菜到合理飲食—時代的變化就清清楚楚地體現在了這些細小的地方。文章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思考的深度、立意的深刻。

(指導教師:張 錦)

淺談公民精神

初1710班 周石溪

朋友,你知道,“你所站立的那個地方,正是你的中國”。你應當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自豪,因為這是你的中國,是你作為“人民”,當家做主的中國,更是一個強大的中國。

你是誰?你就是我們每一個公民,就是我們彼此身邊親近的公民。你所具有的品格,是中華人文傳承與積淀下來的品格,就是中國的品格。倘若你是一滴水,中國便是你的海洋,是不可數的水、減慢你蒸發消逝的大片的水;倘若你是一個細胞,系統器官的組織由你構成,而系統相互配合運作便構成了動物體,你的祖國。你若忠于職守,祖國便可安康;你若癌變,祖國將遭殃。“你是什么,中國便是什么”。

在談到理想社會、所謂“大同社會”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著重描寫的是民風, “其中往來種作”“怡然自樂”“設酒殺雞作食”“復延至其家”,是這些公民的舉止和心態,反映了民風的淳樸,社會的和諧;而《禮記》中則有“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外戶而不閉”才“是謂大同”。然而這個的前提也是公民“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男有分,女有歸”。可見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優劣,是由其公民的狀態來判定的,也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公民決定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作為十余億普通公民中的一員,我們怎么樣,中國就怎么樣。

當一個公民在異國做出不良行為時,他的素質低下會成為外國人眼中這個國家公民的通性;同理,當一個人表現出優異品質時,受到尊重的也是他的國家。只是因為,就算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國籍,我們永遠無法改變自己幾千年來繼承的血脈;作為一個擁有著中華基因和典型性狀的人,你走遍世界,人們大概并不知道你是誰,但總知道你是中國人,你代表著中國。于是在他人眼里,“你怎么樣,中國便怎么樣”。

那么,“你有光明,中國便不黑暗”。也許這里曾黑暗過,但總存在光明的人民和渴望光明的人。當星星之火點點聚集便可燎起莽莽荒原,點燃黑暗;因為有著向往光明的公民、群眾,有著大片的“可燃物”,勝利之火總會帶來光明。新文化運動便是如此。

同樣的,近期新冠疫情的爆發,讓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線白衣天使的奮戰,還有全國上下各界人士的眾志成城。每一個公民都相信光明,企盼光明,疫情的陰云總會被驅散。

至于少年,更有“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當我們看到一個少年的優秀品質時,我們看到了未來的希望,我們會“看到”在他成年之后,成為一個能完全承擔作為一個公民的一切應盡的義務與責任之人時,他對國家作出的貢獻。

因此,永遠不要忘記你從哪里來。老祖宗講求飲水思源、追根溯源,你是五千年中華文化沉淀的最底層的一粒微塵,是來自母親河中蕩漾的水花。請不忘初心,更不要忘記你要到哪里去,牢記使命。你將走向光明與未來,發揮一個個體可以對一個整體產生的積極影響,在這個擁有著你又被你所擁有的中國,做一個好公民。

教師評語:一個“十有五而志于學”的少年,更要有志于成為合格的公民。清華附中的教育理念,即是培養這樣充滿正能量的公民,為領袖人才奠基。文章從“你是誰”談起,得益于《蘇菲的世界》的閱讀;進而論及社會時舉桃花源與《禮記》之例,得益于平時課堂扎實的學習;最后“至于少年”則用梁任公之警語壓軸,文脈清晰,文氣暢然,在初中議論文中實屬佳作。

(指導教師:胡 靜)

向光明

初1715班 楊家淇

我從前是不愛坐地鐵的,除了客觀上站點設置不便的原因,更大程度上是對上班高峰時密閉車廂中飄散著的韭菜包子味的厭惡,下車時自己的腳尖還沒跨出車廂就被迎面擠進來的、重重疊疊的人群堵住視線和腳步的壓抑,以及下班高峰時恨不得要被擠下扶梯的、被無序的人群包裹的恐懼。

人們常說,地鐵是一個城市,甚至是一個國家的名片。中國人也常以這張光亮的名片為傲—因為它串聯著祖國的大好河山,是中國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的象征,穩定安全的鐵路設備給這張名片蓋上了先進科技的印章。

但事實上,地鐵中的人才是這張名片的底色。想象一下,你的外國友人在驚嘆于中國密集的鐵路交通線和先進技術設施后,轉頭就上了一列飄散著混合的早餐味、夾雜著“哎再往里擠一擠啊”的呼喊的地鐵,他們會對中國有怎樣的印象,而你的臉上是否能掛著對祖國感到自豪的笑?

