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思想波瀾壯闊的長河中,無神論如一股洶涌澎湃且極具顛覆性的思潮,它沖破傳統有神信仰的桎梏,在歷史的漫漫長路中蜿蜒前行,歷經無數次的蛻變與升華,于不同文化語境、地域疆界之中,鐫刻下獨有的思想軌跡。其間,與有神論持續不斷的激烈交鋒,如一場曠日持久的思想拔河,二者你來我往,互不相讓,而這其中所蘊含的深邃哲理與現實映照,猶如一面鏡子,清晰映照出人類對世界、對自身認知探索的曲折歷程,對當今社會的價值體系、道德規范以及思想格局有著深遠且發人深省的啟示。
①無神論的發展,中國:從先秦萌芽到近代革新的思想長征
中國哲學的深厚土壤,早早便孕育出無神論的幼芽。先秦時期,荀子這一位思想界的先鋒斗士,以無畏的勇氣和犀利的洞察力,直面作為傳統宗教基石的天神崇拜以及天命神學。在那個蒙昧與神秘主義交織的時代,人們對“天”懷有深深的敬畏,將其人格化,賦予其主宰世間萬物、操控人類命運的無上權威,“天”成為高懸于眾生頭頂、令人顫栗的絕對意志。而荀子卻大膽“逆鱗”,他對這種傳統觀念進行抽絲剝繭般的剖析,果敢地將“天”從神壇上拽落,還原其作為自然現象與客觀規律集合體的本真面貌,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張,呼吁人們擺脫對“天”的盲目依賴與迷信,憑借自身的智慧與努力去駕馭自然、改造世界。同時,他旗幟鮮明地反對“營巫祝,信禨祥”這類充斥著荒誕不經、蠱惑人心的世俗迷信活動,為理性思維在華夏大地的生根發芽開辟出第一塊“試驗田”。
韓非作為荀子思想的傳承者與拓展者,接過無神論的“接力棒”,沿著前輩開辟的道路奮勇疾奔。他在否定鬼神存在這件事上態度更為決絕,不留一絲余地,認為所謂鬼神不過是虛幻的臆想,是人心恐懼與迷茫之下滋生的“精神怪胎”。不僅如此,他還將批判的矛頭直指“神道設教”這一借助神靈權威來規范社會秩序、教化民眾的傳統手段,深刻洞察到其背后隱藏的對民眾思想的禁錮與操控,力求打破宗教神秘主義編織的這張無形“大網”,還民眾以思想的自由與澄澈。
東漢時期,王充橫空出世,憑借一部《論衡》,構建起中國古代最為系統完整的無神論體系,在無神論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王充立足堅實的唯物主義自然觀,對風靡當時、甚囂塵上的天人感應的讖緯神學發起強有力的沖擊。在那個迷信讖緯之說盛行的年代,人們篤信上天會通過種種奇異天象、祥瑞災異來傳達對人間政治得失、社會治亂的評判與警示,帝王將相更是將其奉為圭臬,依此來調整國策、安撫民心。王充卻以筆為劍,戳穿這種荒謬邏輯,指出天地皆由“氣”這一基本物質元素構成,萬物因“氣性不均”而形態各異、性質有別,天地是客觀存在、無始無終且沒有生命情感與主觀意志的實體,遵循自然法則自生自滅,“天道自然無為”,根本不存在一個能夠創造萬物、掌控賞罰的造物主。然而,王充的思想探索并非十全十美,在試圖以自然規律解讀社會人事時,他機械地將自然的必然性類推至復雜多變的人類社會,陷入神秘的宿命論的自然命定論“泥沼”,固執地認為國家的安危治亂、個人的貴賤貧富皆由一種無法解釋、與生俱來的“命”所主宰,而人的“命”,涵蓋貴賤、貧富、賢愚等諸多方面,取決于人受自然賦予的“氣”而形成的骨相,這種觀點雖有瑕疵,卻瑕不掩瑜,無損其開無神論體系先河的卓越功績。
此后的歲月里,無神論思想的火種在華夏大地代代傳承,宋代的張載,秉持著對真理的執著追求,深入探究世界的本源與構成,批判宗教中脫離實際、虛幻縹緲的觀念,強調世間萬物皆有其內在的物質性聯系與規律,而非神意使然;明代的王廷相,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敏銳的哲學思辨,對宗教迷信展開多維度剖析,揭露其在邏輯、實證層面的漏洞百出,為無神論思想添磚加瓦;清代的王夫之、熊伯龍、王清任等一眾賢士,亦前赴后繼,各展所長,從不同角度深挖宗教迷信的荒誕本質,持續拓展無神論思想的邊界與深度。直至近代,資產階級民主派登上歷史舞臺,他們身處“西學東漸”的時代浪潮之中,積極吸收西方啟蒙思想的精華與先進自然科學成果,敏銳察覺到宗教有神論與封建專制主義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宛如兩條盤根錯節、相互纏繞的“藤蔓”,共同束縛著民眾的思想、阻礙著社會的進步。于是,他們果敢地將反對宗教有神論和傳統天命神學的斗爭,與推翻封建專制統治的民主革命緊密捆綁在一起,提出諸如“只有先破教才能使人民平等”以及“革天”等振聾發聵的思想主張,讓無神論思想在時代的熔爐中歷經淬煉,綻放出全新的光芒,成為推動社會變革、啟迪民眾心智的銳利思想武器。
