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梅亭
岳陽樓側,一亭翼然,曰“仙梅亭”。飛檐流丹,琉璃溢翠,形如一株蓬勃古梅,自有幾分娉婷可愛處。
近觀之,中矗一石,黑且光滑,依稀有褶痕,顯疏網狀。上鐫數行清秀小字,記錄亭之脈絡。大略意思:岳陽樓毀于明崇禎十一年。次年重建,掘土得方石一塊,顏色如墨,中有紋凸起,宛若畫家寫意折枝古梅,亦有含霜茹雪的風致。以手撫之,則潤滑如砥。守土者異之,目作“神物”,稱之“仙梅”,筑亭覆其上,是為仙梅亭。
古人之意不在石,唯在梅,使之“介節猶存,孤芳永駐”,實在是造亭的初衷。
后來,亭傾毀,仙梅石亦不知去向。迄清乾隆四十年,巴陵知縣熊懋獎修亭,在民間發現仙梅石原品,已殘損,遂摹刻一塊嵌置亭壁,并作《仙梅亭記》贊之。即便贗物,也聊以慰人,貴在寒梅之狷介精神存于世界。
以后便引得風雅詩人紛紛題詠:“海風吹石洞庭隈,疑自羅浮夢里來。頑性三生修得到,奇葩萬古為誰開。獨超霜雪花千樹,合伴神仙酒一杯。顧我亭邊猶帶笑,樓中鐵笛莫相催。”這是由梅論到云游洞庭水、醉飲于岳陽樓頭的酒仙呂洞賓了。故此,我更喜讀清代詩人花湛露《書仙梅亭》句“堅貞一片不可轉,此是江南第一枝”,算是寫絕了仙梅風骨。
今亭為近年按原形制落架重修,將乾隆年間摹刻之仙梅石豎立其中,又種植松、竹、梅“歲寒三友”,伴于亭側。
梅是花中君子,飄逸云夢之鄉,享受一派好風光,真有道不盡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