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婆賣雞蛋的笑話
有人譏諷一些民營企業老板對市場的認識是老婆婆賣雞蛋,可謂恰如其分。在中國古老的民間故事中,賣雞蛋的老婆婆是這樣預測市場的:一個人一天吃一個雞蛋,這座小鎮有三千人,哪一天就需要三千個雞蛋,10天就需要三萬個雞蛋,一年呢?老婆婆想像中的市場非常廣闊,但她每天提一竹籃雞蛋在小鎮街中賣,從早到晚還賣不完,老婆婆迷惘之余,便發現還有幾個老婆婆也賣雞蛋,在搶生意……老婆婆犯的錯顯而易見,想像出來的市場當然是靠不住的。
從市場營銷學的角度來看,老婆婆是在虛擬市場份額,不懂得市場時刻在創新在伸延變化。就說賣雞蛋吧,你能賣,別人就不能賣嗎?別人的雞蛋有可能比你的雞蛋大,價錢卻比你的低,買雞蛋者當然不會再買你的了。也許外地賣雞蛋的老婆婆,已經進入了這座小鎮與你開始爭市場。再說,小鎮上的三千居民,并非老婆婆想像的那樣,人人每天都要吃一個雞蛋,實際情況可能與想像大相徑庭。有人根本不愛吃雞蛋,有人偶爾吃一點,有人還經常外出……
老婆婆天真的悲劇,竟應驗在一些民營企業家身上!他們依然在用老婆婆賣雞蛋式的思維方式來組織生產和開拓市場。只找來一份中國地圖冊,便根據人口、面積就向市場“下任務”了。比如北京有1100萬人口,如果一個人花一元錢來買他的產品,那就是1100萬銷售額。如果全國近13億人口,一人一元錢來買他的產品呢?那不是很快成為億元、10多億元企業了嗎?這些企業老板對市場的認識和把握水平,比賣雞蛋的老婆婆高不了多少。
這就像民間關于認字的一則笑話說的那樣,有一個孩子去上學,第一天,老師教了個一橫的一字,這個孩子學會了。第二天,老師又教了兩橫的二字,這個孩子又學會了。第三天,老師再教一個三橫的三字,這個孩子發笑了,他自作聰明地認為,天下的字都是一橫加一橫的。誰說認字難,我三天全認下了。第四天,這個孩子不來上學了,他覺得自己認完了所有的字。剛好,鄰居家請他算帳,他便自信地去了。當算帳的數字有百、千、萬時,這個孩子只能拿來了木頭梳子開始畫橫線,按小孩子的思維邏輯,一百就是要用一百條橫線來表示呢!這個孩子想像中的橫線便是一些民營企業老板想像中的市場份額。由于一味追求市場份額的增加和市場銷售總量的提高,導致產品投放量與應收款呈反比,造成產品滯銷和貶值,從而加速了產品和企業壽命的縮短!在資金總量短缺與產品潮水般沖擊的雙重壓力下,給市場帶來了消化不良的胃病!而建立在虛擬市場份額之上的宏偉規模和創造奇跡的熱情,也會隨著市場惡性循環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