②西方:從古希臘覺醒到現代革新的曲折征程
西方哲學史的舞臺上,無神論同樣披著一層神秘的外衣迷惑著信眾。古希臘時期,當傳統宗教如濃密陰霾籠罩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啟蒙思想家們宛如劃破夜空的璀璨星辰,率先覺醒,扛起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大旗”,向宗教的“堡壘”發起勇猛沖鋒。他們秉持著對自然世界的敬畏與好奇,運用理性思維的望遠鏡,穿透宗教神秘主義的迷霧,大膽提出自然界萬事萬物的生滅循環,皆可溯源至物質本原的分合聚散,將解釋世界運行規律的“主導權”從神靈手中奪回,回歸到自然物質本身。
他們主張用人的理智去解讀自然奧秘,驅散奧林匹斯諸神在人們認知領域的“陰影”,讓理性之光重新照亮探索自然、理解人生的前行道路。在這一思想解放的浪潮中,德謨克利特、伊壁鳩魯、盧克萊修、琉善等無神論思想家脫穎而出,成為時代的“弄潮兒”。其中,伊壁鳩魯憑借其對原子論的深刻闡釋以及對神靈存在合理性的有力質疑,被后世尊稱為“西方無神論之父”,其思想光芒甚至穿越時空,贏得馬克思的高度贊譽,成為西方無神論發展歷程中的一座不朽豐碑。
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及其神學體系恰似一座巍峨高聳、堅不可摧的思想巨塔,在上層建筑領域占據絕對統治地位,以其強大的教義闡釋權、教會組織力以及社會影響力,將整個歐洲社會籠罩在濃厚的宗教氛圍之中,無神論思想如同被巨石壓制的幼苗,幾乎難以覓得公開生長的空間。然而,即便在如此高壓、黑暗的環境下,在一些反正統神學的泛神論思想夾縫中,無神論的思想火花仍不時閃爍跳躍,宛如夜空中微弱卻倔強的磷火,雖未能形成燎原之勢,卻也為后續無神論的復興埋下了隱秘的火種。
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駛入近代,社會變革的風暴席卷而來,無神論迎來了百花齊放的蓬勃發展局面。16-17世紀,泛神論在歐洲大陸迅速蔓延,成為一股風靡一時的思想潮流。布魯諾,這位為真理而英勇獻身的思想巨人,深受哥白尼太陽中心說的啟發,大膽突破傳統神學對宇宙秩序的刻板解讀,將神重新定義為內在于世界、賦予萬物以生機活力與內在秩序的“世界靈魂”,并以此為利刃,深刻批判神學目的論中那種認為世界萬物皆為神之意志刻意安排、服務于神之神秘目的的陳腐觀念,為人們打開了一扇重新審視世界與神之關系的新窗。
斯賓諾莎更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他運用嚴密的邏輯推理、扎實的歷史考證以及精湛的語言學研究方法,“三管齊下”,對宗教經典《圣經》進行抽絲剝繭般的批判性解讀,層層剝開宗教神秘主義的外殼,論證神與自然本為一體、天命等同于自然規律的驚世駭俗觀點,成功將無神論的理論批判與對宗教文本的具體研究緊密融合,徹底顛覆了人們對神的傳統認知,引發了一場波及整個歐洲知識界的“思想地震”。
17世紀,以機械力學為核心的實驗科學蓬勃興起,與原子唯物論相互交融、碰撞,孕育出機械唯物主義的哲學思潮,而無神論思想也借此東風,獲得更為堅實的理論支撐。霍布斯作為這一思潮的杰出代表,以斬釘截鐵的姿態否定非物質的精神實體的存在,堅稱世界上唯有以廣延性為本質特征的物質實體才是真實可靠的存在形式,這種觀點猶如一記重錘,直接擊碎神和靈魂這類虛無縹緲、超自然存在的幻夢,使得“霍布斯主義”在隨后的歐洲思想界聲名遠揚,成為無神論的代名詞,標志著無神論在理論層面邁向新的高度。
