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94年5月,魯桓公帶著夫人文姜赴齊國,結果居然橫死于齊國!
這下不得了了,堂堂一國之君,居然慘死于齊國,你齊侯該負多大的責任?
齊襄公不但要負全部責任,而且他與文姜之間的那點事,頓時也便傳得沸沸揚揚。
齊襄公有點壓力了,畢竟這樁丑聞實在太大了。不過,齊襄公已作好了心理準備,只是必須配套搞點動作,就可以盡快消除掉影響。
一切都在齊襄公計劃中,他早有對策。自己作為齊國國君攤上了事,不怕,一招搞定:轉移視線,用另外一個矛盾去吸引整個春秋江湖的視線。
當今某超級大國就一直在這樣干的,世界上最火的熱點就是戰爭啊,只要發動一場討伐戰,全世界的目光都會被吸引到戰爭身上。
齊襄公早就有了目標,他的動作就是出兵干涉一把衛國內政,因為衛國出事了。
衛國的事,是從一樁男女關系導致的問題開始的。
原來,衛國國君衛宣公一開始與庶母夷姜私通,后來干脆光明正大娶了夷姜,立夷姜為夫人,生了兒子公子伋,并立公子伋為衛國世子。
衛宣公后來又從齊國娶來了美貌的宣姜,在年輕美貌的宣姜面前,夷姜自然而然就失寵了。
倆姜碰在一起,最后夷姜在傷心絕望中自縊而亡。宣姜成了衛國夫人,并為衛宣公生了兩個兒子,公子壽和公子朔。
在很多家族,老幺得寵是鐵律一般的存在。想當年鄭國的武姜居然為了小兒子公子段不惜害親生的大兒子世子寤生。如今衛國的宣姜也最愛小兒子公子朔,為把他扶上君位,居然與公子朔密謀,欲害世子伋。
但公子壽卻不但與世子伋一向交好,當得知自己的母親與兄弟欲害世子伋時,頓生同情之心,最后居然甘愿替世子伋去死,給世人留下了一個兄弟情深的感人故事。
但公子壽的死是白白犧牲了,因為世子伋最后還是被害了。公元前700年,衛宣公薨后,公子朔如愿當上衛國國君,即衛惠公。
但衛惠公因為曾經害死過兩位兄長,所以在衛國很不得人心。過了幾年,具體就是公元前696年,衛惠公被衛國公族大夫給轟下了臺,改立公子黔牟為君,史稱衛君黔牟。
衛惠公倉皇逃亡到了齊國,因為自己的母親宣姜是齊國國君齊襄公的親姐姐。流亡國外,齊國對衛惠公來講,當然是最安全實惠的國家。
現在,衛國驅逐國君另立新君已過去多少年了?整整過去了8年!你齊襄公居然把衛國這檔子事給搬出來了?
是的,因為對齊襄公來說,現在這事對他有大用了。
齊襄公的計劃就是辦一樁大事,以轉移列國諸侯的視線,展示一下自己為列國諸侯做出巨大貢獻的能力。
衛國人已經重新扶立了衛侯,即衛侯黔牟。如果能夠將小舅子衛惠公給送回衛國繼續當他的國君,安定衛國,那不是大功一件?
那大家還會繼續揪住魯侯死于齊國之事不放?
齊襄公向列國諸侯發出了通知:請大家都赴衛國的首止開個會,商議如何安定衛國。
首止是衛國重鎮,與宋國、鄭國、陳國相鄰,即今河南商丘市睢縣東南部。
但令齊襄公郁悶的是通知發出去好幾天了,他已經在首止等了好幾天了,卻不見一個諸侯到來!
衛國肯定不會來,雖然是在衛國境內開會,但這個齊侯商議的是迎立那個偽君的事。
咱衛國的事衛國人自己辦,衛國自己有國君,而且天子都承認了,誰要你齊侯來做主了?
魯國肯定不會來,因為魯國恨透了這位剛剛殺了自己國君的家伙。
魯國不但自己不參加,還命令邾國也不要參加。邾國作為魯國的附庸,哪敢不聽?
宋國人也不會來了,因為宋國國君宋莊公做夢都在重新確立起宋國在這個地區的霸主地位,幾時輪到你齊國在這塊地方發號施令了?
陳國、蔡國見宋國不去,自然也不敢動。
哈,齊襄公發出去的國際大通知,居然沒人來參加!
確實,你齊侯算老幾,拿人家老掉牙的事來說事,幾個意思?
齊襄公觸了個大霉頭,終于怒了:不來?那干脆都不要來了!寡人自己出兵討伐衛國,將衛侯送回國就得了!這年頭,就看誰的大腿胳膊粗,不服就打一架!
突然得報,說鄭國人來參加了,國君帶著卿大夫高渠彌來了。
齊襄公正在氣頭上,寡人都作了決定,要你鄭國人來干什么?
鄭國也是上次父親齊僖公在伐紀之戰中的敵人,齊襄公正想著要找鄭國人的麻煩,不料鄭國人自己倒送上門來了。
原來,鄭國又發生了內亂!
