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士書寫星空與地圖的奇幻之旅(套裝共2冊)
- (英)愛德華·布魯克-海欽
- 1557字
- 2021-09-01 18:29:51
4.伽馬之地和公司之地:同氣連枝的兄弟島
42°12'N,160°05'E
在16世紀初,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是一座強大的港口城市,控制著中國和印度之間航海運輸的必經路口——馬六甲海峽。1511年,在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的命令下,葡萄牙將軍和征服者阿方斯·德·阿爾伯克基率領一支由大約1200人組成的軍隊,從印度的果阿邦抵達這里。在屠殺了穆斯林原住民之后(但是放過了中國人、印度人和緬甸人),阿爾伯克基建立了葡萄牙人的政權,目的是從商船貿易中漁利,威尼斯此后被迫從葡萄牙人手中購買香料。

約翰內斯·揚松繪制的《全新精準日本地圖》(1658)。圖中的“Landt van Eso”實際上是北海道;“公司之地”被標注在最右邊。
隨著舊政權之下社會秩序的崩潰,貿易商人四處逃散,馬六甲海峽迅速淪為無法之地。腐敗的觸角伸展到葡萄牙管理者自己身上,包括一位名叫讓·達·伽馬的馬六甲船長,他和西班牙人做起了獲利豐厚的非法貿易,用東方的絲綢換取南美的黃金。1589年,達·伽馬的違法行為敗露,為了逃脫審判,他穿越北太平洋,跑到墨西哥南部港口城市阿卡普爾科避難。正是在這次逃亡中,達·伽馬宣稱自己在日本以北看到了陸地。盡管發現者是這樣一位言行可疑之人,但“伽馬之地”還是以一系列小島的形式,被添加到早期葡萄牙人繪制的地圖中。有趣的是,它后來又變成了一塊面積大得多的推想中的陸地。

讓維耶先生于1771年繪制的亞洲地圖(局部),“Terre de Jean de Gama”(法語,意為“讓 ·達·伽馬之地”)和“Terre de la Compagnie”(法語,意為“公司之地”) 顯示在蝦夷(北海道古稱,圖中標注為“Yeco”)的東邊。
1639年,在尋找位于日本以東的另外兩個幽靈之地——富金島和富銀島的任務中,荷蘭探險家馬泰斯·亨德里克森·夸斯特對“伽馬之地”進行了大規模的搜尋。同樣聽說了這些島嶼富含金銀的謠傳,他的荷蘭同胞馬爾滕·格里特森·弗里斯于1643年也在太平洋上四處尋覓“伽馬之地”。然而,他們誰都沒有發現任何蛛絲馬跡。18世紀,對它的存在持懷疑態度的維他斯·白令——為俄國服務的丹麥探險家,花了三天時間尋找這些島嶼,證實了這座島嶼的確不存在。1779年4月16日,詹姆斯·庫克上校對“伽馬之地”做出了決定性的記錄,并收錄在他的《太平洋遠航》第3卷中:
16日正午,我們船所在的緯度是42°12'(原文如此),經度是160°5',而且距離達·伽馬據說見到一大片陸地的地方不遠,所以我們很高興有這樣一個機會,進一步消除關于這個虛假發現的疑慮,如果這種疑慮仍然存在的話……馬勒先生稱,對它的首次記錄是在葡萄牙地圖繪制員特謝拉于1649年出版的一張航海圖上。特謝拉將它放置在北緯44°至45°之間,并將它稱為“讓·達·伽馬在從中國至新西班牙的遠航途中見到的陸地”。至于后來的法國地圖繪制員們為什么要把它往東偏移5度,就不是我們能夠理解的。除非像我們猜想的那樣,這樣做是為了給這位荷蘭人的另一項叫作“公司之地”的新發現騰出空間。

托馬斯·鮑溫于1777年繪制的《全新精準亞洲地圖》(局部)中的“公司之地”(標注為“Companys Land”)。
在這段話的最后,庫克提到了位于附近的“公司之地”(預期坐標為北緯45°56’,東經 150°02’),這也是個虛幻的地方,是夏天弗里斯于1643年在對“伽馬之地”的那場徒勞無功的搜尋中創造出來的。他的船“卡斯特里克姆”號正好從兩座新的島嶼之間穿過,他將南邊的島命名為“國會之地”,以紀念荷蘭國會,北邊的島則被命名為“公司之地”,以紀念荷蘭東印度公司。實際上,這兩座島都已經有名字了。這位荷蘭人從中穿過的是擇捉島和得撫島,它們屬于鄂霍次克海中的火山島嶼千島群島。當這些細節傳回到歐洲地圖繪制員們的耳中時,“公司之地”被當成了“伽馬之地”確實存在的鐵證并與后者合二為一。相應地,它的面積被無限夸大,并在歐洲人的地圖上存在了一個多世紀。
1編者注:腕尺,測量單位,一個希臘腕尺近18.22英寸(約46厘米),而一個羅馬腕尺則約為17.47英寸(約44厘米)。