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禮義廉恥,治國之根基也
- 春秋齊國風云
- 千里草人
- 1113字
- 2021-10-01 15:28:47
管仲喝了一口茶,不慌不亂,恭聲答道:“主公,我們先看看先王是怎么做的吧。過去周昭王和周穆王為把國家治理好,邀請都城內所有年歲高的老者幫忙。
由這些老者推選出一批道德高尚、品行端正的人。然后,由這些被推選出來的人,根據百姓的需求和日常習慣,制定行為準則,對百姓進行有效的約束和管理。
到了年底,朝廷依據行為準則進行考核,做得好的人將得到獎勵,還有機會被推舉為榜樣供大家學習,做的不好的將會受到懲罰。這些措施,非常有效。”
周昭王和周穆王,當然是治國有方的,而且,管仲還是周穆王的直系后代。
管仲先將這兩位大周王朝天子搬出來,然后,將他們一開始是如何施政的說了一遍。說到底就是因地制宜,健全制度體系,以民治民,然后在全國推行。
齊桓公聽著有道理,但將信將疑,又問:“這樣子便行了么?”
管仲笑了:“這遠遠不夠。這樣的行為準則,是強加給百姓的,只是基礎性的制度。治理的關鍵是要讓百姓自覺自愿,自我約束,這便需要建立更為具體的行為準則。”
“哦?更為具體的行為準則,又是指什么呢?”齊桓公顯然來了興趣。
管仲認真道:“要讓百姓學會明辨是非、堅定信念。這便是要懂得禮、義、廉、恥,這是國家賴以生存的四大根基。
以禮使百姓行為不會超出道德規范,以義使百姓自覺維護社會秩序穩定,以廉使百姓自覺加強個人道德修養,以恥使百姓懂得羞恥,反躬自省。”
這就是管仲將“禮義廉恥”作為治國根基的典故。
后來歷代的統治者和思想家,一旦掌握政權,關于治國安民,首先想到的就是“禮、義、廉、恥”。
這就是影響中國很長一段時期的主流價值觀的基礎。
這里,管仲所提出的“禮”,指的是尊敬適當的態度和行為,“義”是指公正無私的道理或舉措,“廉”是指不貪不污及純正高潔,“恥”是指為不當的言行舉止有羞愧之心。
也許我們從管仲講的文言文直譯成白話文時,僅是按字面上的理解,翻譯成這么簡單的幾句話。
但我們可以看出,管仲作為法家代表,強調了制度建設,這是法的要求。同時管仲又強調了禮義廉恥,這是德的要求。
將禮義廉恥作為國之四維,管仲將以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并舉,甚至更加突出了以德治國的重要性。
管仲提出的禮義廉恥,后來擔任相國后便在齊桓公的全力支持下在齊國推行,逐漸推動了齊國民風的好轉。如管仲針對齊人崇尚厚葬浪費大量資源提出了具體解決辦法。
當時齊人流行死后風光,要穿最好的,睡最好的。于是對壽衣與棺材非常考究,導致齊國大量的布匹和木材的損耗。
管仲建議齊桓公狠剎厚葬之風,發現高檔棺材,就把那人的尸體示眾,并且把那些發喪的人治罪。沒過多久,厚葬的風氣停止了。
齊桓公對管仲關于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的主張非常贊同,再加上鮑叔牙的強力推薦,齊桓公不再猶豫了。他齋戒三日,并專程前往太廟祭告祖宗,正式任命管仲為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