鄭國國君鄭厲公實在無法忍受鄭國上卿祭足的專權,計劃除掉祭足,結果反被祭足給先發制人了。
祭足干凈利落地除掉了鄭厲公最信任的大臣雍糾,鄭厲公一看大勢不妙,倉皇逃亡。
鄭厲公逃走了,祭足迎回鄭昭公復位。
結果,鄭昭公剛回來,又與另一個鄭國上卿高彌渠發生了矛盾,高彌渠干脆找了一個機會將鄭昭公給干掉了。
鄭莊公的又一個兒子公子亹被扶立為鄭國新國君。鄭國,自鄭莊公去世后亂成了一團。
猛然,齊襄公想起些什么,頓時樂了,太好了,鄭伯就是那個公子亶對吧?這小子以前對寡人不敬,曾經在一次國際會議上嗆過自己,今天逮住機會了,還不狠狠報復一頓?
哦,對了,這個鄭伯還是因為原來的鄭國先君鄭昭公被弒后才當上的國君,弒君的正是鄭國卿大夫高渠彌。
哈,有了,寡人正需要解決一樁國際大問題來轉移列國諸侯對寡人非議的視線。
本來是想借衛國的問題,現在不需要衛國的事了,衛國的事也確實有點老黃歷,難怪列國諸侯誰都沒來。倒是你鄭國的問題,不正是眼下最火的國際大熱點嗎?
鄭國弒君,居然無人去管?好好好,那就由寡人來替周天子主持公道!
鄭國國君鄭子亶怎么也沒想到,自己剛一到首止,便被齊國人捉拿關押。
史料記載,齊襄公當場宣判了鄭國國君鄭子亶和鄭國卿大夫高渠彌死刑。其中對高渠彌,居然動用了死刑中的極刑:車裂之刑!
這是春秋歷史上,第一個被記錄車裂的人。車裂哦,五馬分尸,或五牛分尸。
對鄭國的立威,就是要讓你鄭國更亂一點。鄭國亂了,魯國亂了,那就沒人再有精力替紀國出頭了。
哦,這位齊侯居然如此強悍?居然殺了鄭伯?
國際輿論頓時轉向鄭國的國君和卿大夫為何會攤上這等慘事之類的議論。
齊襄公不顧一切,在春秋江湖表現出了一個暴君的形象,一個劊子手的形象。但沒人敢吱一聲,因為放眼天下,此時的齊國,確實是夠強大了。
接下來的事,便是直接針對紀國了。第二年,即公元前693年,齊襄公親率齊軍討伐紀國。
軍事行動極其順利,因為紀國的兩大強援魯國和鄭國,此時根本沒能力來救援紀國。
魯國國君魯莊公剛即位,尚年幼,根本不敢輕舉妄動。鄭國剛死了一個國君,現在的國君需要穩定自己的國內統治,哪有閑心來管你紀國的事?
在強大的齊軍面前,紀軍大敗,一口氣丟了郱、鄑、郚三個城邑。齊襄公命將三地居民都遷入齊國內地,并宣布此三邑都并入齊國。
齊襄公的行動結束了嗎?沒有,只要紀國還在,齊國就不會罷休!
在強大的齊軍壓迫下,紀國終于亂了。紀侯的弟弟公子紀季認為必須與齊國講和,但紀侯哪敢?
這個齊侯是一個暴君啊,講和也好,投降也好,弄不好就是一個死字。既然如此,還不如抗爭到底!
紀侯當然是對的,但對于公子紀季來說那便不同了。如果投降的話,人家齊國佬就算要殺人,那也只是殺你一個。但如果抗爭的話,那可能便會被滅族。
既然你老哥一條道走到黑,那老弟我就不奉陪了。
公元前693年,公子紀季率著自己的封地酅邑向齊軍投降。紀季給自己爭取到了一個齊國附庸的地位,但這意味著,原本強大的紀國,此時已經是分裂了。
對付一個沒有外援且已經分裂的紀國,齊襄公笑了。
齊襄公開始笑的時候,魯國開始坐不住了。魯國開始和鄭國商議,希望魯國和鄭國再次出兵保護一下紀國。
但鄭國認為,此時再去阻止齊國那基本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了,而且鄭國新任國君子嬰內心里還有點感謝齊襄公。
如果不是齊國人干掉自己的哥哥前國君子亹,鄭國國君之位哪輪得到自己?于是,他以鄭國內部仍然不安定為由予以了拒絕。
于是,在魯國人觀望下,公元前690年,齊軍攻破紀國都城。
在破城前,大勢已去的紀侯宣布將紀國交給已經投降齊國的紀季,然后就出國逃亡了。
紀侯去了哪里?
不知道,反正到這一年,曾經在膠東半島無比強大的紀國就滅亡了。
所謂的滅亡,并非指國家就沒有了,國家仍舊是以紀國的名義存在。
但從公元前690年起,紀國便失去了獨立自由的權利,只能是以齊國附庸的身份在膠東半島茍延殘喘。
所謂附庸,就是指國土面積已經不足五十里的小國,其宗主不再是大周王朝,貢賦要繳納給自己的宗主國。
紀國的宗主國,從此便是齊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