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五源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傳統食品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主要產品包括太和板面等特色面食。近年來,隨著消費者對地方特色食品的關注度提升,太和板面作為安徽傳統美食的代表之一,市場潛力巨大。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縣從事板面行業人員20多萬人,全國開設板面餐館10萬余家,年產值超100億元,有力的帶動了我縣農民就業,小麥、辣椒、蔬菜等農作物的發展,為我縣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企業的主要做法;
太和板面作為安徽特色面食,其品牌化應立足于“傳統工藝+現代品質”的雙重優勢。五源食品可將其品牌定位為“正宗太和味,健康新選擇”,強調產品的文化傳承和健康屬性,以區別于市場上的普通面食產品。
文化賦能:結合太和板面的歷史故事、制作工藝,打造品牌文化,推出“非遺技藝傳承”概念,增強品牌的文化附加值。產品創新:在傳統板面的基礎上,開發適合現代消費者需求的細分產品,如速食板面、低脂板面等,滿足不同消費場景。營銷推廣:利用短視頻、直播電商等新媒體渠道,通過美食博主推廣,提升品牌曝光度;同時參與食品展會、地方美食節,增強線下影響力。渠道拓展:線上:入駐天貓、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臺,并發展社區團購、直播帶貨模式。線下:與商超、餐飲連鎖合作,進入餐飲供應鏈,提高市場覆蓋率。
二、打造精品糧油品牌的思路認識;
糧油品牌不僅是企業競爭力的體現,更是一個地區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金名片”。我縣作為傳統農業大縣,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悠久的農耕文化,但品牌化程度與產業規模仍不匹配。打造精品糧油品牌,必須立足全縣資源,實現“三個升級”:
1.從“賣原料”到“賣品牌”升級,強化地理標志保護:整合全縣優質糧油資源,推動地理標志認證,形成區域公共品牌矩陣。
2.從“單打獨斗”到“全縣一盤棋”升級,建立品牌聯盟:整合縣域內五源食品等龍頭企業,統一使用“太和板面”區域品牌標識,共享檢測、物流、宣傳資源。打造全域產業鏈:推動“種植—加工—文旅”融合,例如規劃“糧油產業觀光帶”,開發農耕體驗游,讓品牌“可看可感”。
3.從“傳統渠道”到“數字賦能”升級,建設縣域糧油大數據平臺:實時監測種植、加工、銷售數據,實現“一物一碼”溯源,增強消費者信任。
三、品牌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我縣糧油產業基礎扎實,但品牌建設仍面臨以下挑戰;品牌“小散弱”,缺乏合力,全縣注冊糧油商標超50個,但知名度高的不足5個,企業各自為戰,甚至互相壓價,難以形成規模效應。產業鏈短,附加值低,80%以上企業以初級加工為主,利潤空間受限。營銷滯后,認知度不足,品牌宣傳依賴傳統展銷會,年輕消費群體觸達率低;部分優質產品因包裝簡陋,被外地企業貼牌收購,淪為“隱形冠軍”。盡管五源食品在品牌建設方面取得一定進展,但仍面臨以下挑戰:品牌認知度不足:相比全國性面食品牌,太和板面的知名度較低,消費者對其認知有限。同質化競爭:市場上同類產品較多,缺乏差異化競爭優勢。營銷投入有限:中小企業資金有限,難以進行大規模品牌推廣。
四、糧油品牌建設的建議。
強化品牌故事:通過品牌紀錄片、短視頻等形式,講述太和板面的歷史與工藝,增強消費者情感共鳴。加強供應鏈合作:與本地農業合作社建立穩定合作關系,確保原材料品質,同時降低采購成本。借力區域公共品牌:聯合地方政府,將太和板面納入“安徽美食”區域公共品牌推廣計劃,提升整體影響力。希望省、市、縣各級政府加大糧油品牌創建的幫扶,增加財政補貼力度,減輕企業因品牌創建增加的負擔,有利于企業更加主動的進行品牌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