崔衛平說,你所站立的那個地方,正是你的中國。你怎樣,中國便怎樣。你的外國友人并不會因為表面的炫酷科技而為那個被一部分素質低下的中國人所代表的中國加分;而你卻會因為這部分人體現出的這座城、這個國徒有膚淺的光鮮先進科技的外表、卻沒有深刻的修養而倍加羞赧。

幸運的是—或是法規限定,或更多的是身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問題—當我最近再次走進地鐵時,車廂、扶手光亮如新,一個個“韭菜包子”早在走進地鐵站前就完成了它落入腹中的使命;焦急的上班族安靜地等待在車門兩側,待車門緩緩開啟,車中人下車后才踏進車廂;五六點鐘的扶梯仍舊擁擠不堪,但仔細觀察便不難發現原來人群排成了一列長龍……成千上萬個你我他,成千上萬個彼此身邊親密的公民終是為這張名片打上了名為“中國素質”的底色。這張名片變得沉甸甸的,正以全新的姿態告訴世界—這,是中國。

地鐵經過隧道,正向著光明的隧道盡頭駛去,扶梯口閃爍的太陽光正照著每一個排著隊、乘著扶梯由下而上的人。不知是陽光的照射還是他們自身的光熱,每個人都似閃爍著光芒。

向著光明去吧。你若光明,中國便不再黑暗。

教師評語:這是一篇借助群像來反映主題的文章,寫作難度很大。例如我們耳熟能詳的話劇,以群像而著名的寥寥無幾,《茶館》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代表。群像很容易流于泛泛、浮光掠影,而本文巧妙地選擇了地鐵這一空間,描畫了兩幅對比鮮明的乘客素養畫面,來源于真實的生活,質樸自然、鮮活可感,因此沖出重圍、成為佳品。

(指導教師:邱曉云)

風雨者

初1715班 趙云琦

社會猶如一條船,每個人都要有掌舵的準備。

——題記

寂靜的二月里,中華大地被新冠疫情的陰霾籠罩。天公不作美,本是鶯時快到,卻總是寒風料峭。那一天,京城又飄起了鵝毛大雪。冰箱里空空蕩蕩,廚房的鹽罐也已見底,在足不出戶的這段日子里,食物消耗的速度頗為驚人。就在這彈盡糧絕的時候,清脆的電話鈴在客廳響起……我和媽媽不約而同地奔向手機,低頭一看,三個大字讓人無比激動—聶強強!

“姐啊,我是京東快遞,外面兒雪太大了,剛剛打電話您可能沒接著,您還下來不?我得去別地兒送了。”小哥電話那頭傳來的聲音不太清晰,但語氣透著實誠和質樸。“那您幫我放在小區門口吧,我們馬上下來取,謝啦。”媽媽看著窗外的鵝毛大雪說道。聶強強,一個快遞員的名字,平日里可能不足為奇,現在卻足以令人刻骨銘心。

少頃,我咬咬牙,戴上口罩,裹上大衣,踏進冰雪世界去取我們家的“救命稻草”。一個孤零零的大塑料袋正蜷縮在小區門口的椅子上,袋子上積了薄薄的一層雪。抬頭向院外望去,只見一名穿紅馬甲的京東騎手正賣力地整理車廂,拍拍手,隔著口罩能看到他用力地喘息著,隨后甩手把車門關上,騎著紅色鐵皮三輪車在茫茫白雪中漸行漸遠,那應該就是聶強強吧。

這時,門口的防疫工作人員提醒我快點回家,我拎著珍貴的食鹽、蔬菜和雞蛋踏上歸路。疫情把我們鎖在了家里,同時也把快遞小哥帶到了我們的生活中。快遞一袋生鮮,填飽我們的肚子;快遞幾本讀物,慰藉我們的心靈;快遞一盒模型配件,讓我的雙手活躍在創造的世界中;快遞一套啞鈴,讓我在疫情期間宅在家里也能強健體魄。鹽是那么平凡,但它卻是我們飲食中最為重要的元素。快遞小哥的工作再樸實不過,但是在疫情期間他們卻承擔著守護我們“生命線”的重任!那一抹紅色的身影時時在我腦海里浮現。

武漢順豐小哥自發接送醫生上下班,圓通小哥登上國務院新聞發布會提出快遞收發改進訴求,無數的“聶強強”每日承擔著巨大風險,把保障民生的重擔扛在自己的肩上。他們是危難時刻挺身而出逆向而行的守護者,給了我們戰勝疫情的底氣。

