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戰時體制的誕生
- 臨明前
- 原上火
- 2060字
- 2021-10-18 15:35:16
徐彥沒有去管眾人的不相信,他拿出了很久以前就草擬好了的方案,并將之公布,和在場的與會者完善方案,然后再靠他們去完成。
其他人很好奇徐彥是怎么突然擬好了這么多的方案,每一個方案都讓在場的人感到不簡單,徐彥實施這些方案,看來事情遠比他們想象的嚴重的多。
“政務廳高字二號行政令:
廣東省全省進入封閉狀態,沒有革命軍的信令不允許隨意進出革命軍現有統轄區。”
“軍部高字一號令:
全省進入‘戰時狀態’,一切農業、手工業、商業等均為軍事活動所服務,革命軍將接管所有行業,所有生產,直至戰爭結束。”
在兩個最高法令下來后,緊跟著一連串的各類延伸法令,這些法令滲透進生活的方方面面,讓百姓們很是意外,不知道怎么突然就出現了這樣的事情,各種謠言漫天飛。
但很快,政務廳就將北京發生的事情張貼公布,告知到了每一個統轄的地方。
百姓們一開始自然是不相信的,覺得這是革命軍為了加強統治,還有為了讓法令名正言順才這樣做,但由于廣東的封閉還沒徹底執行,北方發生的事情就被各類人帶回到了廣東。
北京城真的被大順軍攻破,這天下總歸是改名換姓了。
在得到確切的信息后,廣東上下一片嘩然,沒想到這是真的,不過由于革命軍之前有過這方面的宣傳,普通百姓還好,很好的適應了,畢竟現實上自己還在革命軍的統轄區里內,外面換個皇帝怎么了。
受到沖擊最大的還是那些讀書人,他們本來就還對明政府抱著希望,覺得自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雖然在革命軍這里,但還是心向著大明的,如果王師來了,還得去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呢,沒想到大明無了。
在得到確切消息后,每天都有著一些想不開的讀書人,跑去投水什么的,一副要和大明共存亡的意思,這倒是忙壞了城內的治安人員,讓他們的工作量增長不少,每天都得去救人。
不過還有著許多讀書人不像他們腦筋那么死,本來還在觀望的他們,現在見大明倒下了,于是開始思考自己未來的出路。
現在能接觸到的勢力也就只有革命軍了,而且看對方好像很不錯的樣子,因此在這段時間內,不少讀書人紛紛跑去政務廳,主動投了革命軍。
有了這么一大群人的加入,革命軍的行政人員又充足了起來。
在徐彥的計劃中,要實行“戰時狀態”法令,自己就需要十分充足的執行人員,但由于人手的不足,自己總不能讓革命軍士兵主要去做這種事,這樣一來會浪費很多人力,但現在有了充足的人手,徐彥就可以放手去做很多事情了。
而且可以借助這些人的人脈宗族關系等等,將革命軍的控制力下延到鄉,這將極大的提升革命軍的控制力,日后想要開展工作也方便。
考慮到需要更多的專業型人才,徐彥命令工程隊建設軍校的時候,順便建設了其他的學校,這其中就有廣州政校。
廣州政校落址在原先的府學處,這個學校是要讓所有的行政人員經過簡單的訓練學習,然后再奔赴到治理地上任,為了保障這些人的質量,徐彥讓這些行政人員定期到學校進修,就這樣一批批輪換,在實踐和學習中發展,可以將絕大部分任職的行政人員培養成型。
同時這個政務學校還計劃培養下一批的行政人員,不過此時,還是優先培養那些任職的人。
在白云山下,一塊被動工建設出現的學校,在校門處掛了一塊牌子,上書“革命軍陸軍軍官學校”,由于位于白云山下,也被稱為白云山軍校。
這個學校配備了經歷戰斗的老兵和一些軍官,學生將使用徐彥編撰的《步兵操典》,以及學習各種兵法兵書。
雖然說想要培養軍官最快的地方是戰場,但徐彥希望能有一個穩定輸出低級軍官的存在,這樣就算以后發生什么特別大的變故,只要自己手中還有一批可用的軍官,就可以迅速組建起一支新的軍隊。
在政務廳發出的一份份文件中,各個地方政務局的行政人員開始運轉起來,改造著整個廣東。
在革命軍的協助下,那些明政府時期被拖欠的稅款被追繳,農民全部被置于政務廳的直接管控下,生產的種子將由政務廳提供,農民生產后得到的糧食,將被留夠生活所需的糧食和種子,其余的上繳稅務局。
在革命軍現有的統轄境內,所有的手工業者全部為軍部服務,一切為了即將到來的戰爭做準備,將生產的重心轉向軍隊所需品。
為了提升生產效率,徐彥將這些相同職業的人進行了調動,設立生產社進行管理,以便能最大的利用各種資源,產出更多的效益。
同時革命軍革除了民籍、匠籍、軍戶等的劃分,并將對境內的所有人進行人口調查,將這些人全部編入民籍,是為革命軍治下的民眾,大家在《臨時法典》前一律平等,那些不得自由的奴仆也由此獲得自由身。
由于所有的糧食出產全部被革命軍所掌控,因此徐彥就順勢推出了糧食分配法令,實行糧票制度,嚴格分配糧食,同時在革命軍的鼓勵下,大量統購那些糧商的糧食,以市場平均價購買進,由新設立的農業部所管理。
農業部關系的很重要的糧食問題,因此是一個直轄的部門,地位和軍部、政務廳平起平坐,楊銘被徐彥委任為副部長。
一條條法令從政務廳被發出,一個個陌生面孔的行政官吏上臺,強力推行著相關法令,在革命軍的協助下,法令被以極快的速度推行著,每一個身在廣東的人都卷進了這個時代的大浪潮之中。
整個廣東十府一州,全都感受到疾風驟雨,在各地駐扎的革命軍的協助下,廣東迎來了“統制時期”,在后世的歷史書中,這也是革命軍濃墨重彩的一筆,留下了極為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