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水亭
洪邁《容齋隨筆》有《亭榭立名》篇,云:“立亭榭名最易蹈襲,既不可近俗,而務為奇澀,非是?!备侍暮械臒熕?,取名恰好,得意境哉。石橋曲折,延及水面,載游客入亭內。粉墻浮于碧波,若素衣佳人偎青蓮。望長堤臥湖,翠痕一線??飶]秀峰如云墨染高空,湖天常浸雨色,仿佛丹青溶于紙帛,真也是煙水如夢之美了。一亭一湖,猶潯陽之眉目。
廬山泉自深澗奔瀉,下注為湖,甘棠始得峰谷靈氣,亦仿佛專為年少有美才的周公瑾辟出一片操練水軍的天地。臨水筑閣,傳為點將臺。壁有景德鎮瓷磚畫(我在白帝城也曾見過這樣的作品,多繪三國故事),題“周瑜在柴?!?,形象頗合羅貫中所狀周郎神貌:“姿質風流,儀容秀麗?!蓖悏酃P下“瑜長壯有姿貌”六字也能相符。瑜所執為劍為旗,像是未有“勇士用之頗壯觀”的一柄逍遙羽扇。畫中人和景,焯有波瀾。在這里鐫刻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似為必要。
煙水亭形近一座湖上宮苑。檐楹廊柱,雜以名花美竹,望之有龍樓鳳閣氣象。肇基者應當是江州司馬白居易,聽歌女唱愁而淚濕青衫,琵琶曲隨他的那首七言歌行而久響未絕。白居易謫降臥病江州三年,留下的,一是《琵琶行》,二是這座亭。亭,初以“別時茫茫江浸月”句而名浸月亭。易為“煙水亭”則是明代故實。昔周敦頤下廬山蓮花峰來九江講學,其子筑亭湖上,取“山頭水色薄籠煙”之意賦亭以名。同浸月亭爭勝乎?唐宋二亭俱廢毀,明末在浸月亭舊址重建,亭成,卻將煙水亭之名移此。明人取的是中庸之法,其實也可以不必大費斟酌,兩個名字都能融合風景,無有高下。
煙水亭是浮在甘棠湖上的建筑小品,很玲瓏,可入懷袖間。離熱鬧街市,閑行至此,正宜憑欄靜讀這一幅檐牙出墻的圖畫,以為極勝之景,誠心與風物會意處。亭榭巧借遠山近水,互有掩映,其妙全在結構,得盆景雅趣,猶山人隱居之所。湖光的映襯仿若繁花后的碧葉,且最喜飛雨流云下的微茫煙水、縹緲江波,濃濃淡淡,當效柴桑之翁,聊寄一縷閑逸耳。
殿中懸一架編鐘,推想風荷飄舉的月皎之夜,必能一發清音,聲響吳楚江天。能符漢代宮商否?風流的周郎,長于兵戰,亦精音律,善聞弦歌而知雅意,是風采清越之人?!夺尦U劇罚骸懊坑畜垩?,所奏音樂小有誤失,瑜必舉目瞪視,時人曰:‘曲有誤,周郎顧。 ’”性之所好,大約也是近雅樂而遠鄭聲。然瑜雖雅尚聞弦賞音,也只是談笑間事,他更喜戰帆飛大江。故白使君低嘆:“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闭瘴业目捶ǎ瑹o論漢唐或者周秦,有廬阜際天,有鄱陽涌地,漁唱菱歌、山謠村笛總該飄響于潯陽江畔,楓葉荻花、黃蘆苦竹的摹狀,像是過于蕭瑟了。清爽之氣從湖山來,以拂虛室閑堂,便有小蓬萊之觀。煙水亭宜于碧柳畫橋、風簾翠幕,有別于觀滄海橫流或聽赤壁驚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