你們在漫天大雪中奔波,在時代的風雨中砥礪前行,你們是風雨者,我們隔著口罩不能謀面,但我們有共同扎根心底的信念—成為祖國的光明。

教師評語:“抗疫”是2020開年的關鍵詞,抗疫中的英雄是時代最美的人!作者作為一個普通的畢業班學生,居家抗疫,可以直接接觸的人很少。本文借助和快遞小哥未能謀面的暖心故事,折射大時代下小人物平凡中不平凡的品質,以小見大,具體而深刻地折射了民族精神。

(指導教師:邱曉云)

望水

初1810班 郝藝佳

曾于兒時常吟誦一些美好爛漫的賞景詩句。這些詩的景物無一不被詩人美化了:那悠然自得的皎潔明月、那巍然矗立的挺拔高山、那芳香沁鼻的絢麗花枝。這其中,似有一物,常伴于心間,將整詩的余韻流入那微不可察的情感中—水。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眼中的那一江春水,是面對亡國之景的悲嘆,是對往昔生活的懷念。曾經的“雕欄玉砌”“朱顏美人”都隨之而逝,唯留一輪明月和一江春水令他感懷。李煜的望水之千古名句,恰如其分地將心中無限悲哀如同流不盡的春水一樣表達了出來。每當我讀至此句時,總覺得我好像便是那李煜,眉間還有訴不盡的國仇家恨。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與李煜不同,蘇軾的“門前流水”不是那綿延不盡的愁思;反之,青春不再的蘇軾沒有“借水消愁”,而是用豁達的胸襟和豪邁之氣唱出了呼喚青春的人生之歌。于蘇軾而言,他眼中的“門前流水”是一種爽朗向上的心態和不斷進取的動力。可以說,此時的水從蘇軾蒼老的身軀中迸發出來,唱出一顆未老的心。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這又不同于前兩句,一首愛情絕唱震撼地表達了女子對愛情的渴望和忠貞不渝。這浩浩蕩蕩的江水啊,道不盡那永恒的思念和痛苦,這水何時能停下,我的痛苦才能終結!這般執著的情感讓所有讀過的人都為之動容,感嘆不已。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愁”“樂”“思”都聚齊了,還缺了點什么?無疑—故鄉之水。此時的李白離開蜀地,雖是賞到“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的遼闊奇景,但當他面對那滔滔江水,仍是起了思鄉之情。戀戀不舍地回首那片故土,望穿秋水的眼神就足以證明這一切。離故鄉“萬里之遙”的游子啊,滔滔江水就如同思念一般綿延到了遠方……

在一位位詩人筆下,水被賦予了各種各樣的情感,或哀嘆故國,或勵志向前,或表縷縷思懷,或念悠悠故鄉。但無論它代表什么,總歸是詩人心中的一片情感。不妨,就讓我們一起吟這水中詩句,品這水中情懷。

教師評語:水是中國詩人最樂于吟誦的對象之一。作者從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水寫來,步步推進,引到詩人“望水”時候所想所感。從眼中景,到心中情,扎實的基本功使全文讀來自然流暢,引人共鳴。最后,作者從自己的體會,引出號召,將千年文明凝聚于“水”這一意象之中,不失為對中華文化特質與人文精神的深度思考。

(指導教師:徐 利)

南宋隨想

初1813班 柴美多

人們說,南宋朝廷軟弱無能。煙波浩渺的歷史長河中,有過多少盛世太平,道不盡多少繁華。

回到南宋,看文人武將赤膽忠心。

最后一抹斜陽,斑駁了開封府,看盡了過往繁華。數只哀鴻掠過闃然無人的原野。

泱泱的金人南下,像一支北方射來的毒箭,以黃河為弦,直插南方。大散關—淮河一線,霎時化作了金人的國土。愛國詩人陸游在一葉南渡的扁舟上,船在黑夜里輕輕地搖。

月亮西斜了。江水睡了,船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大宋王朝,沉寂在黑夜。他在黑夜里生長,沒有見過陽光燦爛,也沒有見過星河璀璨。

他常感到有些心灰意冷。他找到南宋朝廷,希望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這個國家,這個時代。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這么美的詩句,輕盈,浸潤著你的心。但這是他擔憂國事而徹夜未眠寫下的詩句。南宋朝廷對他的出現似乎并未表現出驚喜,甚至有些擔憂—他打擾了他們偏安一隅、茍且偷生的享受。“素衣莫起風塵嘆”,你何嘗不明白這個道理?算了吧,暫且回家,試著忘記這報國無門之痛。可是,你忘得了嗎?