17-18世紀,英國這片土地上興起了自然神論,作為一種介于有神論與無神論之間的過渡性宗教哲學,它在歐美地區產生廣泛且深遠的影響。伏爾泰、盧梭等思想巨擘紛紛投身其中,他們敏銳察覺到傳統宗教過度依賴神秘“天啟”、“神跡”來維系信仰根基的弊端,高舉理性大旗,主張人類天賦的理性才是宗教得以立足的真正基石,試圖以理性宗教取代傳統的天啟宗教。他們在承認上帝存在以及上帝創世說的外殼之下,巧妙地對上帝的角色與職能進行重新界定,宣稱上帝在創世之后便退居幕后,任由世界依照合乎理性的自然規律自行運轉,不再隨意插手干預世間事務。這種對上帝形象的重塑,將傳統宗教中那個專制獨裁、事無巨細皆要操控的“世界君主”,改造為一位拱默無為、遵循規則的“立憲君主”,背后深刻反映英國資產階級在政治訴求上追求自由、平等、法治,擺脫宗教過度干預的心理渴望,也正因如此,馬克思才會評價自然神論是擺脫宗教控制的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一語道破其本質與價值所在。
18世紀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浪潮洶涌澎湃,資產階級力量空前壯大,這股新興力量孕育出的思想家們個個懷揣著破舊立新的壯志豪情,毫無畏懼地對傳統宗教和教會統治展開全方位、深層次的公開反抗。當時,自然科學領域新發現接連涌現,如璀璨星辰照亮未知的夜空,唯物主義哲學也在持續發展中不斷夯實自身理論根基,日趨成熟完善。二者相得益彰,為克服泛神論和自然神論殘留的宗教思想尾巴提供強大助力,促使無神論思想完成從“溫和試探”到“戰斗檄文”的華麗轉身。
拉美特里、狄德羅、C.A.愛爾維修、P.-H.D.霍爾巴赫等一批杰出思想家,秉持對理性的絕對信仰,以筆為劍、以言為刃,對宗教的教義信條體系展開狂風暴雨般的無情批判,將宗教神學世界觀中那些荒誕不經、自相矛盾的內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們毫不留情地揭露教會內部的腐朽墮落、僧侶階層的偽善貪婪,將這些平日里隱藏在宗教神圣光環背后的“暗瘡”公之于眾,引發民眾對宗教本質的深刻反思,為即將到來的法國大革命提前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凝聚起強大的社會變革力量。其中,霍爾巴赫的《自然的體系》更是被譽為“無神論的圣經”,這部鴻篇巨制猶如一座思想寶庫,匯聚當時無神論思想的精華,以系統、全面、深刻的論述,成為無數無神論者汲取智慧、堅定信念的精神源泉。
19世紀的德國古典哲學領域,康德、黑格爾等哲學巨匠雖并非徹頭徹尾的無神論者,但他們通過對宗教神學進行理性審視與深入剖析,曲折隱晦地表達對封建制度的政治批判,具有鮮明的理性啟蒙主義色彩。康德以其獨樹一幟的不可知論,對上帝存在、靈魂不死、意志自由等宗教神學基本信條投下懷疑的陰影,宛如在宗教理論大廈的地基深處埋下一顆顆動搖的炸彈,使得宗教神學的理論基礎搖搖欲墜。黑格爾則別出心裁地引入“絕對理念”這一哲學概念,試圖以其取代傳統宗教中的神,將宗教納入唯理哲學的麾下,按照哲學邏輯對宗教進行重新解讀與建構。青年黑格爾派繼承并發揚黑格爾唯心辯證法中的批判精神,將批判的矛頭直接對準基督教神學以及基督教國家,通過對福音故事、早期基督教歷史進行嚴謹細致的批判性研究,最終得出宗教是人為創造的這一具有顛覆性的無神論結論,為無神論思想在德國乃至歐洲的進一步傳播與深化奠定堅實基礎。而費爾巴哈則宛如一位“思想歸航者”,在德國哲學界陷入唯心主義“迷霧”之際,力挽狂瀾,恢復唯物主義的權威地位。他聚焦宗教本質與起源問題,通過深入研究發現,宗教中所描述的上帝的一切屬性、本質特征,歸根結底都是人性在異化作用下的投射與反映,并非上帝創造人,而是人依照自己的形象、情感、需求塑造出上帝這一虛幻偶像,從而徹底否定上帝存在的真實性以及宗教所謂的神圣來源,將宗教信仰還原至世俗社會的現實基礎之上,為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無神論的誕生精心構筑理論“前奏”。