“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貍奴不出門。”

一個風雪夜,你抱著貓,烤著火。溫馨的背后,是無奈,是惆悵。回憶起曾經的“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是壯志鏗鏘。而今,同樣是雪夜,卻是軟弱無力。人老力衰了啊。但亙古不變的,是你的赤膽忠心。

這是南渡的愛國詩人中的一個,這是南宋萬千忠魂中的一個。

回到南宋,看文人武將堅貞操守。

蒙古騎兵從草原上來,踏著滾滾煙塵。漫天的黃沙隔離了天日,驚醒了酣睡的南宋。

有個才子,剛剛中了進士,馬上就要當大官了,突然,酒,不喝了。勾欄瓦肆,不去了。招兵,買馬,組建軍隊,全由他一人辦妥。這個曾經被人看不起的紈绔子弟—文天祥。他沒有逃,更沒有乖乖束手就擒。

他面臨的,是兩個天差地別的選擇:投降蒙古,加官晉爵做宰相;盡忠南宋,斬頭殺身成鬼魂。無數人,沒有挨過這一關。

風飄飄吹起他白色的衣裳;陰濕的監獄外,寒鴉嘶啞地叫著,那月光被它一聲聲叫得更黯淡了。月光照進柵欄的縫隙,留下深淺不一的黑影。那陰陰不懷好意的涼氣,早已經預示了他的命運。他的嘴角露出一絲笑意,那笑容仿佛代表著他的一生,又代表一場長夢。這場長夢,終于要迎來夢醒。

“但令身未死,隨力報乾坤!”

文天祥不是常人,他的選擇是以死報國,心甘情愿,視死如歸:“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死,要堅貞地死去,縱使鼎鑊加身,也要甘之如飴。他的不屈永遠被子子孫孫銘記在心頭。

這是南宋滅亡后寧死不屈的人中的一個,這是南宋末年萬千讀書人中的一個。

雖然歲月浸染紅塵,雖然時間風化記憶。但你們的身影依舊立于高高的精神山岡上,迎著朝陽,縱情高歌,鼓舞著我們這些后來人,為了理想,為了自己的國家,無怨無悔。

回到南宋,看赤誠之心綻放光芒!

教師評語:古今多少興亡事,嘆史嘆事嘆人生。小作者憑借著深厚的文化積累,穿越歷史的隧道,在南宋浮沉沒落的往事中,選擇了陸游和文天祥這兩位頗具人格魅力的英雄人物進行抒寫。一個是皓首窮年的赤膽忠心,一個是舍生取義的堅貞操守。文章通過在具體的歷史情境中,還原人物的精神世界,喚醒了我們心中的愛國豪情。

(指導教師:那 妮)

小變化,大發展

初1906班 于子健

在意大利,我想到一個小賣部去買一點東西。結賬時,我習慣性地掏出手機,準備付款。那個意大利的老板似乎看出了我的意思,對我說了一句:“我們可沒有馬云啊!”

在美國,我們還只能用信用卡支付。當我買完東西準備付款,再次從口袋里掏出手機時,我遲疑了。一想到我這是在美國,我又從包里掏出錢包,拿出現金。這里可沒有什么微信、支付寶啊!

在日本,小部分店里居然可以見到中國的微信和支付寶付款。在日本這么發達的國家,也只有小部分商店里能見到電子付款。在日本,還是得掏錢包啊!

中國的歷史中,支付方式多種多樣。現金的支付方法還是令追求便利的中國人不滿意。商店、停車場等地,人們經常會因為沒有找零而發愁。若你打開錢包,一眼看上去難以分辨面值的硬幣掉得到處都是,你難道不會感到非常心煩嗎?比起以前以物換物的方法,現金其實已經很方便了。但現在,只需要用手機掃一下二維碼,中國的移動支付、電子支付已經領跑全球。甚至在偏遠山區的小市場中,被放在了顯眼處的二維碼代替了賣菜大媽們的零錢筐。從落后到遙遙領先,背后藏著無數中國人日夜辛勤的努力。歐美和日本是世界上非常發達的地區;可在中國早已完全融入中國人民生活、已經非常普遍的技術—手機支付,在日本和歐美還只是離實現非常遠的事。雖然看起來這只是二維碼代替零錢筐的小變化,但這卻代表著中國的網絡、經濟、大數據的管理和計算機計算速度等各大領域的大發展。

中國移動支付的迅速展開和普及,聽說已經大幅影響了紙鈔的使用量。這是個好消息;減少人力,減少高級紙張的使用。以后,人民很有可能完全不使用紙鈔了,以后有可能人民的錢完全存在云端,這樣可以更好地理財,還可以更進一步地便利人們的生活。最近,在網上甚至流傳著“一機在手,天下我有”這樣的語言。是呀,在中國,誰還愿意去費時間掏錢包啊!