步入現代西方社會,無神論思潮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持續演變、創新發展,呈現出多元豐富的嶄新面貌。英國哲學家B.A.W.羅素堅信自然科學是獲取正當有效知識的唯一可靠途徑,在他眼中,宗教所宣揚的上帝、靈魂不死等信仰內容,猶如空中樓閣,缺乏任何堅實的實證基礎,不過是人類因內心恐懼而虛構出來的“精神寄托”,是阻礙人類進步的“絆腳石”。他呼吁人們借助科學的力量,驅散恐懼的“陰霾”,掙脫宗教的“枷鎖”,實現思想與生活的真正自由,其無神論思想洋溢著濃厚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色彩,體現對人類尊嚴、價值與自由的深切關懷。
1933年,美國著名哲學家J.杜威等人聯名發表《人道主義宣言》,旗幟鮮明地將人道主義定義為“信仰人的最高價值及自我完善性”,倡導人們將關注焦點從神轉移至人自身,充分挖掘與發揮人的潛能,實現人的自我價值提升與完善。這種人道主義無神論思潮在后續發展中不斷深化拓展,其中最為激進的表現形式當屬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
J.-P.薩特直言不諱地宣稱,他的存在主義哲學本質上是從徹底的無神論立場出發,對人生、世界進行深入思考后所得出的一系列結論。他認為,倘若上帝真實存在,那么人的自由意志必將受到嚴重束縛乃至被完全剝奪,而在他的哲學觀念里,人的自由是絕對的、不可讓渡的,是人生存的核心價值與意義所在,基于此邏輯前提,他果斷斷言上帝并不存在。進而,他提出人的自由不僅是個體道德行為的源泉與基石,更是人類社會一切價值評判標準的制定者與創造者,天堂中所謂的道德與價值標準不過是虛幻的臆想,現實世界中唯有依靠人的自主選擇與行動,才能塑造真正符合人性、有益于人類發展的道德與價值體系。薩特這種以人本身為絕對主體,將神視作束縛人自由的對立面予以堅決否定的人道主義無神論思想,在現代西方無神論思潮中獨樹一幟,極具代表性與影響力,成為當代眾多思想家、學者反思宗教與人性關系的重要理論參照。
③無神論與有神論的焦點爭端:道德與存在的“拔河”
在無神論與有神論曠日持久的思想交鋒中,存在兩大核心爭議焦點,恰似兩根緊繃的“拔河繩”,雙方各執一端,互不相讓,你來我往間盡顯思想碰撞的激烈火花。
其一,關乎道德維度的界定與評判。有神論陣營長期秉持一種固有偏見,即堅信那些對神之存在持否定態度的無神論者,本質上是不道德的群體,似乎信仰神是維系道德水準的唯一保險絲,缺失這份信仰,道德便會如脫韁之馬,肆意狂奔,墜入墮落的深淵。然而,倘若我們撥開宗教教義渲染的神秘迷霧,以理性、客觀的視角審視這一論調,便會清晰發現,其背后除宗教內部基于信仰傳承、維護教會權威等自身利益考量所制定的規則外,實在難以尋覓其他具備普遍說服力、經得起邏輯推敲的合理依據。
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縱觀世界絕大多數國家與地區,思想信仰自由已然成為基本人權保障內容之一,無神論者在這些地方并未因自身信仰立場而無端遭受道德層面的公開譴責或法律層面的強制制裁,他們能夠如同有神論者一般,自由平等地參與社會生活各個環節,踐行道德準則。當然,我們也不得不正視部分宗教氛圍濃厚、宗教勢力對社會政治生活深度滲透的國家或地區,無神論者確實面臨諸多來自道德輿論壓力乃至法律條款限制的困境,這充分彰顯出此爭議話題深受地域文化傳統、宗教權力結構等復雜因素制約與影響,折射出宗教與世俗社會在道德話語權爭奪上的復雜博弈態勢。
其二,聚焦于神之存在與否的驗證難題。無神論者對神之存在秉持懷疑或否定態度,其背后緣由可謂千差萬別、各具特色。部分人憑借深厚的哲學素養,運用嚴謹的邏輯思辨、抽象的哲學概念推演,從本體論、認識論等多維度對神存在的合理性進行深度剖析,最終得出神在邏輯框架內無法自洽、難以立足的結論;另有一些人秉持科學實證精神,對歷史長河中流傳下來的種種有關神存在的證據,諸如宗教經典記載的神跡奇事、信徒口口相傳的神秘體驗等,逐一進行細致甄別、審慎考量,卻發現這些所謂證據大多充斥著主觀臆斷、道聽途說成分,缺乏確鑿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