中國正在迅速發展著。移動支付、電子支付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新技術。中國不僅在這項技術上非常領先,還會帶領世界別的國家一起研發其他新技術。這項技術只是一個開始,慢慢地,網絡、移動技術會讓這個社會變得更現代化。而中國,正帶領著這個世界變得更現代化。

教師評語:小作者非常敏銳地捕捉到了旅游途中支付方式不同這一現象,以此為切入點,回顧了中國現階段支付方式的變化以及變化背后的原因:無數中國人日夜辛勤的努力。在文章結尾,展望了中國的發展前景,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小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也傾注文中,令人嘆服。

(指導教師:王麗君)

工匠精神

初1913班 趙一鴻

幾周前的一個周末中午,我坐在桌前,放下手中的筆,揉揉酸澀的眼睛。那熟悉的聲音又傳入耳際:“換紗窗啰—”聲音來自一位常在我家門口游蕩的以換紗窗為生的老漢。他常穿一件藏藍色襯衫,一條土紅色褲子,他的頭發灰白,一雙不大的眼里閃著精光,有些駭人。

我一向厭煩他那破舊的衣衫和粗獷的嗓音。直到有一天,我家才買半年的紗窗壞了,右上角破了個大洞,框架也有些歪斜。聯系了許多廠家,但都不予維修,不得已只能找老漢幫忙。老漢穿著那套慣用的行當,拎著一個小工具箱蹬蹬地上樓來了。他不由分說,麻利地拆下紗窗,仔細地觀察一會兒后,打開工具箱,拿出約半尺長的鐵齒,卡在歪斜的鐵框上,用力壓了兩下便將其匡正。我驚訝于他瘦削的手腕竟能扳動堅硬的鐵框,便向他詢問。他憨笑道:“這功夫,要的是巧勁。用蠻力可能拗斷,方向錯了又會留下印痕。”接著用粗糙的手指撥了撥鐵線:“這一大半都松了,得重新緊一緊。嘖,現在的商家都這樣偷工減料。”我心中一驚,這是要收多少錢呀!低頭看向老漢,他已開始手里的工作。他那黝黑粗糙的雙手像桑蠶一般在鐵線鋪織的網上辛勤耕耘著。我隱約見到他左手的大拇指甲禿了一半,用膠帶纏著。我便問他,他答道:“呀,這是以前做活時不小心弄的,纏上就不礙事了。”我不禁有些心疼,有些人為了生存竟付出了這么多。

不知不覺間,高懸空中的太陽已西斜,那位匠人終于結束了工作。紗窗像新的一般,鐵框光潔明亮,鐵線細密緊致,更令我驚訝的是價格只有25元。望著這件藝術品,我不禁感嘆于他精湛的技藝、嚴謹的態度與樸實的人品。在驚嘆之余,我心中又泛起幾分感動與慰藉:在不負責任、粗制濫造、哄抬價格的商家中,竟仍有一名專精一藝、善良淳樸的普通匠人。

在我們的身邊總有一些普通的匠人,他們或許其貌不揚,默默無聞,但他們的手藝卻無比精湛,他們的品格卻令人敬佩。

又是一天中午,我聽到窗外那熟悉的聲音,感覺親切又心懷感佩!

教師評語:文章描寫豐富又生動,其中對老漢修紗窗的正面描寫,尤為細致精彩,動作描寫行云流水,語言描寫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特點,配以肖像描寫凸顯嫻熟、專注和操勞。同時輔以側面描寫,突出老漢的專注、技藝高超,以及品質淳樸。稱呼上從“老漢”到“匠人”的轉變,體現作者欲要闡釋“工匠精神”的用心。

(指導教師:楊 玲)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霞浦县| 富川| 偃师市| 永胜县| 清远市| 云梦县| 和顺县| 青冈县| 北川| 万盛区| 漠河县| 巩义市| 体育| 连平县| 宜川县| 贵溪市| 比如县| 曲沃县| 钟山县| 安新县| 郎溪县| 贵阳市| 修文县| 赤壁市| 新乡市| 武隆县| 门源| 定兴县| 榆社县| 襄樊市| 蒙阴县| 怀远县| 镇平县| 宜良县| 五家渠市| 旅游| 白水县| 株洲县| 石城县| 崇文区| 昂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